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刑法论文题目 刑法毕业论文选题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 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中国古代隐士文化论文 廖旗平对中国古代家庭理财文献的综述 中国古代丧葬论文公开发表 关于对刑法学认识的论文2000字 如何写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史1000字论文

关于古代刑法论文范文 中国古代刑法突出人性特征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古代刑法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20

中国古代刑法突出人性特征是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古代刑法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古代女子名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刑法 法哲学 人性 道德性

作者简介:黄千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法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231

一、中国古代的道德标准、人性假设学说与刑法

(一)前提之哲学论证:道德的形成来源于人性

道德哲学是哲学研究体系的一大分支,它是对“道德的本质”、“道德要求我们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所做的系统性研究,用苏格拉底的话说,是“我们应当如何生活”道德的底线概念可以被简短地表述为:“道德至少是用理性指导人们行为的努力”①.

笔者将在之后论证中国古代刑法与封建伦理道德的紧密联系,因此要完成本文标题所提出的命题,即中国古代刑法的突出特征是其道德性,就必须论证道德的形成来源于人性这一前提.

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我们必须承认人是非常复杂的生物,人性绝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多维的.将人性区分为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这一分类方式是哲学上可以达成的共识.

人的自然属性指人的动物性,也就是人所具有的本能欲望. 休谟在其著作《人性论》中认为人类感性的产生是以自然性为基础,在休谟看来它其实是一种人类自知的关于苦、乐的感受.“人类心灵的主要动力或推动原则就是快乐和痛苦”②,这种快乐痛苦来源于“趋利避害的本能”. 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成员参加社会活动所具有的属性,是人参与社会活动时所呈现出的特性,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人的理性.人存在理性理性意味着人(作为社会成员)能够认识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因而能够自主地安排其行为.

正因为人性包含着人类的理性与人类的感性,其中人的感情更多地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表露,所以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共有的纯自然(满足生物基本需要)的属性已经不足以表征人类,而是带有文化的因素.

道德性来自人类的感性,也正是来源于人们有着趋利避害的基本生理需求与反应.人类与其他没有感性的生物所不同的是,人类可以在感性的基础上产生人类所独有的知性和理性能力,因此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不仅仅是看重眼前的利益,而是更多地为长远利益考虑,并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而对于人来说,长远的、根本的利益恰恰存在于社会活动与他人的交织当中,人的活动因此具有利他(它)或利公的性质,而这正是道德的最本质的特点.

可以看出,“道德性不是与理性、感性或社会性相对立的一种属性,而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并使三者有机结合的一种更高级、更合理的属性,它能使感性受理性的控制,并服务于社会生活的目的”③.人的道德性真正地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由此,我们完成了对于“道德来源于人性”的论证,接下来笔者将论述中国古代刑法与封建伦理道德的关系,以此来体现中国古代刑法的人性基础——道德性.

(二)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简析

在此,我们至少可以承认道德与理性之间的关系:道德来源于人的理性,而这种理性无关道德标准的进步与否,即使是中国古代饱受诟病的封建纲常伦理道德标准也是当时统治者乃至社会大众理性选择的结果.无疑,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所影射的是这个社会长期以来所达成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的内涵即是这样一种社会理性——选择这样的道德标准可以更好地指导当时的生活、更好地维系当时的社会.

如果以这样的逻辑来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道德标准(主要指封建伦理道德),结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就会发现中国自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直到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儒家伦理道德的主流地位几乎贯穿了封建社会的始终.中国传统法律社会富有浓厚的儒家伦理色彩,站在一个发展的法律传统的角度看,瞿同祖先生将之总结为“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这已经成为今天的法律史学界的经典论断④.这时,我们就必须追本溯源,分析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道德与中国古代刑法联系如此紧密的原因.

在我们远古时期的法律萌芽成长阶段,在成文法颁布之前,“礼”作为当时广义的社会道德规范,在功能意义上起着法律所起的作用.后世对于礼与刑的关系也有着这样的论述:“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周公制礼”反映出我们传统最早期的法律形式的礼,从其萌芽之初便和作为日常生活规范的道德习俗有着同根同源的关系,在其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和道德习俗有着同质的关系,道德孕育在风俗习惯和作为价值皈依的“礼”之中.

然而儒家思想缘何选择周礼作为其伦理道德思想内核,其实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在当时“礼乐崩坏”的社会背景之下,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认为要回复社会秩序必须要从先朝(周朝)获得治理经验,因而将周礼作为其理论内核,意图说服统治者重视道德对政治统治的重要作用.同时,儒家道德源自于孔、孟对于人之本性的假设之中,因此要深刻认识中国封建社会與中国古代刑法中体现的儒家道德理念,还要结合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人性假设学说.

(三)中国古代思想家与人性假设

思想家们对于人性的假设,往往是一种带有价值取向的选择. “一般说来,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往往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公设” ,并以此推导和构建它的理论系统.”⑤也就是说,人性假设就是人们为了构建自己在其他学科的理论系统,而有目的性与倾向性地对性的本性所作的假设.由于“人的本性”这一概念的先验特性,导致人们对于它的特征只能做出大方向上的假设,比如“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恶”的争论.

在百家争鸣的时代,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思想,都基于各自的人性假设学说.而这些人性假设学说,都与他们对道德与刑法的理解有着紧密的联系.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它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孔子实际上并没有对人性的善恶进行判断,而是认为人类生来本性一致,人类呈现出不同的道德面貌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后天影响.因此,在孔子看来,人大都是可以进行教育或教化的.因此,孔子曰“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认为礼乐教育是刑法的基础跟前提. 正是基于这样的人性假设与学说建立上的选择,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亲亲尊尊”的道德标准也得以确立.

总结:本文关于古代刑法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特征分析 内容摘要:意境特征的运用一直我国古代许多诗人词人最喜欢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尤其在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当中都有所体现。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2、 中国古代文论审美主体间性特征 摘 要:当前的世界,是全球化的思潮逐渐蔓延的时代,同时,现代性的思潮危机也是我们必须反思的内容,在两者相互碰撞的时代危机之下,我们可以从审美主体。

3、 中国生产性服务投入产出特征实证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界定是实证研究中的一个难题。文章对投入一产出方法进行了讨论,指出忽略出口部分将会低估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并基于WIOD数据。

4、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演变 摘 要:质量管理体制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可以有效地促进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更体现在它能够创造推动质量长期稳步提升的良性质量环境。我国质量管理体制。

5、 基于ESDA中国劳动力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其影响因素 摘要: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劳动力人口的总量、结构与空间分布状态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文章将空间地理因素引入到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区域分布问题当中。

6、 中国制造业海外投资国家特征和风险分析 摘 要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海外制造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CGIT数据显示,其行业与地域特征明显,国际集中度较高,投资地域向发达国家转移。根据CR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