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本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国文化论文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的论文 企业文化期刊 跨文化视角文献综述 从众文化英语论文 生态文化旅游论文集 文化软实力论文3000字 中国文化现象分析论文6000字 中国酒文化10000字论文

关于文化视角论文范文 糯一个中国南方民族历史和文化视角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本科论文 原创主题:文化视角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03

糯一个中国南方民族历史和文化视角是适合文化视角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文化视角电视剧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许多民族地区,围绕糯的生产而衍生出的一系列文化事项构成了这些民族的“族性”,成为区辩“他者”的重要标识.本文即以糯为视窗,从历史民族关系、糯的社会生命、糯的未来三个层面,对糯在一些民族社会文化中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简要的展示.旨在说明,我们对民族社会文化的认识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入手,尤其是“物”的切入点,看似不经意的东西,却是勾连整个社会文化的纽带,从中我们可以找寻到不同社会文化的价值,探索“物”内外的意义.

【关键词】糯;南方民族;物的社会生命

【作者】杨筑慧,民族大学民族学和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C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3)01-0109-009

水稻是禾本科稻属之一种,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根据生态地理分化特征,水稻可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由于长期的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它们彼此间在农艺性状和生理特征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无论籼稻或粳稻,根据大米淀粉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粘稻和糯稻两类.粘稻米淀粉中含直链淀粉10%-30%,其余为支链淀粉,米质粘性小而胀性大,其中粳稻米的粘性又大于籼稻米.糯稻米淀粉则几乎全部为支链淀粉,米质胀性小而粘性大,其中粳糯米粘性最大.作为人类食物之一,糯米曾是中国南方以及东南亚一些民族的主食,并由此成为建构社会文化的基础,衍生出诸多的民俗事项,学术界通常将中国云南、贵州、广西某些地区,以及老挝、泰国、缅甸北部、印度阿萨姆地区喜食糯稻区域称为“糯稻栽培圈”、“糯稻文化区”.对糯的研究,不仅是从物的视角窥视其本身之特性及历史演变,也能据此探讨相关的社会文化问题.笔者认为,从糯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南方部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深层内涵,审视社会发展进程中生境和文化、国家和地方、权利和话语等问题.

一、糯的历史和南方少数民族

中国中古文献对糯多有记载,如《诗经》、《说文》等.但对其如何演化,农学家们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如有的认为糯不构成一个单独的亚种,它只是籼稻或粳稻的一个衍生品种,由非糯稻驯化而来,是早期人类基于香味、口感等原因而作的品种选择,代代相传,并在以后的发展中培育了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品种.

