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软考论文范文 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参考文献 提高文化软实力论文 软工硕士论文 软考论文答题纸 软工经济学有关论文 文化软实力论文3000字

关于中软论文范文 小微金融中软信息占优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中软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19

小微金融中软信息占优是适合中软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中软国际到底靠谱吗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导致小微金融信贷配给的存在.金融机构在经营中,不应仅依赖于财务报表、有形抵押品等“硬信息”,更应重视小微金融中的“软信息占优”,通过“面对面调查+调查+交叉验证”的方式多维度、多渠道收集信息,建立机构自身信息优势和竞争优势,在有效控制信用风险的同时,缓解小微融资困境.

关键词:小微金融;软信息;信用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12-0070-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12.15

一、小微金融中的“软信息占优”

中国有2.3亿农户、460多万中小企业、3800万个体工商户和1.5亿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均为小微信贷业务的潜在服务对象,其贷款需求达万亿以上,为金融机构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2013年7月20日起,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限制,取消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农信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度明显加快推进,小微金融由于贷款利率相对较高,将有利于整体息差的稳定.因此,从市场前景和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角度来说,小微金融仍应是未来重点开拓的领域.近年来,政府虽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指引解决小微融资难问题,而金融机构面向的小微金融客户,其信贷需求特点不同于大型公司,通常具有急需获取贷款、申贷频率高、每笔申贷金额低的特点,提高了银行对小微企业的单位授信成本.同时,信贷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合格抵押品的缺乏,带来信用风险的上升,由此使得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对于小微贷款出现实质上的缺位.

信息不对称是研究小微金融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的重要视角[1],金融机构金融功能的发挥,要基于其所拥有的信息收集、处理、风险定价和决策能力.在小微金融信贷中,金融机构面临的客户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和个体商户,为此,传统上大型企业所具有的财务报表通常是缺失的,或其报表的准确性有待核实.为此,这种对财务资源稀缺的状况进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本身和信贷技术就不能依赖可靠的财务“硬信息(Hard Information)”,而只能通过考察借款人特征、市场状况等“软信息(Soft Information)”[2].林毅夫(2008)指出,“硬信息”通常指报表、有形的抵押品和法律形式的担保合同;“软信息”通常是难以量化的信息、无形资产和非法律形式的约束,如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和贸易关系、借款人的工作能力、借款人的经验和信誉、关联博弈等[3].对于小微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中使用的信贷评估信息分类见表1.

由此,金融机构在小微金融信用风险控制中不能仅仅依赖硬信息,还应关注软信息(Soft Information)具有的占优效应①.例如,Allen N. Berger,Gregory F. Udell(2002)强调了定性的非财务信息对于小微企业获得微信贷支持的主导作用[4],Jonathan A. Scott(2006)分析了微信贷决策中借款人私人信息占有对于提高微信贷可获得性以及建立良好信贷关系的作用[5],Edward I. Altman,Gabriele Sabato,Nicholas Wilson(2009)考察了资产特性以及客户和供应商品质等信息对于小微金融业务开展的重要性[6].

二、硬信息和软信息在信贷技术中的应用

传统上,信贷技术分为两个类型:基于“硬”定量信息的交易型借贷和基于“软”定性信息的关系型借贷.在这种分类下,交易型借贷主要用于向信息透明的借款人授信时使用,而关系型借贷则主要用于向信息不透明的借款人授信时使用.这种分类方法本身是有缺陷的,交易型借贷并不是单一同质的信贷技术,金融机构使用不同的交易型技术,例如财务报表型借贷、小企业信用评分、资产基础借贷、保理、固定资产借贷和租赁,其中财务报表型借贷主要用于信息透明的借款人,其它的几种交易型信贷技术则致力于向信息不透明的借款人使用.金融机构使用不同的信贷技术,其对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适用性和营利性也都不相同.以往的研究认为金融机构的规模与小微企业信贷之间存在关系:基于硬信息,规模大的金融机构在向小微企业授信时有比较优势;基于软信息,规模小的金融机构则有比较优势.例如,Banerjee(1994)提出的长期互动假说中,认为中小金融机构经营更具有区域性,在与当地小微企业的长期合作中,通过相互的了解,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9].实质上,纳入不同信贷技术的使用,这种观点并不成立,大银行和小银行都可以在小微企业授信业务中拥有自己的优势[10].即通过纳入不同信贷技术,收集和掌握和小微企业“软信息”,在实际信贷审核中作为是否放贷的依据,以能够或敢于承担向借款人放贷产生的高风险,即本文所说的“软信息占优假说”①.

