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题目 马克思主义投稿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杂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和现实投稿 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题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改革开放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 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儒学思想共融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马克思主义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04

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儒学思想共融是大学硕士与本科马克思主义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马克思是哪国人方面论文范文。

[摘 要]如何定位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儒学文化的关系,成为当前社会思想领域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儒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链接,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代儒学的有机结合,是保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持续生命力、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保证.中国现代儒学也应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古为今用,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儒家思想;共融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011 — 02

近年来,随着国学、儒学在全社会的持续升温,如何定位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儒学文化的关系,成为当前社会思想领域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改革发展事业的灵魂,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勾连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文化积淀、传统民俗、共同思维和民族认同,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框架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传统儒家思想在凝聚民族力量和振奋本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影响着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是否可以在推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和谐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同时,中国儒家思想的命运在关键的节点上要想防止像其他国家民族文化一样走入保守主义、封闭主义的怪圈,也必须有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人民大众的需要,实现“旧瓶装新酒”“古为今用”.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探讨两者之间的共融、共鸣,进而探讨理论、哲学、实践方面的共建、互补.

一、理论品质在重视实践上实现思想共融

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重视实践,强调人类社会以实践为基础,实践观点是其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它区别于其他旧的哲学的关键标志.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地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渗透着实践的观点,在证明世界是物质统一性的过程中,实践是人和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在认识论论上,认识是由实践所决定的,实践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验证认识是否正确、真理是否科学都必须依据实践这个“唯一标准”;在历史唯物主义中,人存之所以存在,其方式就是实践;人类和社会要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乃至解放,也必须藉由实践提供根本的动力.可以说作为“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其真理性、价值和力量不仅在于它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更在于它能够随着实践的发展.

儒家哲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历来强调哲学作为实践智慧的意义,其中“知”和“行”就是传统儒家哲学关于实践思想的重要命题.关于“知”和“行”关系的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尚书·说命》指出“知之非艰,行之惟难”,这一王上和宰相的对话,从难易关系上突出做起来(实践,行)要远远比懂得道理(认识,知),突出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我国早期朴实唯物主义历史观点.《论语·宪问》中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强调言行一致.荀子更是强调“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行而止矣.”表达了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耳目获得的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如实际行动可靠,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认识和掌握对象.而《中庸》明确了其间的顺序,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都体现出了作为实践的“行”在传统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儒家思想中对“行”内涵的阐述不仅包括道德实践,更包含社会实践的要求,及时个人的不断完善,更是着眼于最终反馈社会的人文理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学》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格物、致知、诚意”乃至“修、齐、治、平”的整体理念,这既有主观世界的改造也包含了客观改造的方法和过程,无不凸显了社会实践性的内在理论品格.明末清初的哲学家王夫之把“实践”的概念引入认识论中,王夫之说:“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实践之,乃心所素知,行焉则顺,故乐莫大焉.”还在《宋论·卷十二》中说:“古人之行,非我之行也;我之行,非天下之所行也.”指出“行”历史性的特点,阐述了“个人之行”和“天下之行”的差异,达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高峰.

二、理论目标在最终理想上实现思想共融

共产主义是所有马克思主义者为之不懈奋斗的终极方向,也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形态;而“天下大同”是我们历代儒家先贤和政治家在改造传统社会方面所构建、追寻、实践的“理想国”.虽然两者建立的社会基础、改造方式、实现途径有所差异,但其所描绘、构建、阐述的人类理想社会的状态却不谋而合,拥有众多相似之处.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将向共产主义社会演变,人类社会也最终将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找到归宿.但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创立之处的立足点在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并着力在分析基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揭示其灭亡的必然性,正如列宁所说:“这个理论直接为自己提出的任务就是揭露现代性社会的一切对抗和剥削形式,考察它们的演变,证明它们的暂时性和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必然性.”①因此,在阐述共产主义社会理论时只限于指出了这一社会的基本原则和大致的轮廓和方向.从马克思、恩格斯各种著作中关于共产主义原则的论述来看,人类未来社会大致包含有如下的一些基本原则: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归全面所有;阶级不复存在,人和人身份的差别逐步消失,彻底摆脱了桎梏人民的思想束缚和世俗传统,在社会觉悟和道德品格方面都有极大的提升,成为共产主义新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是勞动,对个人消费品“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国家已经完全消亡.

在《礼记·礼运》篇中,最早表述了儒家的大同世界”思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和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②其主要特征是:天下为公,即全民所有制的社会制度,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和整个社会(天下)融为一体,每个人所关注的都是公共的事务,私有观念是不存在的;经济上推行公有制,社会成员共同参和生产劳作,所产出的社会财富不在归于个人(“藏于己”),而属于社会成员共同享有;建立选贤任能的管理体制,天下人秉持公心共同推选贤能之士开展公共管理;诚信和睦的社会关系;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各尽其力的分配态度.

总结:该文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探析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现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处于自觉导向状态,可以说思政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马克思主义产生。

2、 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和社会思想双重维度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的概念,但他们的著作中蕴涵着内容丰富而深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双重维度,突出表现在科学技术对自然、社。

3、 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光明的前景 在中国共产党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田子渝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著作选集》(以下简称《选集》)第一编(共3卷)影印本,共计1。

4、 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验总结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几代领导集体对于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不断丰富其领导体系,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指。

5、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 摘 要: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重要的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

6、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意义 摘要:实践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最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特征和理论核心。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