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选题 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期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开题报告范文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综述 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论文选题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期刊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的论文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16

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深深融铸在中华儿女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之中,为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不竭的思想动力源泉.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借鉴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运用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年来历史文化积淀的成果,是中华艺术殿堂的瑰宝,是激励无数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价值典范.在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中国传统文化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吸收借鉴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它和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跨越时空的亲缘性.在当今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下,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才能够确保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正轨,才能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在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培养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和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而这些都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曲洪志教授的《我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一文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使其在自身内容的建构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以保持和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其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的解决需要传统文化的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离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成为空谈,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系列错综复杂的转变,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也发生着一系列的改变,部分大学生不能适应这种转变,出现了人格上的偏差.这就要求我们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并把握时代的脉搏,积极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升华,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吸收,是融入了现代科学 精神和借鉴了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不断接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必须坚持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着传统文化缺失的重大缺陷,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大学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忽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逐渐受人们推崇,专业技术教育也就逐步替代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成为大学教育所追求的主流.教育者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这也就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其次,大学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不足.一些大学教师,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师,过度看重科研成果和各项评优,而忽视了自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对于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熏陶.大学教师肩负着教育祖国下一代,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新生力量的重任,因此,他们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学习,培育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并把这种素养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以避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统文化的缺失.

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的是“修身养性”“克己复礼”“仁义礼智信”等内容;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则过多的偏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 执政理念的学习.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间重叠的部分不多,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这也是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之一.

三、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个时期以来,部分大学生把推崇西方思想当做一种时髦,而把中国传统文化当成糟粕.因此,我们要不断寻求把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途径,从而使大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人.

首先,把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积极、活泼向上的优良校园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环境中,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目濡耳染,不学以能”便是这个道理.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可以以潜在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促使他们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这都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的将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其次,把传统文化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大学生愿意运用网络来进行学习,我们可以利用方便快捷的网络技术,建立起供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习的专门“红色”网站,并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融入到这些网站中,这样既能够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习的趣味性.网络技术方便、实效、高效,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将二者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必然能够促进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最后,把传统文化和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延伸,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把各种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比如,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学术研讨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诸如《四库全书》《论语》《史记》《中庸》等国学经典的交流会;还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读书汇报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大学生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情怀、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同志在 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只有先认同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积极的去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并不断地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因此,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传统文化自身的缺陷,又有我们对传统文化重要性认识的不足.认识到了大学生思政工作中传统文化缺失的不足,我们就要不断探索把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梦”相结合,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廖赛娟.《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中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3]陈占安等.《当代大学生和中国传统文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特约责编:房天林)

总结:该文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民族自信心,激发爱国情怀。具体方法是:引导大学生自。

2、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运用原则 【摘 要】 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使教育形式更加丰富,渗透力更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应坚。

3、 网络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摘要:由于网络文化的盛行,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强,本文正是考虑到这一现象,对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作用。

4、 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已形成了伟大的精神成果。因此抓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质,使之与当代中国相适应,保持其民族性并体现其时。

5、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应用作者简介:余荣花,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朱浩,合肥工业大学。中图分类号:。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摘 要 我国的独立学院已进入内涵发展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文章围绕校园环境的营造、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