笔者对不同的信贷技术可以适用的信息类型进行重新归纳:

第一,财务报表型借贷.其信息来源主要基于借款人的财务报表,适用于信息透明的公司.该项技术在使用时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借款人必须有经过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审核的财务报表;二是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必须良好,财务状况通过财务报表计算出的财务比率来反映.在对小微企业客户授信时,小微企业财务比率的可信性和状况是授信的基础,还款保证来自于未来的流,对此笔授信的监督机制主要靠对财务报表的持续观察.第二,小企业信用评分.适用于信息不透明的公司.其信息来源主要基于小微企业主或小微企业负责人以及小微企业的硬信息,包括小微企业主或小微企业负责人的个人消费数据和小企业的财务状况.这些信息通过进入贷款预测模型来获得评分,金融机构基于评分来决定是否对申请企业授信.通常使用这种信贷技术时不要求借款企业提供抵押品,但利息稍高,对此笔授信的监督机制主要是对及时还款的观察.第三,资产基础借贷.该项信贷技术的授信基于抵押品、应收账款或存货的价值,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还款保证是手中所持有的抵押品,问题是抵押品的价值必须定期重估值.第四,固定资产借贷.该项信贷技术类似于资产基础借贷,其不同之处在于以房地产或设备作为抵押品.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向小微企业授信时较多采用的资产基础和固定资产信贷技术,研究表明80%的信贷都要求申请企业提供抵押品或担保品.如果申请企业缺乏抵押品,则无法从商业银行获得授信.第五,保理.其信息来自于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品)的价值,其授信基于企业客户的品质.银行作为保理商,购买小微企业由于赊销而形成的应收账款,小微企业获得资金.第六,租赁.该信贷技术常见于设备、车辆、房地产的融资.银行购买资产并出租给借款人,借款人通常在租赁结束时购买该资产.对此笔授信的监督机制主要是对及时还款的观察.第七,关系型借贷.其信息来源于对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或小微企业负责人、社区等长时期以来收集到的软信息,信息大部分是由信贷员通过与借款人的直接接触和观察小微企业银行关系所有维度的表现获得.软信息主要用于解决信息不透明问题,但软信息主要由信贷员掌握,不易被观察、验证和传递给其它人[12].关系型借贷是基于银行与借款人之间多年往来所积累的经验,用较长时期收集起来的软信息.所以,如果财务数据有限,关系型金融是在技术上可以考虑的选择.财务报表借贷是基于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进行评估,在信贷决策上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基于资产的借贷主要基于可获得的抵押品的质量,这种类型的信贷其监督成本高,并且需要高质量的应收账款和存货来申请[13-14],当银企之间的关系时间较短时可以用其作为关系型信贷的替代技术.小企业信用评分是将原先应用于消费者信贷的统计技术应用于小企业,除了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外,企业主的信用状况和信用历史也被给予很高的权重[15].无论使用何种信贷技术,从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有效管控的角度,均应将“硬信息”和“软信息”共同纳入信贷前、中、后阶段.

总结:关于免费中软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中软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参考文献:

1、 邹倩扎根工作一线解小微金融难题 邹倩,现任齐商银行行长助理、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总经理。拥有超过20年的金融工作经验,自2009年开始,筹建起全国第四家、山东省首家小微金融信贷专。

2、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小微金融企业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应用对小微金融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小微金融企业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

3、 小微金融业务和 摘要: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脱媒的加剧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都将小微金融作为重点业务领域进行了拓展,并形成了以。

4、 发挥互联网金融优势,完善小微金融服务 编者按:小微金融是基础金融、普惠金融、民营金融,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当前,面对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及由此引致的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兴起,在经。

5、 小微金融改革和实践 《银行家》:张市长,首先想请您介绍一下,台州是在什么情况和背景下开展小微金融改革创新的实践的?张兵:大家都知道,金融是经济的血液,是现代经济的。

6、 基于四维度模型小微金融 摘 要:持续创新是城市商业银行保持并提升小微金融业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其一级法人的体制机制优势以及扎根基层的地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