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投稿客 诸暨学生政治小论文徐霞 博客营销毕业论文 魅客电子杂志生成器 论文查重博客 徐永宁优秀学术论文 科技论文我眼中的创客

关于徐霞客游记论文范文 徐霞客游记和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徐霞客游记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12

徐霞客游记和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是关于对写作徐霞客游记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徐霞客游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摘 要】包括广西、云南两省(区)在内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是徐霞客停留时间较长、文字记录颇为详实的地区,《徐霞客游记》记载了两地丰富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其中包括少数民族民居、少数民族服饰、少数民族饮食等民族文化的精髓.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在发展变化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在当前文化变革时代,要传承和创新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以民族文化产业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发展,为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区)服务.

【关键词】《徐霞客游记》;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C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3)03-0154-007

一、引言

广西、云南等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越南、缅甸等国接壤,地域辽阔,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资源丰富.其中,广西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占全国首位;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数量居全国之冠.西南边疆众多少数民族创造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徐霞客所到之处,广西、云南等西南边疆是其停留时间较长、文字记录颇为详实的地区.所记《粤西游日记》、《滇游日记》占整个《徐霞客游记》(以下简称《游记》)总篇幅的近70%.是后人研究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风俗习惯、社会经济、山川地理的重要著作,其间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已有学者研究了《游记》记载的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表征①,但专门研究《游记》中所记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特别是和当下文化变革的现实结合起来,就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变迁、保护和发展较少论及,笔者尝试做些分析.

二、《游记》中所记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游记》中对西南边疆的广西、云南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都有记载,涉及到少数民族文化的许多方面,主要体现在最能代表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民居、服饰、饮食等方面.

1 少数民族民居文化.民居建筑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一个民族的建筑不仅仅是其居住的场所,更是表达文化观念、传承文化意识的重要符号,在民族文化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它们深深地打上了区域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潜移默化渗透着该民族的民族差异、社会意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艺术风尚等社会因素,构成了民族民居文化的精神内核.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的居住风格不一,不少民族具有楼居习俗,壮、傣、傈僳、景颇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流行竹楼,其中以壮族民居干栏式为主要类型,也最具代表性.《游记》多处记载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干栏竹楼的习俗.隆安壮族“俱架竹为栏,下畜牛豕,上爨与卧处之所托焉.架高五六尺,以巨竹槌开,径尺余,架与壁落俱用之.”这里记载了干栏建筑结构、用处及使用的建筑材料.徐霞客还记载了这种建筑材料的制作过程,在容县秦窑村,“主人方裂竹为构屋具,取大竹椎扁裂之,片大尺许,而长竟其节,以覆屋兼椽瓦之用.”在其他地方,徐霞客也见到了不少干栏建筑.如大新骚村,“四山回合,中有茅巢三架,登巢而炊.”安村,“得郎头之巢.”天等南陇村,“遂登其巢,老人煮蛋献浆.”云南腾冲马鹿塘傣乡,“架竹巢,下畜牛豕,而上托爨卧,俨然与粤西无异.”可见干栏式建筑在西南边疆分布之广泛,历史之悠久.《魏书·僚传》记载:“僚者等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日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旧唐书》卷一九七:“南平僚者等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宋《岭外代答》卷十:“蛮夷等民编苫茅为两重,上以自处,下居鸡.”一般认为干栏建筑是由古百越族群创建的,壮、傣等百越族群的后裔直接继承了这种建筑样式,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于西南边疆地区,与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完美适应.西南边疆地区炎热多雨、地面潮湿、瘴气弥漫、猛兽横行,虽地形崎岖、耕地不足,但竹木建材丰富.干栏建筑采光通风,防潮防蛇兽洪涝,故而世代传承下来,直到现在,在广大的壮族地区仍继续流行和保持着这种干栏住居形式.而佤、布朗、德昂、基诺、景颇、拉祜、傈僳等少数民族,由于与古百越族系的少数民族为邻,也间接地将干栏建筑的经验移植、借用到自身的建筑当中,今日优美别致的傣家竹楼、拉祜族的正方形掌楼、傈僳族的千脚落地房,都与这种古代的干栏式楼房形制一脉相成.

