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独龙族论文范文 独龙族服饰文化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独龙族论文 更新时间:2024-02-27

独龙族服饰文化是适合不知如何写独龙族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独龙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本文以我国少数民族独龙族服饰为研究方向,通过对其民族历史、社会、文化、习俗、宗教、知识的研究,对其民族特有的民族服饰及其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发现与挖掘,从而更好地促进其他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

【关键字】独龙族;服饰文化;艺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K892.23 【文献标志码】A

第一章 独龙族社会文化概况

第一节 独龙族居住环境

独龙族,以往被称为“俅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目前约有七千人,大多分布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政府在此设立了独龙江乡,成为了独龙族唯一的聚居地.

独龙江,亦被称为“第四江”(由于其位于三江并流的最西部),发源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是伊洛瓦底江的支流,横跨中国和缅甸,流经云南省,经云南贡山县进入缅甸,最终汇入伊洛瓦底江.独龙族所居住的河谷地带被称为独龙河谷,位于云南省西北角,总面积1997.4平方公里,海拔位于4936米到1000米之间,由于山重水复的复杂地理状况和积雪冰封的气候环境,独龙河谷一直人迹罕至,使其成为了我国原始生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之一,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所处地理位置及一些其他的社会发展原因,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独龙河流域人们的社会形态仍然处在原始社会末期.

第二节 独龙族历史脉络

关于独龙族的起源,在族内主要有两种传说:第一种认为独龙族是独龙江河谷的土著民族;第二种认为独龙族原本居住在怒江一带,后因出去打猎偶然来到独龙河谷,发现这里资源丰富,猎场宽阔,台地平坦,便逐渐由怒江迁到此地.一方面,独龙族共有15个氏族,约有8个氏族都流传着第二种传说.另一方面,从语言和传统的文面习俗等文化特征来看,独龙族与贡山的怒族也很接近.所以,大多数学者都比较认同第二种传说.

关于独龙族的发展历史,主要随我国的政权更迭一路发展.唐宋时期独龙河谷归属于南诏及大理政权;至元、明、清时则隶属于丽江木氏土司和丽江路军民总管府管辖,这时的汉文史籍中已经开始出现独龙族的相关记载.如《元一统志》的“丽江路风俗条”写道:“丽江路,蛮有八种,曰磨些、曰白、曰罗落、曰冬闷、曰峨昌、曰撬、曰吐蕃、曰卢,参错而居.”当时的丽江路主要包括现在的丽江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迪庆藏族自治州南部等地,西北与今天的西藏自治区相接.文中所记录的“撬”、“吐蕃”、“卢”就是描述这居住在丽江西部和西北部的独龙族、藏族和傈僳族的先民.“撬”与“俅”同音,且在过去,都曾将俅(撬)所居住的地区及河流称作俅夷地和俅江,比如现今仍用“俅江”来表示贡山县西部的独龙江上游.由此可知,元朝时期的俅族正处于俅江一带,以后又逐渐迁移到了下游的独龙江流域.到了清代,道光《云南通志》卷185转引《清职贡图》如此记载道:“俅人,居澜沧江大雪山外,系鹤庆、丽江西城外野夷.其居处结草为庐,或以树皮覆之.男子披发,着麻布短衣裤,跣足.妇耳缀铜环,衣亦麻布.等更有居山岩中者,衣木叶,茹毛饮血.宛然太古之民.俅人与怒人接壤,畏之不敢越界.”雍正《云南通志》也曾有“俅人丽江界内有之,披树叶为衣,茹毛饮血,无屋宇,居山岩中”的记载,还有乾隆《丽江府志略》以及其他史志中,也有许多类似的记载.这些记载集中反映了当时独龙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后至清代中叶,怒江和独龙江被划分为两段,分别隶属于丽江木氏土知府所属的叶枝土千总和康普土千总管辖.再至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56年以前,独龙族族群还处在父系家族公社即将解体的社会发展阶段.据独龙族的老人回忆,当时的独龙江地区大概有15个父系氏族,而每个氏族又分为若干家族,所分家族大小不等:有的氏族家族数多达100多户,有的氏族却还不到10户.氏族是由有血缘关系的同一祖先的后裔集合而成的共同体,家族一般包括三到四代的祖父、母和子孙,一般来说,一个家族大都生活在同一个村落里面.家族之下还会包括三或四个以父系家长为主的原始大家庭,在每个大家庭中,一家人的团聚场合称为火塘,每有一个子女结婚便会增加一个新的火塘.每个家庭的主人都会在火塘上有一个专门用于存放食物的库房,有属于自家饲养的家畜和家禽.独龙族家族在当时实行的是原始的共同消费制:每个火塘的家庭主妇轮流取自家库房里的食物到老年主妇的火塘上做饭,全家共食,直至用完仓库里的粮食,其他存有粮食的火塘主妇则会继续轮流做饭.

