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四川中医杂志 四川党建期刊集团 四川建筑期刊 赵芬四川大学硕士论文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论文模板 四川建筑职称论文发表 四川建材是国家级期刊 四川大学硕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四川化工期刊

关于四川论文范文 四川共融论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四川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08

四川共融论是适合不知如何写四川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四川成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从远古到当代,四川和四川人都将“融合”文化基因深深植入血脉之中,始终彰显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内心和谐的鲜明特征.从全省范围看,四川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多元文化共生共兴;从全国范围看,四川是人口双向流动站,多地移民共建共享;从全球范围看,四川是中外交流粘合剂,多国人民共存共荣.通过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四川会更加和谐,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纵观四川几千年的历史,“融合”是最为显著、最为独特的文化特征.这种融合是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混合,是建立在“合和”哲学基础之上,集东西方智慧而成,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特别是思维观念、生活方式、心理调节等,具有很强包容性和多元性.从远古到当代,四川和四川人,都将“融合”文化基因深深植入血脉之中,始终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人内心和谐的重要特征,在全省、在全国、在全球,推动形成了多元文化共生共兴、多地移民共建共享、多国人民共存共荣的“合和”之大格局.

PART1

四川是多民族的聚居地

从全省范围看,四川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多元文化共生共兴.自古以来,四川就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世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藏、彝、羌、苗、回、蒙古、傈僳等14个民族.四川民族地区幅员辽阔,面积30.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0.14%,有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四川的民族地区从封建农奴制社会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少数民族群众翻身解放当家作主,民族自治权得到充分保障,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块土地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社会生产力空前解放,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据统计,四川民族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869.3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22元增加到2014年的7742元.纵向比较,四川广大民族地区的发展成就显著.

然而,四川民族地区大多处在高山、高原、峡谷地带,气候条件非常恶劣,地理环境极其复杂,贫困面积大、程度深.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原因,横向比较,四川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欠账多、民生问题突出,改变整体贫穷落后状态任务艰巨.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方针政策,先后实施了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9+3免费教育计划”和“卫生事业发展计划”三大民生工程,彝区“三房”改造、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和彝家新寨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这些民生工程的实施,极大改善了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改变了传统生活方式,推动了思想观念的转变.

经济发展,解决的是人类的共生问题;文化多元,解决的是人类的共兴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承认少数民族的文化个性,尊重其民族宗教信仰及风俗,方能促进多元民族文化共生共兴.多元文化共生共兴既是我国“一体多元”文化新格局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根据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四川有少数民族户籍人口490.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1%,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第六位.为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推动四川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近年来四川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2014年,凉山州的博葩(万物起源口头文学)、傈僳族高腔、阿依阿芝(彝族女性叙事歌)等19个项目,阿坝州的藏族唐卡、羌族夬儒节、羌族释比戏等14个项目,甘孜州的安巴节、岚安锅庄、木雅藏戏等6个项目,被列入“四川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的世居民族都有个性独特的文化,包括汉族文化、藏族文化、彝族文化、羌族文化在内的各民族文化之间相融互渗、互补共生、交相辉映;各民族交错杂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离不开的格局,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生态共存、文化共型始终是主流,多民族聚居产生了“1+1大于2”的非线性效应.

PART2

四川是人口双向流动站

从全国范围看,四川是人口双向流动站,多地移民共建共享.据学者研究考证,四川历史上有四次大的移民潮,每一次大移民之后,四川的经济文化便迎来又一次兴旺.

第一次大移民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灭蜀国后的大移民,这次大移民将中原文化注入巴蜀文化,开启了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大融合.

第二次大移民是三国时期刘备建立蜀国后的大移民,刘备入蜀将大批江南和中原的军人、文人、工匠和百姓带入蜀地,同时也将江南和中原的文化、技艺、生活习性带到了蜀地,开启了巴蜀文化与江南文化、中原文化的大融合.

第三次大移民是始于清朝初年并历经一个世纪的“湖广填四川”,是四川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大移民.在清政府奖励移民、实行免赋政策的刺激下,大批两湖两广人、福建人、江西人等10多个省份的民众,举家迁往四川.据清末《成都通览》对当时成都人口构成的统计:“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湖广填四川使四川人丁再度兴旺,生产得以恢复,与此同时,移民还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开启了来自10多个省份的1000万居民的大融合.

第四次大移民是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解放后的大军南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持续数十年的人口迁移.在抗战时期,北方27所大学迁来成都,成都一时名人荟萃成为大后方的文化中心;1944年从华东、华中迁到四川的工业企业达到1万多家,同时入川的还有数十万人口大军;新中国成立后,几十万大军云集于西南,大批晋、豫、秦、鲁、苏的干部来到四川;20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三线建设大批工厂内迁,上千家工厂和科研机构迁到四川.这个历史时期移居到四川的人口,大部分留在了四川,成为了新四川人,开启了新时期多省居民的大融合.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四川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让意境和方法共融同生 [摘 要]古诗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古诗群文教学更是难上加难。要让学生在一节课中学好古诗,就要在选文时既见“文”,又见“生”;课堂教学时既得。

2、 成都郫都残健共融情暖社区 阳光驿站,是成都市郫都区开展残健共融的一个小的缩影,残健共融,是郫都区探索社区综合治理的新路径。“这盆花送给你。”在四川郫都区花园镇白鸽村“阳。

3、 全产业链共融 近两年,业内人士都能明显感受到有关“碳纤维”的会议、活动频频出现,其中的关键词从十年前的“技术壁垒极高”、“国际垄断”等字眼,转变为现在的T30。

4、 求同存异共融共生 “和而不同”出自于《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即主张在认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允许不同事物和不同方面的存在,主。

5、 博爱共融理念下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指导策略 《博爱共融:小学生主动发展方式的研究》是我校承担的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旨在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创设适合他们学习、发展的教育。

6、 我话事,共创造! 【本刊综合报道】2016年8月19日,第二届香港青年服务领袖奖奖励计划在城市大学梁高玉德演讲厅举行“青年领袖评选日”活动,是次计划由全港14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