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的论文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法国历史文化遗产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考文献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论文

关于文化遗产论文范文 中国文化遗产传承和现状问题分析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文化遗产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14

中国文化遗产传承和现状问题分析是关于文化遗产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世界文化遗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 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新时代和互联网+的背景下,面对经济发展和传承保护的双重抉择,进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从中发现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非遗传承后继无人和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意识淡薄等系列问题.并通过研究分析得出执行物质文化遗产定价策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体系和实施全社会参和性传播举措等多项结论,旨在培养大众意识,实现创新可持续经济发展.

【关键词】文化遗产 传承 新时代 互联网+ 创新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文化遗产现状

在当今社会,文化遗产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国家世代传承的瑰宝,还是传统文化和人民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重要表现形式.优秀的文化遗产更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文化基础.

(一)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建筑、壁画、艺术品和文献等.据统计,截止至2017年上半年,我国已有52项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年来,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问题日渐凸显,引起世界各国及社会人士的高度重视.更借助网络和新媒体搭建亲民平台,举办社会节目如《中国宝藏》等系列节目的播出.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智慧结晶,引起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展示大国风采.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包括民间传说、习俗和语言等.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1986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规模不一、分布不均、地区差异明显,且和经济总体发展不相匹配.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政府出台政策法规、进行资金注入.传承生命活力,共筑精神家园.

二、中国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不平衡

近年来,利益化模式下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使其向人工化、商业化发展.偏离了文化传承的内在意义,文化遗产所独有的美学价值大大降低.对遗产地的宣传和推介引来大量游客涌入,故不文明旅游现象也随之而来,使遗产地生态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加大了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难度.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无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主要依赖身口相传,在整个传承过程中,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有些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经济价值低,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很多文化遗产传承人空有一身技艺却在现代科技发展和大规模机械生产中无立足之地;又因文化遗产技艺学习难度大、要求高,故不得不放弃技艺改做其他行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保护传承人,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呵护民族文化的基因.

(三)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意识淡薄

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运用使人们能快速便利地解决问题.而传统的文化技艺繁琐且耗费时间,对于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来说鲜少接触.在这个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当代青年被外来新文化所吸引,使得人们淡薄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思想意识.

(四)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宣传方式单一、力度不足

现代信息网络日新月异,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相关宣传理念滞后.主要以静态展示为主,宣传方式比较单一,不能让更多人群了解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内涵.同时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力度不足,政府未建立健全的文化宣传制度且缺乏社会专业从业人员.

三、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对策分析

(一)执行物质文化遗产定价策略

物质文化遗产是基于某地历史文脉的积累,具有相对不可替代性;但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一般意义上要求其对外尽可能低廉,甚至免费提供给社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和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替代性产生冲突.但基于保护传承的目的,采取有序合理的定价策略,一方面是防止经营者投机行为,或利用市场垄断的优势制定较高价格;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提高价格管制,降低旅游人数.但由于消费者剩余的存在,在改善环境承载力的同时,也可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增加当地财政收入.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遗产,主要依赖口传心授的途径延续发展.因此,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活力,必须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其首要任务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体系,依靠活态传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通过设置国家和民间的工艺协会,制定多重策略,延续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鉴于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所面临的艰难濒危状况、以及抢救保护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政府应进一步强化其行为,加强保护力度.为传承人建档、授予称号、发放资助、提供医疗和著书立传等多项新措,使保护机制呈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三)实施全社会参和性传播举措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带来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模式.除特定人群外,鲜少有人钻研文遗知识.进而引致受众体单一,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为此,应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和其中,向公众进行宣传和实施传播信息的教育计划;制定有关群体和团体的具体教育和培训计划;开展社会教育,利用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有关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普及文化遗产知识,提高其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基于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和民族传统节日,借助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做好集中宣传活动等.

(四)搭建创新机制下大众化宣传平台

新时代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大篇幅提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突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移动客户端的普及和发展,应设计研发专项移动智能平台,整合各类文遗资源.针对特殊人群提供特殊的服务,满足不同人群文遗需求,并和高校和政府深度合作,对口培养相关人才.从根源上解决宣传途径单一,形式枯燥,内容单调等系列窘境.

四、结论

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和时代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当今社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许多文化遗产“被商业化”.以获得经济利润最大化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过分挑战文遗的环境承受力,不仅改变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更给文化遗产带来极大的保护负担,加快其损耗速度,缩短其生命周期.这主要归咎于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够深刻,对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因此,加强对文化遗产合理正确的保护,以及对文化遗产知识的合理宣传就显得及其迫切和重要.

参考文献

[1]胡馨婷.保护传统文化的“箱底”[N].嘉兴日报,2007-10-13.

[2]葉鹏,周耀林.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式保护的现状、机制及对策[J].学习和实践,2015,(09):115-124+2.

[3]韩平,程栋.基于经济学视角的文化产业形成机理分析[A].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经济研究》编辑部.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经济研究》编辑部,2012:9.

[4]陈梅花,石培基.基于AHP法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以南阳玉文化旅游资源为例[J].干旱区资源和环境,2009,23(06):196-200.

作者简介:颜鹤翔(1995-),男,合肥师范学院经济和管理学院2015级经济学专业本科在校生;董盼晴(1997-),女,合肥师范学院经济和管理学院2015级经济学专业本科在校生;沈玉琪(1997-),女,合肥师范学院经济和管理学院2015级经济学专业本科在校生.

总结:关于免费文化遗产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文化遗产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参考文献:

1、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问题其解决 摘要:本文指出,当前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相对应地提出了保护满族民族发展的对策。关键词:满族 非物质化遗产 问题 对策一。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经验和反思 [摘 要]2015年4月,文化部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工作,广东省迄今已开展了30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及16位省级非遗传承人。

3、 后申遗时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 【摘要】在“非遗”代表作名录体系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普遍存在着“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如何真正实现“名录体系”对非遗保。

4、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策略 摘 要: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上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制定一整套具有全面协调性、。

5、 学校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作用探微 摘 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今天,必将经历多元文化的碰撞。文章从“全球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校教。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行政法保护机制探究 摘 要 目前我国行政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方式有很多,但是问题又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保护理念的落后,行政确认制度、行政奖励与行政帮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