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的论文 企业文化期刊 文化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征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论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考文献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 天琴艺术传承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更新时间:2024-02-15

天琴艺术传承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适合不知如何写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天琴是壮族布傣族群的民间弹拔乐器,是该族群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形态.天琴艺术是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在乡土社会中传承,近年来又在都市社会中传播并进入学校课堂.对天琴艺术的传承方式和传播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天琴艺术;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作者]黄尚茂,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南宁市,530006;黄新宇,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龙州县,532400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4-0188-005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在高科技的推波助澜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巨大推动下,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相似性在增加,多样性又在逐渐消失,特别在文化和文明领域,趋同性、同一性在增强.全球文化良性互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各民族多样文化之间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双向对话和互补,就此意义而言,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就成为人类传承文明和开拓创新的重要前提,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是建立在追求文化多样性的理想之上.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顺理成章地成为和之相关学科的重要课题,更是“无可争议地成为民俗学界进入21世纪之后第一重要的学科话题.”

在此背景下,民俗学者纷纷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论文.有从概念到实践的探讨,有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有研究中国民俗学在这场运动中的思路和出路问题.总之,中国民俗学界在这场运动中表现出积极参和到其中各个环节的活跃姿态.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立足民俗学学科理论,从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论文比较少.笔者运用民俗学学科理论和方法,从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天琴艺术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发表看法,借以抛砖引玉.

天琴为壮族支系布傣族群的民间弹拨乐器,是该族群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形态,主要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越边境中方一侧的龙州、凭祥、防城、宁明等地.龙州县因此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天琴艺术之乡”,是重要的天琴艺术传承地.笔者于2009年12月深入龙州县金龙镇双蒙村板池屯和贵平村板烟屯对天琴艺术的传承情况进行田野调查,次年2月再次到龙州县金龙镇民建村板送屯对该屯侬峒节庆进行实地考察.之所以选择这三个地方作为天琴艺术传承的田野点,乃是因为这三个屯都靠近中越边境,为布傣人世代聚居村落,全为布傣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独特性.在田野调查中,笔者除了制作调查问卷外,还重点对这三个屯重要的天琴艺术传承人进行田野访谈.访谈对象包括目前住在县城以制作天琴为生,获得首届“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的龙州天琴制作师秦华北先生;板池屯天琴艺术重要传承人李金政和李绍伟师徒,两人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有人请做法事或参加各种集体祭祀仪式时,他们就带上天琴举行相关活动,天琴为其传家法器.笔者访谈的还有板烟屯的马汉伟和马贵益两位先生.马汉伟不仅传承天琴艺术,而且还成立板烟屯“花凤舞”队,经常在各布傣村屯的重要节日期间演出;马贵益则是道公,村民有红白喜事都会请他带上天琴和经书举行相关的法事或仪式.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对天琴艺术的传承及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做如下思考.

一、天琴艺术在乡土社会中传承

在乡土社会中,民间艺术和民众生活是一体的,而非游离于生活之外.“它的创作和传承主要为满足乡民的精神需求,并和民众的各种交往活动紧密联系.”

(一)天琴艺术在信仰民俗活动中传承.在乡土社会众多的民俗事象中,信仰民俗和民间艺术活动之间最为接近,这使其艺术时空弥漫浓重的民俗氛围.信仰民俗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中,从民众生活世界自发产生、长期积淀而成、形态各异的神灵崇拜观念和仪式规制.信仰民俗显然以民间信仰活动为基础,这些活动包括对于神灵鬼怪的祭祀、祈禳、巫咒、禁忌等,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布傣族群的信仰民俗包括花神信仰、祖先崇拜、求务、祈福消灾等.在这些信仰民俗的各种仪式中都可看到天琴艺术的身影.

对民族始祖“花神”的普遍认同和信仰,是壮民族在族源生成方面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之一.在壮族人民的神话宇宙观中,花婆是专司生育、保护儿童健康的女神.人生前死后都是花神婆婆花园里的一朵花,人的生命由“花”而来,死后又复归于“花”.对“花神”的认同和信仰产生了和之相关的信仰民俗,如架桥 保花,向花神婆婆“求生育子女”并保护子女健康.在田野调查中笔者发现,在龙州县金龙镇布傣族群的 保花习俗中,道公喃唱的经书有《娘解架桥度迎花求嗣科》、《密锁桥科》等,喃唱过程全由天琴伴奏.

除 保花习俗外,金龙布傣族群在祖宗祭祀、婴儿满月、婴儿过桥、新居上梁、迎接新娘、人住新房、安龙、度戒、供玉皇、带花入房,以及驱邪赶魔、封村封寨等多种信仰民俗仪式中都是由道公在天琴伴奏下喃唱相关经书.据历史文献记载,龙州天琴一直伴随当地民众的民俗生活出现:“泥墙竹户近溪边,风雨寒暄四月天.男女无声听咒病,白婆夷语拨三弦.”“有一种女巫,多散布于边防各县,名曰‘鬼婆’.以匏为乐器,状如胡琴,其名曰‘鼎’.以铁或铜为链,手持而掷诸床(牀),使其有声,其名曰‘马’.凡病患之家延其作法,则手弹其所谓‘鼎’者,而口唱鄙俚之词,杂以安南之音.置中间则掷铁链,谓之‘行马’.”此处的“三弦”和“鼎”指的就是天琴.可见,在乡土社会中,包括天琴艺术在内的民间艺术早已融于民俗之中,它和民众的民俗生活融为一体,只是尚未取得独立的存在形态,众多艺术因素是依附于形形色色的信仰民俗活动而得以传承.

(二)天琴艺术在节庆民俗中传承.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古国,岁时节令的划定和由此派生的民俗事象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岁时节令以时间为表象,并蕴含超出时间表象之外的丰富内涵.布傣族群的节日除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中秋等外,还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如侬峒节.

关于侬峒节的起源,民间有相关的传说,龙州自善小学农瑞群老师讲述的故事情节梗概如下:

1、远古时期,岭南一带曾经发生连续三年大旱灾.

2.旱灾导致生灵涂炭.

3、住在金龙峒里的一位老妇人,在洞里长跪三天三夜,口念心语祈求上天降雨.

4、第三天,老妇人在昏迷中得到老仙翁的指点,醒来后便用老仙翁留下的寿杖、葫芦、胡须做成“鼎”,即如今的天琴.

5.老妇人弹天琴,念心语,果然天降大雨,生灵获救.

6、远近各峒的峒民每年都到老妇人居住的峒里参加祭祀求天活动,祈求上天保佑.

7、后来,随着参加的人增多,人们移到山下较开阔的地方举行祭祀活动,当地人把这种祭祀活动称为“侬峒”.

该传说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或探讨布傣族群天琴和侬峒节俗的关系,以及天琴和天琴艺人的文化

总结:该文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参考文献:

1、 优秀豫剧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摘要〕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是随着历史的不断推移,很多优秀的文化正在逐渐地消失,对此不良情况必须要引起高度。

2、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大众传播的积极作用探究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这虽然给民间的一些技艺予以了政治地位,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却显得非常吃力,尤其是对于技艺。

3、 传承人状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承载与传递者,传承人的生存境况与思维格局与非遗“活态性”延续紧密相连。笔者通过走访、查询文献等途径了解到桃源建筑木。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比申报更重要 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有“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

5、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回族武术现状传承策略 摘要: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回族武术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地区,其中孕育了四大著名拳种:杨氏教门拳、何家棍、鱼尾剑张家枪。它们已经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

6、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近年来,河北省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非物质遗产是代代相传的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占据的比重较大。文化创意产业是以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