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有关道德的论文 道德的力量论文 关于道德的论文 法律和道德论文 和谐社会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道德问题论文 关于社会道德的论文 关于当前社会道德问题论文 社会道德论文2000字 社会道德不良现象的论文 社会道德缺失论文

关于社会道德论文范文 老人摔倒扶不扶体现的社会道德和法律意义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社会道德论文 更新时间:2024-01-22

老人摔倒扶不扶体现的社会道德和法律意义是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社会道德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社会道德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摘 要 “老人摔倒扶不扶”问题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其次分析了“老人摔倒扶不扶”体现的社会道德和法律问题,最后针对提出的问题探讨了“老人摔倒扶不扶”的社会道德和法律意义,希望这些观点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 社会道德 法律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黄晨怡,汨罗市第一中学.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073

“老人摔倒扶不扶”事件的发酵反应了当前我国道德和法律中存在的不尽如人意之处,社会道德的冷漠和利己主义泛滥、陌生人社会条件下社会成员间的信任危机以及对恶意讹诈者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使大家在“老人摔倒扶不扶”问题上难以走出两难困境.

一、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一)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道德和法律作为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的两种基本手段,两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道德和法律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法律将个体的行为自由转化为法律上的权利自由,通过强制性的限制以保障个体的自由权利,道德是自己给自己设立规范以实现自由与限制的内在统一,两者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都是正义,都致力于社会结构的动态稳定平衡,缓解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其次,道德和法律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道德是一种积极的事前调节,依靠的是人的内心信念,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法律是一种较为消极的事后调节,具有惩罚的性质,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的特点,是一种“硬性”的调节手段,在社会管理中,德法并举,刚柔并济,才能保障社会运行不偏离正确的轨道.最后,道德和法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道德需要法律的保障,法律也需要道德的支撑,新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必然先在道德领域引发广泛的讨论,然后才有相关法律的出台,而道德也会促进法律的调整和完善.

(二)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道德与法律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首先,道德与法律的历史条件不同,道德脱胎于人类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是社会意识的集成,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其评价标准和善恶观念呈现出一定的阶级性特征;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产物,其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只存在于人类历史中的某一阶段.其次,道德与法律规范人们行为范围的大小不同.道德规范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法面面,而法律规范只涉及违法行为,难以干涉到现实中一些受到道德谴责的行为,其规范范围要远小于道德规范.再次,法律与道德的强制力不同,道德强调个体主动的自我监控和自我约束,需要以社会舆论、风俗习惯、个人修养为支撑,是一种柔性的规范手段,法律强调的是国家强制力之下的被动约束,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明确且具体的规范要求,任何违法行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是一种刚性的规范手段.

二、“老人摔倒扶不扶”体现的社会道德和法律问题

(一)经济成本的高昂

“老人摔倒扶不扶”现象的产生很大部分来自于老年群体的经济困境.首先,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很多老人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缺乏独自承担医疗护理费用的经济能力,导致部分穷困的老人在走投无路的境地中做出偏激的行为,导致讹诈现象层出不穷.其次,“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医疗保障还没有深层次的覆盖到偏远地区,而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人民群众对医疗保障的需求和依赖也在不断加深,两者之间的供需不平衡,也导致了老人对医疗支出的望而生畏,进而做出诬告、讹诈救助者的行为.最后,交换理论和“理性人”思想的传播,也会引发大家从成本价值的角度看待“老人摔倒扶不扶”现象,很多老人选择讹诈救助者的思维逻辑为:如果能够找到“替罪羔羊”,就可以节省自己的医疗支出,如果讹诈不成也可以以“一时糊涂”为借口,敷衍了事,从这个角度看来,老人摔倒之后的讹诈和诬告,显然收益大于成本,而与之相对是,路人选择“见死不救”,只需要承受内心道德的挣扎,而无需面临时间、精力、金钱以及舆论的风险,也是一种交换成本的“理性”衡量,但是长此以往,社会也将变得日趋冷漠.

(二)法律体系的不健全

法律体系的不健全,紧靠道德的软性约束,很难真正的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首先,道德讹诈的零成本和无风险导致了“老人摔倒扶不扶”现象的层出不穷,老人摔倒后的讹诈行为,不受法律干预,并不需要付出高昂的违法成本,并且社会对老年群体的高容忍度,也纵容了老人的讹诈行为,导致了公众看到老人的摔倒之后的“不敢扶”和“扶不起”.其次,法律救济的缺陷也难以保障“好心人”的合法权益,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已经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从法律层面避免“英雄流血又流泪”,这是对保护救助者免责实践中取得的重大进展,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其在司法层面的反响难以准确预估,难以完全的避免“好心人”陷入被诬陷后的时间、精力付出成本乃至精神舆论压力的重压.最后,法律体系中“扬善”机制的不健全,使得高尚的道德行为难以获得法律保障,导致了道德行为在与社会利益的博弈过程中,受到冲击甚至消解,因而,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素养,必须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震慑和保障,让心怀恶意的人在善行面前望而却步,让公众的道德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深陷道德选择困境.

三、“老人摔倒扶不扶”的社会道德和法律意义

(一)加大经济投入力度,接触各方的后顾之忧

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使人民群众“倉廪实而知荣辱”,能够有效避免“老人摔倒扶不扶”现象的泛滥.首先,政府要加大的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险的政策支持,依据我国的社会结构的老龄化趋势,重点关注无保障的弱势老年群体,加大对老年群体的医疗补贴并适时推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意外险”,并确保其长期有效的贯彻执行,以消除老年人的医疗压力.其次,政府部门和民间工艺组织要设立专项基金,给予救助者一定物质和精神奖励,肯定救助者“路见危难,伸出援手”的行为,保障“好心人”的正当权益,鼓励公众面对“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道德两难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传递社会正能力.最后,要设立做好人好事的风险基金,给予被讹诈救助者免费的法律援助,并提供败诉赔偿,为救助者的见义勇为行为撑腰,减少好心人的经济损失,缓解公众面临“老人摔倒扶不扶”问题的疑虑和担忧,化解其讹诈和诬陷风险.

总结:该文是关于社会道德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参考文献:

1、 对冯友兰社会道德思想 摘 要:冯友兰先生所提的社会道德,是社会之理所规定的基本规律,具有鲜明的相对性。道德标准与势联系紧密,顺势而为方能适应变动的道德标准。就当代而言。

2、 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关系视域下社会道德困境分析 摘要:物质利益关系是社会道德的现实基础,规定着道德的本质。社会转型期道德困境的产生,根源于物质生活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多重利益格局中,多元利益主。

3、 支付宝推出扶老人险 2015年10月15日,支付宝新推出了一项名为“扶老人险”的新险种———用户只需支付3元,1年内最高可获得2万元的法律诉讼费用,并提供全年的法律。

4、 女孩扶摔倒老人被挖苦想成网红 2016年10月8日清晨,河北保定一位70多岁的脑梗老人骑三轮车时不慎摔倒在地。此时,一对年轻男女路过,又是搬起三轮车,又是搀扶起老人。女孩还伏。

5、 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问题 摘要: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是建设法治社会中的重点问题之一,这既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也是法律公正性、合理性的体现。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得到有效保障能够。

6、 扶老人道德滑坡现象法律思维开去 摘要:本文围绕着今年来社会热议的“扶老人”事件展开法律思维的评析,并从法律对道德所产生的影响的角度来对彭某案的司法实践进行原则性探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