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科技小论文植物仙人掌刺 日本刺身文化论文

关于荆轲刺秦王论文范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荆轲刺秦王论文 更新时间:2024-01-20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是关于荆轲刺秦王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荆轲刺秦王 暴走大事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摘 要】《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五课的一篇古文,在这篇课文中,着重为我们刻画出荆轲这一不畏 、英勇果敢的侠士英雄形象.在备教过程中,笔者着重从问题入手,以问题来带动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荆轲;太子丹;樊於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通过阅读原文,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独特之处,正确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3.理解荆轲不畏 、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和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重点:

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分析重点人物形象,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和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方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打开课本,仔细观察课本插图———汉画像砖《荆轲刺秦》.哪位同学能简单地说明一下这幅画?(注:让同学提出一系列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学习.)

(1)荆轲刺秦发生在什么背景之下?

(2)樊於期是何许人也?他的头怎么成了荆轲进献秦王的礼物?

(3)荆轲见秦王,除了樊於期的头,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都满足了吗?

(4)除了画面上的四个人,课本中还提到了哪些人物?

(5)秦舞阳为什么会在秦王面前“卜”?“卜”是何意?(“卜”似为“仆”的通假字,仆者,顿也.朱骏声曰:“前覆曰仆,后仰曰偃.”)

(6)汉画像砖《荆轲刺秦》反映的是故事的 部分,那么其结局是什么?

(二)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战国策·燕策三》,公元前227年,秦统一天下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应对秦国进攻,同时报自己在秦国为质时的耻辱,想派勇士生劫秦王;如不成,则刺杀秦王,趁其国内大乱,联合其他国家攻破秦国.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标注读音.

速读文章,请同学复述文章大意并划分层次.

明确:开端(1—2):行刺缘起发展(3—9):行刺准备.

(10—17):廷刺秦王结局(18):荆轲被斩.

(四)研读课文,分析形象

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荆轲刺秦是在怎样的形式下发生的?(你能否用原文回答?)

荆轲提出的行刺计划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明确:(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2)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和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3)具有不凡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荆轲以何借口劝说樊於期慷慨赴死?

(2)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二人什么样的性格?

(3)齐读“易水送别”一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明确:(1)动之以情,从仇恨入手,说出秦王实施暴政、不得人心,借此引出樊将军和秦王不共戴天的仇恨;晓之以理,一举两得,既能报仇又能解燕国之危;告知以谋,在成功引起樊将军的关注后,将计划全部告知樊将军,让其心甘情愿献出生命.在劝说过程中,言辞逐层递进,层层深入.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荆轲是一个胆大心细、老于心计、擅长辞令的人.而樊将军则是一个刚烈勇武的武将形象.

(2)荆轲因助手未至,而被太子怀疑.对荆轲这样的侠士来说,这种不信任无异于侮辱.于是荆轲忍无可忍,怒斥太子,显出其刚强的性格.而太子生性多疑,其浮躁多疑的特点表露无遗.二人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3)重点描写:如在太子丹、秦舞阳、高渐离及送别的众多人物中突出主要人物—荆轲.全面描写:如送别时所有人的神态、样貌均有涉及.情景结合:如在送别时加入景物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特点鲜明:如送别时的服饰描写,白衣冠.

总结:“易水送别”是行刺前的一个小 .在送别时,太子及宾客皆穿白衣送至易水之上,生离死别即将上演.一曲高歌由“变徵之声”转为“慷慨羽声”,悲壮高昂.送别之景,纵过千年亦历历在目,不断激励着古往今来诸多志士义无反顾、慷慨赴死.这一场面中,既有全景概述,又有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二者交替展开,让人犹如身临其境,画面感十足.

齐背“易水送别”一段.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荆轲刺秦王》这一课.在了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行刺的原因和必要准备,重点赏析了易水诀别这一部分的描写,请大家将这一段有感情的背诵下来,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本文的 部分——廷刺秦王.请大家回去做好预习.

课后作业

背诵“易水诀别”一段.

整理课文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作者简介:赵阳,女,1992年生,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龙贤东)

总结:此文是一篇荆轲刺秦王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咕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听故事1 听故事。认真听老师讲故事,想想故事里出现了哪些动物。(师范读)2 说“人物”。黑板上的哪些动物出现在故事里,哪些动物没。

2、 Unit3Howdoyougettoschool教学设计(一) 本课选自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第三单元。一、教学过程Step 1 Lead inPlay a video and ask the s。

3、 多边形内角和教学设计(探究式教学法)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

4、 荆轲并非刺客重读荆轲刺秦王 内容摘要:《荆轲刺秦王》一文绝大部分篇幅描述荆轲的刺前准备,刺前准备的描写又侧重表现荆轲的智勇、谋略,极少篇幅真正描写刺杀过程,原因在于荆轲武艺。

5、 荆轲刺秦王 史料上没有写荆轲为什么要刺秦王,似乎也不需要写,因为在那个时代,刺客的行动并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我们且看一下《史记·刺客列传》中和荆轲并列的其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