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紧要关头论文范文 历史紧要关头的大局意识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紧要关头论文 更新时间:2024-01-19

历史紧要关头的大局意识是适合不知如何写紧要关头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紧要关头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讲大局、顾大局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当前,我们处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全党同志要继承老一辈人顾全大局的优良传统,更加自觉地认识大局、服从大局、维护大局.

中国从创立之初就强调大局意识.党的二大通过的第一个党章明确规定:“区或地方执行委员会及各组均须执行及宣传执行委员会所定政策,不得自定政策”“执行委员会未发表意见时,区或地方执行委员会,均不得单独发表意见”.地方服从、不能自定政策、不得单独发表意见,体现了维护、维护全党团结的大局观.

事实上,中国也在自觉践行大局意识.一部九十多年的党史,其实也是一部讲大局、顾大局的团结历史,尤其是在一些紧要的历史节点上,中国更是着眼大局、把握大局,广大人自觉服从大局、服务大局,保证了党的团结统一,保证了党和人民事业的顺利发展.

“员必须懂得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这个道理”

曾指出:“员必须懂得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这个道理.如果某项意见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就应以局部服从全局.反之也是一样,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也应以局部服从全局.这就是照顾大局的观念.”中国在革命时期曾多次面临着如所说的介于全局和局部之间的两难选择.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这一事变顿时成了各方政治力量角逐的焦点.中国内部也有两种声音,一些人认为杀了那么多员和革命群众,此时不杀难平民愤,另一些人则认为应该从民族大义考虑,联蒋抗日.最后,以民族利益、团结一致抗日为重,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派出代表团参加谈判,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正如后来所说的,如果仅仅从我们党的私仇这一局部利益出发,杀来解恨,忘记了民族危亡这个大局,我们就不配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我们就是要以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不记私仇,以德报怨,迫使改变反动政策,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让步,将陕甘宁根据地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受南京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并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的方针,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这样的政策调整显然是以牺牲我方利益为前提的,以至于一向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标榜的张东荪也由衷地感叹:“以一个向来主张用阶级斗争推动力对于一切不妥协的党现在居然说愿意与各党派不问已往仇怨都合作起来,这是何等转向,这个转向是何等光明!我们对于这样勇敢的转向又应得作何等佩服!”当时,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因为编制小了,很多高级将领都只能降级使用,但这些人都以抗战为大局,对个人名利的损失毫无怨言.曾担任过红三十军政委的李先念被安排至八路军第129师当营长,降了6级,但他欣然接受,说只要能上战场打日本侵略者,干什么都行.

“我资历浅,不要考虑我”

抗战时期,广大人不仅在与国民党打交道时大局至上,在其他各个方面也是大局至上,以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发展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根据地,中国进行“三三制”建设,让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根据地建设和抗战行列.当时“三三制”政权是选举出来的,有时候选出来的人超过了三分之一,其中的一些人就主动让贤,退出选举,让党外人士替补.1941年11月,延安召开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选举新的边区参议会常驻议员和边区政府委员.选举结果是18名政府委员里人占了7名,员徐特立当即声明退出,由党外人士白文焕替补.徐特立显然是从团结最大多数人抗战的大局出发,将个人名位抛到了一边.

和徐特立一样为了抗战大局而抛弃名位的还有李井泉.七大时,按照资历和功绩,李井泉理应进入委员行列,但他主动退出委员选举.当时为了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找李井泉谈话:“因老干部多,照顾不到.”李井泉谦虚道:“我资历浅,不要考虑我.”七大代表王恩惠回忆:“李井泉这个人当时心胸很开阔,他说:应该,是多了一点,你不拿我,拿别人还不是一样的.这是李井泉的表态.”

正是有这么一大批不计私利、服从大局、维护权威和团结统一的人,才有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才促进了自身的团结和统一,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

“要什么,我们给什么”

如果说抗战爆发后调整政策,并与国民党合作抗日是为了国家、民族大局而放弃政党的局部利益,那么抗战结束后占领东北则是顺势而为、充分发挥“东北”这一关键局部以换取解放战争的全局性胜利,背后同样彰显的是高瞻远瞩的大局观.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后进入东北,迅速摧毁了日本关东军和伪满军队,这为中国军队进入东北创造了条件.正所谓“得东北者得天下”,东北这一局部对国共两党战胜对方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中国控制东北,就可以形成背靠苏联、蒙古、朝鲜的战略基地,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被国民党分割包围的局面.如果国民党控制东北,与华中、华东相配合,就可以南北夹击的根据地.立刻意识到,此乃“千载一时之机”,占领东北应该成为当时全党的大局,是抗战后重大战略行动.为此,相继派出4名政治局委员、6名委员、10名候补委员率领延安和各解放区的2万名干部和11万人的部队迅速开往东北.

