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德意志意识形态参考文献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学术论文

关于德意志论文范文 18世纪德意志精神的音乐体现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德意志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17

18世纪德意志精神的音乐体现是关于德意志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德意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格鲁克歌剧改革一直被看成是18世纪末“古典主义”潮流的先声.作为一个德国人,格鲁克更多站在德意志民族崛起的背景下,以一个精英知识分子身份,在主观意愿的强烈推动下开始自己的改革.这时公众的审美并没有普遍改观,意大利歌剧仍然是歌剧舞台的主流,格鲁克的工作应更多地归于个人创造性,只是这种创造恰好契合了时代和历史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格鲁克;歌剧改革;华丽风格;丽风格;善感风格

18世纪中叶的意大利歌剧改革最卓有成效的试验者当属德国人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当时,着力对意大利歌剧进行改革的并非只有他一人,在十多年前,一批来自意大利的音乐理论家们就已经开始在论著中讨论意大利歌剧应该探索的新方向①.然而,格鲁克之所以在历史上如此著名,有两个特征值做到关注:首先,他将改革理想付诸于实践,并获得了历史的认可.当今学界依然习惯将他的改革理想和实践与不久之后到来的“古典主义”音乐理想关联起来,认为他的做法开启了古典主义的先风.相比之下,意大利人自己提出的改革则更多局限在理论文字上,而且实际成效甚微,只是在具体的某些技术写法上有所变革,这与之后宏伟的“古典主义”浪潮难以接轨.其次,不同于意大利的理论家和音乐家们,格鲁克是一位地道的德国人.在19世纪以前,德国不是一个擅长音乐戏剧的国家,音乐家们一如既往地推动着器乐的发展,并让器乐摆脱声乐找到自己独有语言语汇.然而,对歌剧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德国人则屈指可数,也许正因为格鲁克深谙德国音乐的审美,所以才能融会贯通,帮助其成功改革意大利歌剧.

格鲁克在音乐上坚持理性而富有崇高人性的处理透露着后来“古典主义”审美理想的追求.因为,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动力并非来自于公众审美的变化,而是基于18世纪中叶在德国中产阶层精英人士中兴起的反意大利潮流.这是一次人为掀起的潮流,是一小众怀有民族自觉和革新意识的音乐理论家和作曲家共同强力推进的运动,它的过程做到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支持,最终影响到公众的观念,改变了公众的审美.这股反意大利潮流就是以一次“丽风格”(anti-galant reaction)运动的形式展开的,它显著地展现了德国人迫切想要摆脱外来文化控制和德意志民族崛起的历史追求.

德国在18世纪以前一直是欧洲实力相对弱小、结构十分松散的政治地域.17世纪初的“三十年战争”①虽然引发包括法国、西班牙等国的相继参战,但主要战场却一直在德国境内,这对德国国力和文化造成致命打击.此时的德国如饥似渴地吸收强国的影响,意大利和法国等外来音乐文化就在17世纪中叶之后开始不断渗透到德国中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到18世纪,这些外来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德国上一个世纪陈旧、保守、落后的生活方式.有条件的德国宫廷和中产阶级家庭开始用阅读、沙龙、烟草、咖啡等法式休闲来代替以往在酒窖或酒馆度过空闲时间的粗野方式,社交场合的着装也越来越习惯于佩戴复杂精致的装饰,尤其是女士们也会竞相漂亮豪华的“方当诗”头饰以便在公众场合争奇斗艳或一决高下.人们还开始习惯在用过晚膳之后凑在一起演奏一些意大利风格的小型器乐作品或演唱几首短小轻松、宣咏结合的康塔塔或歌曲,或者走进演出意大利歌剧的剧院里寻欢作乐一番.

