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论文里的参考文献怎么标注 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文 堂吉诃德论文 外国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论文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期刊 亚里斯多德哲学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论文 关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论文

关于亚里士多德论文范文 亚里士多德至善论其现代意义探析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亚里士多德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06

亚里士多德至善论其现代意义探析是关于对写作亚里士多德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摘 要:亚里士多德的“至善论”思想对于构建现代善政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至善论”的阐述,认为在关于“至善”的最终实现之上,其实最终更加侧重于公民良善生活的实践实现而非单纯“至善”的理论实现.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至善;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048-02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批判地继承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关于善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新的注解,将哲学思考的对象引申到“至善”,同时将“具体善”诉诸于实践伦理学的内容.“至善”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将其和人的灵魂的理性活动结合起来,并非是单纯地指生活和政治上的荣誉.人的善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或者现实活动和德性紧密地联系着,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将善当做是一种和德性相互契合的灵魂现实活动.

一、“至善”的理论内涵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追求着某种目的,而这种目的是以善作为代表的.这种善又是目的善和手段善的统一,也因此在这里衍生出善的两种含义,即以自身为目的的善和作为手段的善,每种事物在追求善的同时,其相对应地会产生一个逻辑上的终点或者目的,这种最后的目标指向就是目的善、最高善.理智主义的逻辑终点的确立使得善和善之间形成一个纵向分层,这种纵向分层的出现使得善的自然梯度形成,这种纵向梯度的形成使得至善作为金字塔的顶端出现开来.基于德性学说的亚里士多德更愿意将幸福看做是至善,至善成为幸福的代言而出现,而哲学中沉思的幸福同样是属于至善的,道德的选择是第二位的幸福,其内置于理智主义.

善的含义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当中属于一个十分核心的概念,特别是最高善的自足完备性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善的概念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也成为了人们追寻的极限.至善的内涵也是具有双重性的,数量上的无所缺憾是它完备性的象征,性质上的值得欲求则是其终极地位的彰显,而幸福的定义正是基于两者的结合,完美性和自足性的统一体.“至善”是宇宙本体,是终极的动力因和目的因.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幸福更多的成为伦理学的代言,伦理学的终极目标则是和幸福不可分割的.这涉及到亚里士多德的另一个概念或者说学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灵魂作为一种动力因存在于生命事物中,它将灵魂区分为植物性的和动物性的灵魂,由于人本身具有理性的思维,称其为理性灵魂.人作为不同于动物性和植物性的物种,其理性灵魂是一个很大的区别,当理性知道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时候,就呈现出了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的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理性活动.

二、“至善”的实现路径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作为至善的“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实现的.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其中理智德性是通过教育而逐步培养成的,道德德性则是基于长期的习惯形成的,因此,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都并非是天生的或者自然形成的,是人为活动的结晶.实践活动中的德性作为手段——人达到善的手段,也是作为目的呈现出来的,这种目的是作为手段所面对的对象化概念.《尼各马可伦理学》在关于有德性之人的概述中,较为明确地谈到德性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中道,而在人身上具有的神性就是理性,这是德性的最好的一部分.理智德性中最好的活动是沉思.而沉思具有多个特点,它是一种实现活动,这种实现活动级别很高.作为一种连续而持续的实现活动,沉思更多地具有自足性的特点,同时也是人自身的闲暇状态的体现.这种实现活动是智慧作为理智德性的重要部分的体现.在古希腊的哲学史发展过程中,哲学和爱智慧几乎是等同的,因此在哲学家的视野里,哲学家的生活是最幸福的,而道德德性作为次好的实现活动则更多地体现在人和人的交往和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中.

三、“至善”的实践实现

德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贯穿于至善的概念之中,同时在实现途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伦理学的视域里面,德性更多地充当的是中流砥柱的角色,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也就成为了关于德性探讨的德性伦理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如何行动变成次要的,而行动的动机则是最为重要的元素,这种带有目的论色彩的方式显示出了亚里士多德对于纯正的道德动机的赞成,这是一种基于实践性的道德理念.至善和美德伦理学是存在差异的,因为至善更多的是在理论上的一种追求,达致完美.至善作为最完满的善,和实践性的美德伦理学存有差异,和其说至善的实现,倒不如说是美德伦理的实现.德性的养成或者形成是后天的教育所致,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的长期的生活习惯所形成的,这个生活习惯受到人们的传统的影响,但是这种习惯又并非是单个的或者个体的,它是立足于城邦的生活当中,城邦是共同体的体现.换句话说,在这里德性的实现是和国家紧密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说至善作为德性是和国家紧密相关的,这样就把我们逐步地引入到了道德哲学的至善论的阐释里面.

至善论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个人、社会和国家,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至善论是指关于国家的至善论思想,而至善论的本身含义则是指尽可能地实现艺术、文化的优越性.但是,人的公共生活的是以城邦作为最好的形式存在的,这也就是城邦离不开德性,德性同样离不开城邦,二者是一体的、统一的.伦理学的要求是对个人善的追求,而政治学则是对于国家和群体的德性的追求,德性是在好品质和好法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德性教育则是通过公用制度来实现的,制度在这里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毕竟习惯的养成是在指导的环境中形成的结果.城邦的属性和个人的属性是内在的一致的,换种视野来看城邦作为一个整体,其实也是一种个体,但是和个体相比,又拥有个体不相一致的情况.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种生活的相互比较所形成的机制序列,是在进行实践活动中的行为动机,生活的最好、较好以及不好的划分更多的是公民本身积极参加社会团体追求德性的参照标准,至善论认为人们应当积极协助发展德性的活动,促进公民不断地追求德性、获得德性,实现公民所追求的良善生活.

总结: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亚里士多德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参考文献:

1、 老子守中和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探析 摘要:老子的“守中”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分别在中西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老子强调“不如守中”,亚里士多德则指出人的行为、情感应当合乎中道。二者。

2、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思想之比较 摘 要:在西方哲学中,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多次强调音乐教育思想对培养和完善国民的人格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分析并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思想。

3、 亚里士多德的质料概念 摘 要: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质料概念与主体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能等同。《论生灭》中用主体概念所给出的对质料的解释并不是质料的定义,《物理学。

4、 亚里士多德博雅教育 摘 要:博雅教育也称“文雅教育”“自由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由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旨在发展人的心智能力。时至今日,博雅教育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仍。

5、 论亚里士多德政体分类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对其所观察到的城邦和理想中的城邦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当然亚里士多德不是最开始对城邦进行定义和分类的人,但是其按照自己的。

6、 亚里士多德和卢梭政治思想比较 【摘要】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在《政治学》一书中以剥削阶级的观点建立政治学的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