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企业文化杂志社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法律毕业论文8000字 职工法律天地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企业文化期刊 法律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论文 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论文 有关儒家法律文化的文献综述 宗教和法律文化论文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论文

关于法律文化论文范文 逻辑缺乏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影响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法律文化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17

逻辑缺乏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影响是适合法律文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法律文化的概念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 首先,分析了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非逻辑特征;其次,探讨了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非逻辑特征对我国立法、司法以及法制现代化的影响,呼吁在法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应重视逻辑的作用.

关键词: 逻辑;法律文化;中西方法律文化

中图分类号:D90-0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08)03-0224-03

一、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的非逻辑特征

西方人习惯将法律称为“政治技术”、“治理城邦的原则”,认为法律是免除一切 影响的理智的体现,是有关公共幸福的合理安排,是理性的命令.这些都强调了法律的科学性,强调了理性和智慧是法律的本质.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显得较为优良,法律恰恰是没有感情的”.他认为,法律是最优秀的统治者.他还有一个有趣的比喻:法官理案就像医师查医书给病人开处方一样.这给西方的法学开了一个好头.此后,历代法学家都强调法律的科学性,并以提高法律的科学性为己任,反对以情感因素扰乱法律的严格性.中国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强调法律的情感因素,强调立法和司法都应当合乎“人情”.我们常常将“情、理、法”三字放在一起,并列使用,似乎是强调它们同等重要.诚然,这三者对于人的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从法律和社会公共领域的角度看,它们的排序应当是“理、法、情”,西方在处理三者关系时正是合乎这一次序.但是,中国人实际上是将“情”排在首位的.这在法律领域就表现为“情大于理,情大于法”.在立法方面,中国人特别强调合人情,顺人心.如,《文子.上义》上说: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晁错也说:古圣王治天下,“其为法令也,合于人情而后行之.”?类似的论述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可谓累见不鲜.那么,何谓“人心”,“人情”呢?显然指的是大众的道德心理倾向和心理需求.

为什么中国立法传统中强调“情”的因素呢?这还要从中国法律传统的儒家化说起.中华帝国的法律不是法家的法律,而是儒家的法律.传统的中国法律在西汉以后逐渐为儒家伦理所控制,儒家伦理的精神和原则逐渐成为法律的基本原则,到隋唐终使中国法律完全伦理化.而儒家的法律认为立法应当根据“情”而制定法律.对于儒家来说,由于法律包容了“情”,才使法律具有活力.按照儒家的观点,考虑刑事案件中的“情”,就使得法律和礼制紧密而恰当的结合起来,而礼制在中国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法律考虑“情”的程度,也就是法律真正合法合符合正义的程度.“情”影响中国法文化之深可从中国古代现实的立法中看出一斑.中国古代立法时经常通过改变刑罚的方式来考虑“情”.如,历代的刑法典,包括《宋刑统》都确立了对某些特定犯罪的处罚标准,但是这些处罚又可以根据“情”有所改变.强调立法要合乎情,这种影响根深蒂固,以至清末法学家沈家本在制定大清刑律时,为了照顾当时的礼教派,不得不在新刑律中加入一些符合当时的大众道德心理倾向和心理需求的规定.如,在和“正当防卫”有关的规定中,加上了“卑幼对尊亲属不得适用正当防卫”.由此可见,“情”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之深,这种影响在今天仍然没有消失.现代的观点普遍认为,虽然立法不能不照顾到大众的心理倾向和一般的社会习俗,但是如果一味地迎合大众的心理需要,则必将有损于法律的科学性.在司法领域,中国古人更特别强调情感艺术,强调在千差万别的具体案件中实现人情和大众道德.《盐铁论.刑德》篇说:“法者,缘人情而设,非设罪以陷人也.”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这里说的是司法的时候要充分的考察人情.荀子主张司法应“法而议,职而通,无隐谋,无遗善,而百事无过”,也就是要求司法时不应当受僵化的法律条文所约束.《傅子.问政》也说司法要考虑人情,“刑罚不用情而下从者未之有也”.美国学者兰德彰通过考察《宋统赋》及其注疏的一些章节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人在定罪时会援用“情”.如《刑统赋疏》中有这样的论述: “古之制律,因字立法,缘情定罪,是以轻重得中”. “盖情有万殊,事有万变,法岂能尽情、人之事哉?执法之吏,知之虽不为难,而得之尤为难也.议刑之际,若能用故之法,续时之宜,量事之大小,推情之轻重,尽心而宜之,然后法无废而失矣,事无失则刑不滥矣”.这是《刑统赋疏》结尾的一段话,它概述了法官必须具有的思想态度和必须坚持的价值观念.下面的注疏对之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圣人制礼以分尊卑,制服以别亲疏,因服之亲疏以定刑之轻重,此立法之大意也.其有服轻而恩义深重,有胜于服者,苟犯于此,则罪不称情也.凡此类者,又舍服而论恩义焉.——由是观之,以服制亲疏定罪之轻重者,法之常;以恩义厚薄为罪之轻重者,法之变也”.