糯的起源和亚洲栽培稻的起源有密切的关联性.关于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学界众说纷纭,学说异呈,至今尚无定论.普遍的认识是,亚洲栽培稻起源于沿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阿萨姆、尼泊尔、缅甸北部和中国南方.但关于具体的起源中心地带却仍存在诸多争议.由于在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岩、浙江浦江县上山等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均发现有距今10000年以前的近栽培稻或古栽培稻遗存,且该区域还有数千个新石器时代农业遗址,一些学者认为,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是史前稻作分布中心所在.学者们不仅对亚洲栽培稻起源的年代和地区进行了系统研究,而且还对考古遗存中稻的种类进行了探究,如有的认为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稻以籼稻为多,广东马坝石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有籼稻和粳稻(距今约5000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中出土有籼稻(距今约6000年),江苏吴县唯亭草鞋山遗址出土有籼稻和粳稻(距今约6000年).在这些研究中,笔者注意到,虽然学者们对许多稻谷遗存的属性进行了籼和粳的区分,但并没有说明是糯性还是非糯性.如此,我们也就很难断定糯最早出现于何时.饶有意味的是,反映在文字上,“糯”的出现却早于籼和粳.据一些学者考证,粳最早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原作杭:“杭,稻属.从禾,亢声.”并说“梗,俗杭”,后又演变为“粳”.籼字的出现晚于粳,在《广雅》中首次出现.而在甲骨文中出现的“秫”,则被认为是“糯”最早的名称,《礼记·月令》中有“秫稻必齐”之言.它在《诗经》、《说文》中分别被写作“稌”和“稬”.如《诗经·颂·周颂·丰年》云:“丰年多黍,多稌”.宋人丁度《集韵》称:“称,同都切,音徒,稬稻也.”梗是糯的同义字,《说文》载:“稬,沛国谓稻日稬.”现代所言之“糯”字,出现于晋代吕忱的《字林》:“糯,黏稻也.”说明糯的种植和食用在中国已有较早的历史.下面我们关心的问题是:糯的历史和南方一些民族有何关联性?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这一问题:其一、从学者们的研究来看,稻作起源地之一是中国华南、西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一地区自战国末至秦汉时期就活动着“百越”、“蛮”等族群,或许人们也可以这样说,“百越”或“蛮”的先民参和了将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的过程;其二,在今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糯食曾作为主食的族群主要以壮侗语族民族为主,而这些民族和古代的百越族群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百越”是古代南方诸多族群的统称,该名称首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扬、汉之南,百越之际”.大约商汤之时,汉文史籍中就已有了和百越人相关族群的记载,他们被称为“越沤”、“瓯”、“沤深”等.春秋战国时期,在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绍兴一带,还出现了越人建立的两个较为强大的国家:吴国和越国.战国末年至秦汉,其名称有“闽越”、“东瓯”、“南越”、“西瓯”、“骆越”、“滇越”、“掸”等,或是族名,或是国名,因支系繁多,故被称为“百越”或“百粤”.越人分布较为广泛,《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话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即从今越南北部至浙江,包括了两广、福建等地,都有越人分布.不过,学者们认为,越人分布之地不止于上述,今云贵高原等地亦有越人,并对不同支系越人的大致分布地作了论述.不少关于越人研究的著述认为,不同地域的越人有一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如近水而居、较早从事定居的稻作农耕、舟楫水行、居住干栏、大量使用有段石锛和有肩石器、发达的几何印纹陶、精湛的青铜冶炼术、颇具特色的编织业、断发文身、龙蛇崇拜、迷信鸡卜等.

自春秋战国以来,东南、岭南越人地区战争不断.经过历史上的长期动荡不安,越人或徙他地,或融入汉族中,“越”之称在史籍中逐渐减少.有学者认为,迁徙他地的闽越、东越人除部分“处江淮间”外,还有的经水路逐渐南迁,至云南永昌郡.还有学者认为,东南、岭南越人经楚灭越、秦始皇灭楚和开发岭南以及汉武帝灭东越、南越,造成了越族三次较大规模的迁移,部分越人离开原居地南迁东南亚地区.而岭南地区的部分越人,如西瓯、骆越,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宋,多以俚人、乌浒人、僚人等族称见于史籍中,元明清时期逐渐向今壮、侗、布依、仫佬、毛南、黎等壮侗语族民族发展.换言之,远在汉民族形成以前,在今中国东南沿海直至西南地区,乃至今越南北部分布着部族众多的百越族群,他们是中国最早的稻谷栽培者.有学者还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东南方言和西南方言称稻为“禾”或“谷”的来源进一步考证,认为其来自于壮侗语族民族对稻的称谓“秏”、“糇”和“膏”.至于今缅甸北部、泰国等地的稻作历史,和古越族的南迁有密切关系,并由此而形成他们和壮侗语族民族在稻作词语和稻作文化方面的许多共性.越人的不断迁徙过程,也将稻作农耕带到了不同的地方,并由此形成今百越后裔在稻作农耕文化上诸多的共同现象.

总结:此文是一篇文化视角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转型 【摘 要】 文章回顾和梳理了中国各历史时期和阶段上几次大的文化内容的转型升级,并简单的逐一作了评述:古代夏商周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明和文化的萌。

2、 现代中国中产阶级符号价值消费文化内涵 【摘 要】 本文以西方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出的符号价值理论和经济学家凡勃伦提出“夸示性消费”的观点为依据,具体分析了中国目前中产阶。

3、 文化视角下安多藏区民族社会工作 [摘 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民族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议题。目前关于少数民族社会工作的研究尚处。

4、 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保护现状存在问题探析 摘 要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的保护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楚雄州物质性与精神性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在调。

5、 加快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 摘要:群众文化建设是当今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是新时代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途径。加快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各族人民增长和开发智慧。

6、 RochHennessy解码轩尼诗,和中国消费者共享干邑文化 拥有一个显赫的姓氏是什么样的体验?假如让Roch Hennessy来回答这个知乎体问题,他的答案会是荣耀与责任。“对我来说这个姓氏是荣耀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