2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服饰是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复合表征,服饰从诞生时候起就具有鲜明的标识作用.“衣着是规则和符号的系统化状态,它是处于纯粹状态中的语言等时装是在衣服信息层次上的语言和在文字信息层次上的言语.”服饰是民族本身的符号,是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外在形象.泰勒曾把特殊的服饰作为区分民族身份的首要标志:“每个民族有自己特殊的方面,例如特殊的服饰、工具、财产法、婚娴法、道德和宗教信条.这就需要人种学家专门去处理这种人类群体的共性.”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一个民族经济发展水平和工艺技术水平,也积淀着民族历史、社会、习俗、宗教的诸多文化意蕴,展示出各民族的精神风貌.《游记》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服饰颇多记载,如记壮族服饰:“男子着木屐,妇人无不跣者.首用白布五、六尺盘之,以巨结缀额端为美观,亦间用青布、花布者.妇人亦戴竹丝笠:胸前垂红丝带二条者,则酋目之妇如记述也.裙用百骈细裥,间有紧束以便行走,则大结以负于臀后.”这里反映的壮族服饰文化形态,既包含经济的因素,又包含精神的风格特征.西南边疆地处亚热带地区,常年阳光照射时间长,强度大,壮族民众喜欢戴头巾,不是为了防寒,而是为了避免紫外线照射.其实,以长帕包头是西南边疆一些少数民族主要的习俗特征,明钱古训《百夷传》载:“蒲人,青红布裹头.”《游记》记云南安宁县“此间幼童、女,辫发一条垂脑后;女郎及男子之长者,辫发两条垂左右耳旁,女仍用包髻,男仍用巾帽冠其上,若(今彝族人)则辫发一条,周环于脑额,若箍其首者.又有男子未冠者,从后脑下另挽一小鬏若螺,缀于后焉”.这里虽然仍以头巾裹头,但已有不少变化.至于“裙用百骈细裥,间有紧束以便行走,则大结以负于臀后”,则是为了适应大石山区的环境,才想出把又长又厚的百褶裙叠折起来的方法.这种习俗在现在广西那坡的黑衣壮仍有较明显的保留,黑衣壮的裙子就是百褶黑裙子,黑衣壮妇女为了劳动方便,把裙脚三条边捆起,插在裙裤头中,也就成了徐霞客当年所记的这个样子.西南边疆各民族、各地域之间的服饰存在不少差异,但鲜明个性之中存在共性:这些不同民族服饰都是对该民族所处复杂自然生态环境的选择与创造.它们不仅承载着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而且也凝结着该民族对生存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从《游记》所记服饰还可以看出当时各民族经济发展状况和工艺技术水平,明清时期,壮锦饰品制织达到高峰,五颜六色.《游记》载广西隆安“交绢轻细如吾地兼丝,而色黄如睦州之黄生绢,但此之密而匀,每二丈五尺一端”;“泗城人亦有练之为布者,细密难成,而其色徽黄,想杂丝以成之也”,从中可见一斑.而《游记》说大理“三月街”场中“多毡布”,即可见西南边疆织布工艺和布匹贸易的繁荣,这些都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服饰提供了较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也说明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的经济基础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生产和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

总结:关于免费徐霞客游记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徐霞客游记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参考文献:

1、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叙事四个问题 摘 要:文学叙事天然地承担着实现民族文化精神的延续和传播的重要任务。对于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学叙事来说,突破语言表达的牢笼,打破被凝视的“他。

2、 徐霞客游记日记体写下游记名著 徐霞客为何会放弃功名而选择探索自然?提起徐霞客,我们立刻会想到他的名著《徐霞客游记》。这部用日记体写下来的著作不仅是我国地理学史上一颗闪亮的明。

3、 西南边疆学科建设探论 【摘要】作为中国边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边疆学科所关注的重点主要是西南地区的历史和现状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西南边疆。

4、 他之所是徐霞客,不是因为走路最多 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徐霞客出生在今江苏江阴,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但似乎对出人头地不感兴趣,成天四处晃悠,遇山就爬,遇水就下。徐父性情萧散,常观。

5、 徐霞客游记古代背包客游历人生 为了寻觅那白帢青衫下的仙风道骨,闲暇时我重温了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这部60多万字的游记,记录了徐宏祖从眉宇清秀的少年到风烛残年的老人的所见所。

6、 徐霞客如果到环江 一在环江,最先让我们兴奋的是公路两侧山腰间的雾岚。从南宁经过四个小时的车程,进到环江境内。在服务区休息,环周四望都是桂林那样一个个独自兀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