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论文

关于天人合一论文范文 科学观和天人合一辩证关系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天人合一论文 更新时间:2024-02-27

科学观和天人合一辩证关系是适合不知如何写天人合一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天人合一的认识和评价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自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后,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主题理念之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古人在生产力极其低下情况下生存和发展的最高境界;而科学发展观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里人类由自然奴隶成为自然主人后的自我约束,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扬弃.“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近年来,随着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传统“天人合一”思想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天人合一”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相关性研究,也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因此,本文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这三个方面对科学发展观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关系作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这对于深刻理解、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全面协调:“天人合一”中“和合”思想的升华和超越

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乃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第—要义.中国古代的天人—体观提出“人”和“天”是合一的,是一个有机整体.《春秋繁露》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等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2]董仲舒认为天地人,是万物的根本.上天生成万物,大地养成万物,人类成就万物.等天地人三者互相辅助如同手足一样,合作成为一体,不可缺少一样.即人和天(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和谐共处.《周易》曰:“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3]意思是天地四时变化,圣人仿效而确立阴阳之道.天上垂示表象,显示出吉凶征兆,圣人模拟画出卦象.即人应该顺应天地变化而动,不可逆天而行.《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4]就是认为人应该秉持“致中和”的原则,和天地自然万物和谐共存、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乃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之一.也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的发展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促使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系统内部之间相互适应、协调、共同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发展思想同“天人合一”学说中的“和合”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它们都强调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存和协调发展.然而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思想显然比“天人合一”学说中的“和合”思想有着更丰富、更积极的内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是在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的环境中形成的,它的“和合”思想具有朴素直观性,缺乏科学理论的有力支撑,进而演变为“天命”思想;对“和为贵”的过度推崇和盲目依从,易于掩盖冲突、排斥竞争,出现求稳拒变、循规蹈矩、压抑个性、阻碍创新的流弊.而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思想则是吸取了传统“和合”思想的合理因子,抛弃了它的消极成分;它强调尊重科学规律、利用科学手段,主动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因此,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思想并非是对传统“天人合一”协调思想的简单重复和复兴,而是现代条件下对它的理性升华和超越.

二、可持续发展:“天人合一”自然思想的衍化

可持续发展是“天人合一”自然思想的衍化.“天人合一”不仅从静态层次上说明人和自然万物是—个有机整体,还从动态层次上说明人和自然万物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化育流形

也是“—体”的.人既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那么就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并科学地利用自然,才能确保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即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必须遵从自然规律;孔子主张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6]即孔子只钓鱼从不用网捕鱼,从不射已归巢的鸟.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必须注意节制,不能竭泽而渔;孟子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7]即治国者不让农民违背农时,那么粮食就可以吃不完;不让渔夫用细密的鱼网到浅塘里打鱼,那么鱼鳖就可以吃不完;让樵夫按季节进山林砍柴,那么木材就可以用不完.强调“取物以时”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科学发展观也强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人类社会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8]因此,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性内涵就包括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持续性等等.可见,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天人合一”学说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一理相通的.它们皆认同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人有保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强调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然而,它们又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这是因为“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科技文化水平十分落后,人还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只能被动地顺应自然,对自然的认识也处于一种朦胧境界;所以古代“天人合一”学说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倡导的是一种低生产力水平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被动性、顺从性、无奈性的特征.但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科技为动力,建立在科学认识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上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性的发展,能够把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突破发展的资源瓶颈,真正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永续性.由此,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实现了对“天人合一”学说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三、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民本思想的萃取

中国传统人本思想源远流长,延绵不绝;然追本溯源,人本思想发源于“天人合一”,为“天人合一”思想的衍生物.古人虽把“天命”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因天和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故也重视“人”或“民”的作用,提出了“敬天保民”、“天人合德”的思想.如“肆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9] 即现在王该快些推行德政!王该用美德,向上帝祈求长久的福命.这样通过“德”的观念,在“天”和“人”之间建立了联系,认为民意和天意是相通的,是天意的反映.孔子和孟子均主张重民、亲民、爱民,提出了以“仁”和“仁政”为核心的人(民)本学说.西汉的董仲舒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集大成者,以天人感应的形式论证了天人的和谐统一.天人感应说中就包含了丰富的民本思想,传统民本思想进而到达了一个新高度.董仲舒说:“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10]意思是上天生养百姓,不是为了君王,可是上天命立君王是要管理百姓.因此那些德行足以使百姓安乐的人,上天就将百姓交给他们;那些恶行足以残害百姓的,上天就夺回百姓.宋代张载也在“天人合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仁道及人”的思想:“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11]鲜明而深刻地表现了张载“天人合一”的思想.总之,人(民)本思想源自于“天人合一”,是“天人合一”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天人合一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参考文献:

1、 科学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贡献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

2、 科学观视阈下对增强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能力 决策能力,是指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针对某一具体事件拿主意、作决断、定方向的综合能力,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之一。领导干部的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

3、 论科学观视角下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教育逐步成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对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也是当前高校素。

4、 思想政治工作人为本和和谐企业建设辩证关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时又提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

5、 职能部门管理和服务辩证关系 关于职能部门在一家公司组织体系中到底如何定位的问题,历来比较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职能部门应该是个“服务部门”,是为业务和技术部门(统称业务。

6、 基于会计本质演进视角下会计存在和会计意识辩证关系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科技与经济的进步发展极大推动了近代会计的巨大变革,使人们在不同时期对会计的本质属性也有不同的认识。文章从哲学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