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公元前论文范文 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中西文化交流考古学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公元前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15

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中西文化交流考古学是关于公元前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公元0年中国是什么朝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考察中西文化交流的思路和方法

对中西文化的交流进行研究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历史文献研究,二是考古学研究.历史文献中有关中西文化交流的记载有限,加之史前时期还没有文字,因此,通过遗迹和遗物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往,考古学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发掘出土的人工遗迹、遗物进行形状研究,认识其特征,再对这类各具特征的遗迹、遗物的来龙去脉进行探讨,提出规律性的认识及追究其来由.这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则是在这个基础上,针对其他的众多遗物进行研究,提出更为科学而全面的认识.

例如,在植物考古方面,通过对植物遗存的定性定量分析,认识当时人们获取的农作物种类及数量.在动物考古方面,主要是通过对动物骨骼进行形态学、年龄结构、数量比例、随葬现象和新物种的出现等研究,判断是否为家养动物.另外还包括DNA分析、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锶同位素分析等,通过这一系列方法,获取更多的信息,丰富我们的认识.在冶金考古方面,除了对金属器物的形状进行研究以外,我们还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进行金相组织、成分、合金比例等测试分析,考察古人的制作工艺.

我们发现,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这一时间段的考古遗址中,有5种碳化的农作物——粟、黍、水稻、大豆和小麦,4种家养动物——猪、狗、黄牛和绵羊.在一些考古遗址中,我们还发现了公元前3000年的小件铜器及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青铜礼器.这些都是我们开展深入研究的基础资料.

中西文化交流的证据及意义

依据动植物考古的研究结果,在黄河流域,从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400年,人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黍和水稻,而肉食资源的获取则主要来自于家养的猪.

但是到了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900多年,除了粟、黍、水稻之外,还发现了小麦;除了猪和狗之外,还发现了黄牛和绵羊.

另外,通过对黄牛和绵羊这两种动物的食性分析发现,其食性主要是介于C3和C4(由于光合作用不同,植物主要可以分为C3和C4两大类,其中,小米属于C4,水稻、小麦属于C3)之间.特别是公元前1850年至公元前1500年,绵羊的这种食性状况一直在延续,而黄牛的食性逐渐变为以C4为主.通过对人和猪的食性分析,发现他们都是C4.这就说明喂养黄牛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可能更多地是采用人工栽培作物的秸秆喂养.从绵羊年龄结构的统计结果看,当时还存在剪羊毛的现象.

如果以公元前2400年为界,可以发现其前后的生业状况是不一样的,即公元前2400年之后,新的生产力要素——黄牛、绵羊和小麦出现了.当时农作物的主体是小米和水稻,主要的家养动物是猪和狗,但是又增加了新的家畜和农作物品种.研究表明,小米是通过栽培狗尾巴草而成的,水稻是由野生稻培育而来的,通过驯养野猪和狼,分别出现家猪和狗.这些家养和栽培动植物的祖先及演变过程比较清晰.但是,新出现的黄牛、绵羊和小麦在中国没有野生的祖先,它们从何而来,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首先是小麦.在甲骨文中,麦写成“来”字.而植物考古学研究证实,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河西走廊出现了小麦,以后在黄河流域都有发现.不过,小麦自公元前2000年出现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出现数量增长的趋势,没有成为中国古代农作物的主体.

其次是绵羊.根据形态学研究、数量统计、新种属的出现、考古学现象、食性分析和DNA分析的结果,可以认定,距今5000年以前,在黄河上游地区出现了家养绵羊,在距今4000年前的黄河中游地区的多个遗址中,都发现了家养绵羊.绵羊似乎存在一个自西向东传播的过程.绵羊出现之后,成为古人的肉食资源及祭祀用品,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再次,同绵羊相比,黄牛的状况也一样.根据形态特征、测量数据、数量统计及食性分析和DNA分析,证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地区的黄牛至少是在距今4500年左右由黄河上游地区传入的,黄河上游地区的黄牛至少是在距今5000年以前传入的.黄牛传入之后,主要用于肉食、祭祀、随葬、制作骨器等.另外,通过画像石、古代文献以及动物考古学中对牛趾骨病变(如果牛负役过重,超过它的生理負荷,很容易产生骨质增生)的研究,我们发现了牛耕的证据.用牛犁地对中国的古代农业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最后,通过对河西走廊和中原地区冶金考古研究发现,距今4500年左右,河西走廊出现了用单范制作的小件红铜和砷铜铜器;距今4000年左右,冶铜技术传入中原;距今3600年左右,中原地区出现了多块合范、三元合金的铜制礼器.制作青铜器需要相当复杂的工艺,可以说这是中原地区古人创造出的高科技.青铜礼器和乐器是夏商周三代礼制的重要载体,在当时上层建筑的构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促进了中华早期文明的发展进程.

人们常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原来这些物种被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一提到商周青铜器,我们往往就认为其美轮美奂的形状是世界独特的.通过近年来的科技考古发现,我们获得了中华文明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外来先进文化的新的认识.新的生产力要素进入黄河流域,使黄河流域在距今4000年左右出现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其对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尽管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但是在探讨外来文化传入的过程中还有许多亟待解答的问题,如这些新的因素“从哪里来”“什么时候来”“怎么来”“为什么来”,以及当时的自然环境如何、文化融合中有哪些新的现象等,都需要我们后续的深入研究.

进一步推动研究的建议

虽然中西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有待改进之处:

首先是缺乏战略规划.虽然现在有相关的课题研究,但是缺乏全局认识.我们研究的地理范围到底有多大,探讨的时间段应该多长,研究中究竟有哪些方面需要特别关注,综合性的研究团队如何构建等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

总结: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公元前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际贸易商务判中中西文化差异和应略 【摘要】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越發显著,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开始不断增多,由此造成的贸易摩擦也会显著增加。这就需要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然而国家不同,对。

2、 中西文化交融下竞技武术套路解读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中和品格进行分析,把中西和谐思想进行比较,得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同样是中西和谐观的中和产物,同样需要。

3、 文化比较角度看中西文化语法差异 摘 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中西方语言应用和语法的差异也较大。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语言结构、交际模式和修辞原则等,即中。

4、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差异 摘 要: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有关颜色的表达词语有很多,然而同一颜色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有相同,也有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我们要从与其相关的。

5、 中西文化自我观其教育 摘要:对于“自我观”的认识,中西方各有其不同的见解。在西方,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独创性,主张“独立性的自我”的自我观;在中国,强调个体与他人及社会。

6、 中西文化特征和学习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文化具有共享性、传承性、地域性等显著特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