这样的变化当然会对德国音乐大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到18世纪中叶时,德国已经完全融入欧洲文化的大潮中——追随意大利式的轻松艺术追求,德国人将它们称为“华丽风格”(Galant style)②.将近一个世纪的学习效仿给德国带来新的问题,一批有识之士认为它已经阻碍了德国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那就是对意大利充满音型重复和优美旋律的主调风格的迷信.对当时德国人迷信意大利人的盲目创作和本国作曲家的潮流,汉堡的音乐理论家馬泰松(J.Mattheson,1681~1764)在《新式乐队》(Das Neu-Eroffnete Orchestre)中就已经留下相关记录:

这在我身上如实发生过:某些人对我的糟糕作品也表示了高度和不吝言辞的赞赏,因为他们误以为这是出自博隆奇尼(Bonocini)、扎尼(Ziani),或一些其他意大利人之手.但是只要他们做到知真相以后,他们就不再像之前那样对我的作品感兴趣了.③

比马泰松晚一代人的德国音乐评论家沙伊贝(Johann Adolph Scheibe,1708-1776)1749年曾在马普格创办的《斯普雷音乐评论》(Der critische Musicus an der Spree)中提到类似的情况,这一次他不是说某个具体作曲家的作品而是更直言不讳地指出整个德国都弥漫着这种崇洋媚外的风气:

无论德国人通过怎么仔细地思考写作的作品,都仅仅沦为坏例子和没什么价值的东西,尽管自然和在其中以最佳的方式做到以表达也无济于事.④

以马泰松1713年留下的记录到沙伊贝在世纪中叶记录的情况来看,德国人迷信来自国外尤其是意大利音乐文化的风潮蔓延了近半个世纪之久.文化上缺乏独立性的现状与当时德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崛起背道而驰,这激发了德国人在文化上宣示自己独特地位的愿望,他们像当时已经最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而变做到朝气蓬勃的英国一样,急切想找到能代表自己国家立场的文化风尚和样式,音乐自然不会例外.因为这样的精神动力在一些德国音乐界的有识之士中不断形成共识,呼吁德国音乐家们找到“德国风格”的愿望也愈发强烈.音乐理论家马普格(Friedrich Wilhelm Marpurg,1718-1795)在1749的《斯普雷音乐评论》写道:

美丽的音乐只属于意大利民族的观念已经逐渐在我们当中消退了.对结束于‘ini’和‘elli’词尾的杰出人名的崇拜已经消失,先前德国人只在乐队中占据温和的内声部席位的情况在王子宫廷的乐队中也改善了,德国人开始坐到乐队的前排方阵.人们不再将注意力放在对外国人的夸耀上,我们的抄谱员以前只会忙于将毫无头脑的意大利人那些令人头晕眼花的乐谱频繁地以最清晰的样子抄写下来,而如今他们也开始注意他们本国人的那些创作了.①

总结: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德意志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17—18世纪英国贵族阶层晚婚原因探析 摘 要:自17—18世纪起,英国贵族社会的初婚年龄相比较中世纪时期推延了很多,贵族成员们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结婚年龄往后延迟。文章主要从长子继承。

2、 18世纪法国规则式园林在俄罗斯的本土化应用 摘 要:以俄罗斯园林发展历史为线索,系统阐述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影响下的18世纪俄罗斯园林的设计特点。通过与源风格的对比,总结出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在。

3、 解读欧洲17—18世纪中国风建筑 摘要: 文章以德国的“凡尔赛宫”——勃兰登堡的“无忧宫”为例,探讨1718世纪在启蒙运动影响下中国与欧洲的建筑艺术与文化交流。经过几个世纪海上丝。

4、 18世纪中欧贸易和中国趣味 张国刚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大海航时代对于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影响,就是中国商品直接输往欧洲大陆和英伦三岛。具有异国情调的中国商品大量输入欧洲,不仅改。

5、 横跨两个世纪音乐巨人古斯塔夫·马勒 定位为音乐之都的奥地利维也纳,常年游客如云。他们寻古探幽、赏山玩水之余,总免不了想去听一场古典音乐会。据笔者观察,中国人来此,常常心怀景仰,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