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题目>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文献检索网站 论文中怎么引用文献 文献 外文文献网站 书籍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格式举例 网络爬虫参考文献 文献利用论文 文献综述事例 体育游戏文献综述 房地产财务风险文献综述 有参考文献的论文

关于文献论文范文 国内高危药品管理文献分析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论文题目 原创主题:文献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06

国内高危药品管理文献分析是适合文献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文献检索网站有哪些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 目的 了解国内高危药品相关文献的现状及主要问题,为更好地管理高危药品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建库至2016年12月31日高危药品相关文献348篇,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综合.结果 2009年以前发表文献仅占0.57%,2009年以后迅速增长,2012—2014年3年达162篇;管理类文献占64.65%;北京、上海、广州及江浙地区发表文献占49.22%.结论 国内医疗机构对高危药品的管理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并取得一定成果,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改善.

[关键词] 医院;高危药品;管理;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7)05(c)-0167-02

依照美国医疗安全协会(The Inst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I P)定義,高危药品是指那些在使用错误时,很容易对患者造成明显的伤害或危险的药品[1].美国I P于1995—1996年间进行相关研究,并首次提出高危药品(High-alert Medications)概念,之后该类药品的管理逐渐受到全球各国医疗机构的重视[2].此类药品的治疗窗往往很窄,但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易危害人体.据文献报道[3],全球每年有约150万人因药品风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中高危药品占很大比例.国内许多医疗机构很早就关注到此类药品的使用和管理,但由于概念不统一等问题,针对高危药品管理的文献报道在2009年才出现.该文通过对近年的文献的研究,期望为高危药品的管理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以“高危药物”或含“高危药品”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CNKI)中进行检索,发表时间自建库至2016年12月.检索到原始文献资料384篇,查看文献题目、作者及摘 要等信息,去除重复发表及和研究对象无关等的文献36篇.分别对文献的数量、发表年份、文献类型、第一作者单位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将发表年份分成4个时间段,依次为2009年以前、2009—2011年、2012—2014年、2015—2016年;文献类型按照其内容分为宏观管理类、部门管理类、管理方法探索、典型案例、报道叙述.宏观管理类指医疗机构宏观管理制度研究文献,如医院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讨[4];部门管理类指医疗机构具体科室管理制度研究文献,如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高危药品管理[5];管理方法探索指探索优化管理方法的文献,如信息技术在高危药物管理中的应用[6];典型案例如1例静脉泵入高浓度钾致组织坏死的分析[7];报道叙述如FDA禁止部分高危药品进口[8],该类资料只是叙述有关高危药品的信息.

2 结果

2.1 文献数量及发表年份

检索共得到研究资料348篇,根据文献数量,4个时间段统计结果见图1、图2.

2009年以前,只有3篇,仅占文献总量的0.57%,说明高危药品的管理并未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2009年,卫生部发布的《医院药事管理检查标准》(征求意见稿)和进行的“质量万里行”活动中均明确提出医疗机构要加强高危药品的管理[9],促使医疗机构将高危药品纳入管理,从2009—2011年,相关的文献数量也增至43篇.2011年达到29篇,经过不断地发展细化,2012—2014年,各种有关高危药品管理的文献达162篇,占46.55%,2015年、2016年两年时间达到141篇(图1、图2),由此看出,高危药品的研究已经逐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2 文献类型

按照文献内容统计5个分类的文献数量,结果见表1.

统计结果显示,自2009年卫生部加强对高危药品的管理后,一线工作人员结合各自实际,从管理制度的制定(33.33%)、人员的培训到方法的探索(31.32%和20.69%),逐渐关注、完善并优化此类药品的管理.部分学者结合2008年美国I P公布的高危药品目录,从宏观管理逐步深入到管理方法的优化及软件系统的开发,如崔杰等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依托,开发出实用的管理和预警系统;戴慧珊等结合护理工作切身经验,摸索出一套简单易行的三元色标志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不错的效果;韩成林等管理学工具PDCA循环方法,运用到高危药品管理中,促进了临床高危药品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及多部门协作能力.从文献类型看,高危药品的管理正趋于多元化、合理化、正规化,为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持.

2.3 作者单位分布

按照第一作者所在省份进行统计,见表2.

北京、上海、广州及江浙等较发达地区明显比其他地区数量多,占发表文献总量的49.22%,由此可见对高危药品管理的认识和经济生活水平有一定关系.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升,医疗保健意识也会逐渐增强,势必会更加注重医护服务的安全和质量.因此,加强高危药品的管理迫在眉睫.

3 讨论

国内对高危药品管理的关注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许多医疗机构已成功的探索出管理高危药品的办法,通过该文的分析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有待继续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文献的自然属性:2009年是高危药品管理的转折点,2009年以前文献数量只有2篇,2009年以后迅速增长,2012—2014年3年达162篇,作者分布在全国23个省市,文献来源多样化,这些充分说明高危药品的管理受到了普遍关注.在使用层面上高危药品也已引起重视,加强全过程的管理需要护理和药学部门的共同配合.值得注意的是,还缺乏系统性研究文献,欠发达地区的管理有待提高,尤其是服务于广大农村的基层医疗机构.

②文献的内容:文献内容涉及制度管理、方法探索等,然而有关高危药品的整个流通过程的报道较少,该类药品的管理应从采购、储存、处方、发药到用药以及用药后的监测等多个环节入手,多管齐下.

③对高危药品管理的建议:由于各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不同,对高危药品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也各不相同,而且随着新形势的变化不断更新调整.可以参考美国I P目录,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专门针对高危药品管理的规章制度,将一些高危的中药注射剂、中药材等纳入高危药品目录加强监管.增加资金和人员投入,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开发出一套切实有效、易行的管理系统,并逐步向包括基层医疗机构在内的地区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阿娜.医院药品的风险管理[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9(S1):83.

[2] 孙世光,李秀敏,闫荟,等.高危药品管理方法探讨[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9):1705.

[3] The Joint commission. High-Alert Medications and Patient Safety [EB/OL].1999/11/19[2017/2/17]. https://www.jointcommission.org/sentinel_event_alert_issue_11_high-alert_medications_and_ pati ent _safety/.

[4] 邰韧辉.医院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6(30):150-152.

[5] 祝培友,路俊华,张敬毅,等.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高危药品管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1(11):130-131.

[6] 华旭东,方红梅,马珂,等.信息技术在高危药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2011(4):313-314.

[7] 郑仁香.1例静脉泵入高浓度钾致组织坏死的分析[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174-175.

[8] 齐继成.FDA禁止部分高危药品进口[N].医药经济报, 2003/01/22(014).

[9] 何全.医院高危药品的管理[J].新疆医学,2011(8):127-128.

(收稿日期:2017-02-21)

总结:这是一篇与文献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基于循证医学理论的高危药品管理模式 [摘要] 高危药品的管理模式密切关系到患者的用药安全,而目前我国又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来指导和约束。该文结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2、 国内网络参和文献综述 摘 要:文章在广泛阅读国内有关网络参与文献的基础上,从内涵、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领域等方面对网络参与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发现,今后。

3、 国内电子书包应用文献综述 摘 要:电子书包是当前国内探索教育信息化变革的有效途径的重要实践领域。从2013年起至今电子书包试点应用在教育领域虽一直备受关注但饱受争议与质疑。

4、 国内医院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摘要]医院档案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对领导决策、医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针对管理中的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之道,提。

5、 独立董事、机构投资者和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摘 要] 独立董事制度和机构投资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又同时作为公司内外部治理的核心,这两者的发展应该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公司。

6、 关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流动资产,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应收账款数额普遍增多,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日益重要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