第三节 独龙族民风民俗

一、独龙族节日庆典

独龙族最独特的节日就是“卡雀娃”仪式,翻译成汉语就是“过年”的意思.“卡雀娃”一般举行在农历腊月,具体时间决定于那一年气候和粮食收获情况,时长为三到六天.在举行“卡雀娃”时,妇女们会将彩色麻布幡用竹竿竖在屋顶,表示节日的开始;到了晚上,家人和亲朋好友都会围聚在篝火旁边,互相祝酒庆贺节日.在节日的第二天,会举行射猎庆典,祭祀的猎物都是以荞面为原料所捏成的动物,族人认为在射猎庆典中所射中的猎物就会在来年所获得.在整个“卡雀娃”仪式中,最为隆重的当属“剽牛祭天”.“剽牛祭天”是一种仪式,即以剽牛的形式来祈祷来年丰收.在这个仪式开始之前,族长或巫师先把牛拴在场中,然后由妇女将珠链挂在牛角上,将独龙毯披挂在牛背之上,对牛进行一番“打扮”.紧接着族人会随锣鼓声欢跳,在这期间猎手用矛刺向牛,直至牛被刺死并将牛肉分割成数十块,在场的族内男女老少都会获得一份.最后族人们会用高歌劲舞的欢庆方式来祈祷人畜兴旺、来年五谷丰登.

二、独龙族文面习俗

独龙族为我国少数名族之一,文面习俗可以说是其独有的一种习俗.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独龙族的女孩到了十二三岁,即成年时必须进行文面,相当于时今的成年仪式.并且,不同地域和不同氏族之间的文面的形状都不一样.根据独龙族的老人们描述,文面的过程分为多个步骤:首先是用蘸有锅灰和植物汁液的竹签在要文面的部位描画出形状,其次一只手拿竹签,另外一只手顺着描画好的形状刺画.每刺一针便快速将渗出的血水擦去,并立刻敷上锅灰和墨汁的混合物.最后伤口随时间愈合,这个时间大约持续一周,待结痂脱落,面部所遗留的黑褐色和青色的文饰将永远不会褪去.

总结:这篇独龙族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参考文献:

1、 老布和中国服饰文化传承 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手织布——老布,又名老土布、老粗布,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世代延用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是勤劳的中国妇女用神奇的。

2、 辽宁省满族服饰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方向 民族文化是一项特异性较强的旅游资源,在民族旅游地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满族旅游资源的重要符号和表征,满族服饰文化表现出特殊的旅游价值。本文采。

3、 苗侗女性服饰文化比较 摘要:不同民族的服饰,是一个民族“穿在身上的历史”,是这个民族的历史符号,是这个民族历史文化重要的载体。苗侗族是两个古老的民族,各自的服饰分别代。

4、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特色与传承策略分析 【摘要】以赫哲族传统鱼皮服饰为标本,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和分析其鱼皮服饰特点,探索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符号及原始做作工艺结合现代设计及工艺进行改良创新的。

5、 中国彝族服饰文化之乡昭觉 在刚刚完美落幕的第七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上,举办了“中国传统与现代彝族服饰(彝绣)设计与展演”,中国彝族服饰文化之乡——昭觉县获得了“传统彝。

6、 河北磁县北朝壁画墓服饰文化探析 摘 要:20世纪70年代至今,河北磁县发现了一批北朝壁画墓,这些壁画墓极具考古价值。本文以墓葬图像中人物服饰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并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