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罗密欧和朱丽叶论文 罗密欧和朱丽叶文献综述 玉的论文 和田玉鉴赏的论文 罗胜强参考文献 简爱黛玉英语论文 单片机晶振电路参考文献

关于罗振玉论文范文 罗振玉和蔡元培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罗振玉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07

罗振玉和蔡元培是大学硕士与本科罗振玉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国学大师罗振玉简历方面论文范文。

在传统的历史文本观照中,保守而嗜古的罗振玉与蔡元培二人之间似乎毫不相关,了无干系.实则,罗、蔡早年相互赏识,多有共事,维新改良的宗旨目标高度契合;即令在保皇和共和之间各自分途而行,“各为其主”,亦从未公开交恶,伤及情感;甚至在新文化运动高潮之际,二人还一度为了学术与教育而“重修旧好”,共谋国学振兴.在蔡元培看来,“罗、王之学”独步中外,值得大力弘扬;而罗振玉内心,对“领袖群伦”的蔡元培始终怀有敬意,由衷服膺.罗、蔡二人属同辈,他们在晚清民国的时代舞台上,粗线条地演绎了那一代文化人在学术与政治当中的离合片段,值得后人细加玩味.

罗振玉和蔡元培均出生于清代同治年间,按公元纪年,罗出生在1866年7月,蔡则出生于1968年1月,相差一岁有半.蔡乃浙江绍兴人,罗生在江苏淮安,而祖籍为浙江上虞永丰乡,与蔡为绍郡同乡,同具浙东文化元素.罗振玉少时读书颇有灵气,年十六即考中秀才,后参加乡试不中,终因家境等原因,“绝迹棘闱”.而蔡元培在科第道路上,中进士,点翰林,官至翰林院编修,令士人艳羡不已,仅就科第层级而言,罗难望其项背.不过,罗振玉术有专精,又具干才,创办农学社、东文学社,主办《农学报》、《教育世界》等刊物,主持鄂、苏等地新式学堂,受到张之洞、端方、荣庆等大员的青睐和信任,出任学部参事、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等职,在清末学界颇为活跃,诚可谓得风气之先的人物.

罗振玉和蔡元培相知相识,应是在戊戌年前后.实际上,罗振玉结识诸多越中乡人,如徐树兰、徐惟则等,恰是蔡元培的朋友圈.罗早年意识到办学堂培育人才乃当务之急,曾经致函蔡等人,希望他们建言地方当局关注此事.罗后来在沪上办理东文学社,任教南洋公学,与沈曾植等人交游,更与蔡此一时期的经历颇多交集之处.罗氏创办《农学报》,每期寄赠予蔡,二人曾就办刊事宜函札往来,互通心曲.此后,又同在沪上办学办刊,时相过从.蔡闻知王国维其人,甚而与之谋面,亦应在此时期.

这个时期,刚好是在甲午惨败后中国士大夫幡然醒悟,放低身段,如饥似渴接纳西学洋务的特定当口儿.蔡元培在翰林院恶补声光化电,有如小学生一般,随即请长假南下,在浙、沪等地开始从事新教育活动,办学堂、编刊物,补习外文,向新型知识分子转变.罗振玉基本上也是沿此途径跨入新纪元的,其能量释放甚至更早更大:他系统翻译农学典籍,偏于务实路径,他编印教育杂志,传播新教育理念,也发现和带出了像王国维这样的学生和助手.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苏、鄂督抚那里建立起活动平台,展现出不凡的才干,为其后的入京仕途筑牢了根基.同时,他接受了日本经验,结识了东洋教育界一批主干人士,既赢得先发优势,也带来认知局限,眷恋皇权即是其一,以致最终未能走出“中体西用”的格局.

蔡元培则不然,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显然走得更远,在结识了中国教育会内一些激进朋友之后,“翰林革命”已是蓄势待发,欲罢不能了.可是,他力求不让自己沦为一个纯粹的“党人”,年届不惑仍念念不忘长久以来的夙愿——游学西洋,最终踏上德意志的土地,亲炙欧风美雨,致使其后来的器局就不可以道里计了.罗、蔡二人早年的交往,最晚应当截止于1907年蔡启程赴德之时,或可能更早一些,具体已无可考.

当蔡元培在柏林和莱比锡“苦读”之时,罗振玉在北京的学部和京师大学堂却在大展拳脚,显示出足够的锐气和能力,尽管科第层级偏低,但由张之洞保荐的“经济特科”身份,竟使他底气十足,当然也是性格使然.他作为学部参事与翰林出身的学部左侍郎严修之间就国子监的存废、部员资质、速成留学等议题展开的激烈争辩,似乎略居上风.为了保存收储“大内档案”(八千麻袋),在京师大学堂主管官员不肯出资的情况下,毅然决定调用他自己分管的大学堂农科经费,亦在所不惜.罗振玉的风格在晚清官场行事,或许不免碰壁,但有强势靠山为背景,在颓靡的氛围中未必不是一股清风.难得的是,罗并不满足于“干才”的赞誉,他对古物的兴趣和造诣与日俱增,正在接近这一领域的顶端.这为他在民国建立之后的长期“赋闲”生活,平添了名利双得的生存来源,也为外界留下一个难解的迷,“体制内的人们”自然不免捕风捉影,一些流言被传播的像是事实一般.