根据的战略部署,全党上下迅速行动起来,晋察冀、山东根据地的八路军迅速挺进东北,华中的新四军移驻山东,江南的部队北撤江北,充分显示中国各地方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大局观和团结统一的力量.据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聂荣臻回忆:“我们支援东北,主要是为了贯彻的战略意图.我当时是这样考虑的:晋察冀是老根据地,基础好,区域大,人口多,不愁没有发展的余地,比如说我们可以向南发展.而东北地区则正在初创,各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又是确定要首先夺取的地区.如果我们党占领了东北,进行解放战争就有了可靠的基地,这对全局是非常有利的.”当时,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要求山东干部:“我们山东不惜一切代价,要什么,我们给什么.”占领东北的战略决策是基于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大局的考虑,广大干部战士离开业已发展良好的根据地,服从的统一指挥,体现的正是人担当、服从的大局意识.事实也证明,占领东北是中国制胜国民党的关键一招,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首先是从东北开始的.

县委第一书记带头让亲属离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又有了一次比占领东北更大的“大迁徙”.1959年至1961年,新中国遭遇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1961年初八届九中全会提出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当时,经济困难集中在粮食短缺上,而农业生产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精简因“大跃进”而膨胀的职工队伍和城镇人口,一方面减少城镇商品粮的供应,一方面增加农业生产劳动力,以减轻粮食供应压力和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为此,在大幅度调整农村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又决定对“大跃进”期间上马的一批工矿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并且大规模精简职工和城鎮人口.当时,能否将大量的职工和城镇人口精简回乡或下乡,成为国民经济能否成功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复苏的关键.正如陈云在1961年5月31日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所指出的那样,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对调整经济、克服困难非常重要而且迫切,是关系全局的大事,是其中关键的节点.但精简职工并非易事,周恩来当时就说,这件事“震动极大,几乎要震动我们全民族的生活”,好不容易跃出农门的人现在又要返乡,一些一直生活在城市的人去完全陌生的农村,对个人家庭、个人命运来说都是一种“逆转”.

关键时刻,党员干部必须带头.1962年5月2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指出,在各级行政机关方面,除了精简编制和减少大批人员外,应当由上级领导机关挑选一批得力干部下放,加强基层.首先机关要带头,派一批部长、副部长、司局长级的干部下去,各省、市、自治区也应该选派一批干部下去.机关领导干部在行动,基层党员干部也在行动.陕西榆林米脂县委第一书记常锦城为了完成本县精简职工的任务,带头让本不属于精简范围的妻子申请离职.在精简职工过程中,从到基层,层层领导干部及党团员带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不计私利,支援农业,回到农业第一线.正是干部、党员的模范带动,使得顺利完成了精简人员政策的贯彻执行.从1961年到1963年6月,全国共精简1800多万名职工,减少城镇人口2600多万人,这些人以克服国家经济困难大局为重,牺牲个人的利益换来了共和国经济的迅速好转.

总结:本文关于紧要关头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参考文献:

1、 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摘 要]问题意识是创新的核心,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基本条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当下历史学科素质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文章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体会,。

2、 在探究中培养学生历史意识 摘 要:探究教学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组织学生通过史料观察、思考,引导学生的历史思维,进行体验、辨析、感悟,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历史意识。关键词。

3、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摘 要:近些年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渗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要求都比较高。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对学生造成非常大。

4、 族群意识和历史书写 姜萌博士的学位论文《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即将出版,约我作序,尽管我不很自信,但还是欣然应允了。姜萌的硕士、博士论文答辩我都参与了,虽然时间已经过。

5、 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文化意识培养实践探究 摘 要:在这样一个全球化、国际化的世界里,如何引导青少年学会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接纳和分享多元的文化,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多元的问题解决能力。

6、 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符合新课改的客观需要,同时这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能够从思想意识上充实学生的学习能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