从上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的司法过程中,“情”是判决案件的关键.所以,每一个法官应当努力,彻底了解每一桩案件中所涉及的“情”,并知道什么时候援引合适的原则,以达到正义的目的.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都非常重视“情”的作用,这是中国法律传统的特色.其实,强调“情”的作用也并没有什么错.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古代“情大于法”,往往为了照顾“情”而牺牲法的稳定性和确定性,这是不恰当的.这又涉及到下一个问题:情和“逻辑”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情”在汉语里是一个多义词,它至少有四层含义:一是指情感,它是和逻辑相对的概念;二是道德意义上的情理;三是指情面,即乡土社会中的人情和人际关系;四是和法律相对应的事实,接近于“情节”一词.从以上和“情”有关的含义可以看出,情是和逻辑相对立的.逻辑常常被认为是理性的代名词,逻辑即理性,理性即逻辑.而理性和情感是对立的,情感是主体的一个主观感受,而逻辑是一种客观的分析方法,因此,从这一含义上说,逻辑和情感也是对立的.情感具有很大的变动性,难以客观评价,难以捉摸,因此强调在立法和司法中,重视“情”的作用,必将置法律于一种难以捉摸的境地.由于中国法律传统过分强调情感,因此可以说中国法律传统是排斥逻辑、排斥理性的,亦即,中国法律文化是非逻辑的.这种非逻辑特征表现在法律的每一方面.综上所述,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西方的法文化中,逻辑占有重要的地位,逻辑是分析法律的重要工具,它对西方法律思想的完善和法典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西方的法文化也具有分析性的特点.由于分析的技术的缺乏,中国的法律哲学最终没有从道德哲学中分离开来,因此,法律文化没有独立的精神.

二、逻辑的缺乏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影响

第一,从立法方面看,逻辑的不发达不利于制定出严谨的法律.

律是中国封建法的基本形式,纵观历朝修律,直到唐朝,律都并无严格的体例和明确的内容、范畴,逻辑性不强.从史料考证来看,秦律内容庞杂,体例无序,律的稳定性难以保证.汉律分为“正律”和“非正律”,“正律”的稳定性有了一定的增强,但是律制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只有被尊为中国古代法律典范的唐律,其体例才比较规范,内容详略得当,有了一定的逻辑性,但是和西方发达的立法科学相比还是相形见绌的.中国古代法律渊源十分庞杂,有:律、疏、令、科、比、例、敕、诰、格、式、典等等,法律的渊源和名称多种多样,这也说明了法律不统一,立法水平不高.我国古代立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诸法合体,刑民不分,这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水平不高的一种体现.只有逻辑上具有较高的分类水平,各部门法才能够进行严格的划分.有人说过,直到19世纪,中国的法学仍然停留在列举法的功能、用途以强调法的不可缺少的低水平上,立法仍然停留在将审判经验纪录,按照六部的职权范围分类编纂的水平上,仍然没有一套科学的法律概念体系,没有从具体的罪名之中抽象出一套通用的法律概念.如何才能从具体的法律实践中抽象出一般的概念呢?我认为,只有依靠逻辑的力量.如果不能抽象出一般的法律概念体系,那就不能形成严格的法律体系.

总结: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法律文化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参考文献:

1、 秦汉文化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影响 摘 要:中国古代雕塑经过夏商周先秦四个时代,到了秦汉时代出现了雕塑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其题材范围广泛、制作规模较大、风格沧桑厚重。通过资料的查阅。

2、 中国古代法律规则下同案同判障碍分析 摘 要:中国古代对同案同判的追求,在司法实践中最终为现实所消解。古代法律规则体系、法律语言模糊性与明晰性问题,赋予中国古代审判者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3、 恕之道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影响 摘要:以恕之道为基本内涵的儒家伦理法则,是中国古代几千年封建法律体系的思想主流,其在西周显现,春秋战国时期理论体系逐渐形成,汉时确立中国古代封建。

4、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当代价值 摘 要: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价值有着重要研究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和谐在传统法律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结合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发掘其。

5、 论中国古代法律样式 摘 要 作为区分法系重要标准的法律样式,是法律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法律样式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经历了从判例法过渡到成文法,进而发展为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