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实质性变化,好像不如发起者们事后渲染的那样深刻,皇权在短暂休克之后,以一种更加强势的姿态回归,只不过换了新的名号.但当时改朝换代,共和取代帝制,似乎可视为明显的社会进化.也由此,撕裂了维新时代的半新不旧的知识分子阵营.蔡元培在风云际会的新时代里,以兼具新旧中西的综合优势,“大器晚成”,跃居民国首位教育总长,并由此初步奠定了他在民国文化教育界近三十年的领袖地位.仅仅过了数年,当袁世凯陨落之后,蔡在江浙知识分子的拥戴之下,出长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一系列变革,庶几开创出一个“蔡元培时代”,致使当年称雄舆论界的梁启超已然风光不再,而不得不跟着时代走,偏向弄学问之一端(梁漱溟语).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形成新思潮,而最终影响到社会政治层面,国民革命最终呼之欲出,倒是出乎始作俑者们的意料之外.

罗振玉和王国维在清帝退位后,选择避居海外的生活,按罗氏的说法,“不忍见国门”,似乎很讲气节的样子.罗并非清廷重臣,虽一度为部曹,毕竟君恩辽远,沉寂下僚,做出如此激越姿态,在新、旧阵营均有认定其矫情者在.不过,我们浏览王国维的心路历程,看他的书信,看他的结局,那种消沉悲观,那份对文化正统的坚守,还真的难以虚无论之.以王度罗,尽管身份地位格局均有所不同,但作为挚友几十年的交往,不可能全然伪饰,即是像外界所云罗氏心机重,在深层价值方面,罗、王一体的观察大致不错,而罗对于王施与影响的成分显然更大些.即是说,罗迷恋清帝的操守和他痴情古物的嗜好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合理自然的链接.如果这样的解读可以接受,那么对于罗振玉其人诸多方面的评论就可心平气和得多了.

罗振玉于辛亥年晚些时候东渡日本,择京都僻地旅居数年,王国维随行.其间,他们与日本汉学界建立起颇深的关系,也为罗编印古书物打开了市场.这段时间,所谓“罗、王之学”渐成气候,初露“显学”苗头.在这一点上,罗、王与东洋汉学界彼此借重,相得益彰,是毋庸讳言的.但是,罗振玉深研国学,不能离开乡土根基,他的数度返国省亲、游历,到曲阜到安阳到洛阳等地,既有功利动机,亦含恋古情结.当王国维先期返国,在沪定居后,俨然就是身居京都的罗振玉的国内通讯联络员.1916年之后幾年里王致罗的书信量大而频繁,举凡国内政情、友人动态、书物考证、字画鉴别、贩书信息、书画估价乃至家庭细故等等,无不流诸笔端,详加通报.内中,既有如罗继祖先生所说的学术研讨,亦不乏书商话语.避居东邦的罗振玉,内心不免纠结于留还是归?而此时,蔡元培在最高学府倡扬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对“罗、王之学”倍加看重,至少某种程度上舒缓了罗在辛亥后的失落心理,对其决心返国构成召唤因素之一.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罗振玉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构建教育决策制度的尝试 [摘 要] 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他在对教育理论研究和丰富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教育民主决策制度——评议会和教授会,大凡国家和各省教育大政。

2、 仁心蔡元培 蔡元培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弥漫于内心的仁慈。1917年,北京大学有个出身官僚家庭的学生,行为不端,引起同学反感,有人写了“征伐”他的告示,贴在西。

3、 走过蔡元培和李少春(外一篇) 绍兴的蔡元培故居早年去过,记得是一排整齐砖木结构的房子,共三进。第一进门厅坐西朝东,上悬刘海粟手书“蔡元培故居”匾额;第二进厅堂和第三进楼房均坐。

4、 蔡元培:永远的蔡先生 《百年大师》的编著者、有着台湾“新闻教父”之称的郑贞铭先生在他的演讲和书中多次提到,“一个人缺乏大师精神的滋养,灵魂是贫瘠的。”大师能启发青年人。

5、 蔡元培美育视域下的中职艺术教育反思 摘 要:如何确切领悟美育的内涵、正确传达美育的宗旨、表现美育的精神,是当下中职艺术教育值得反思的问题。本文提出艺术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