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大学生安全意识论文 大学生自我意识论文 学术论文问题意识 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论文 有关恋爱意识的论文 大学生法律意识思修论文 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论文 自我意识分析报告参考文献

关于意识论文范文 中西方法治意识比较其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意识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21

中西方法治意识比较其是适合意识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意识分级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依法治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会审议通过的《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清晰明确回应了目前中国依法治国进程中所存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中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宣言.那么当前公民法治意识的建构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本文通过对中西法治理念、模式的比较探析,为我们公民的法治意识的建构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西方;法治理念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1-0132-02

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和树立是当代法治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础,它并不是法治现代化成功后的副产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先决条件,伴随着国家法治现代化的整个进程.法治意识的培育和树立能使人们从内心听从于法律所内涵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在中国当代社会法治意识薄弱的情况下,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对西方法治文明的借鉴是不可避免的.从中西方法治理念、传统思想的比较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异.

一、中西方不同思想传统的人性观导向

儒家作为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学说,其对人性的观点也是占主导地位的,虽然中国许多别的学派对人性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是儒家主张的“性善论”却一直是传统社会的主流观点.其主要代表就是孔子和孟子,如“性相近,习相远”,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先天具有纯真的本性,相互之间都是相近、相通的,只是由于后天的生活条件和环境的不同,使得各自的习性变得不同甚至差异巨大,才有人品的参差不齐.和孔子一脉相承的孟子总结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主要是倾向“性善论”,从而这无疑会影响到法治的原初的出发点,使得中国人在心理、情感层面倾向于礼治、德治,把对社会的期待全寄托在明君圣主和各级官员的高尚德行和治国理政的能力上,却不肯做有实际意义的制度建设来控制人性中“恶”的倾向.这些向善的追求和劝诫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中,成为中国社会治理和道德规范最坚实基础,成为了中国人最基本的信仰依赖.

对人性的探讨也是西方哲学的主要课题,和中国文化的人性哲学相似,西方文化也提出性二重论,但其内涵和偏重都和中国文化不同.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即 、意志和理性,在他看来也是人性的基本内容.亚里士多德对人性也是有分层次的认识,他认为人的灵魂分为两部分,即理性和非理性.但亚里士多德对于人性是抱有不信任感的,趋向于人性本恶的,他曾提到“正如当人完成为人的时候,人才是最好的动物一样,当脱离法律和裁决的时候,人就是最坏的动物”.各家对人性有各自的看法,但人性自私的观点在西方文化中得到普遍认同,他们相信人类只可以依靠理性控制人的恶行.所以这也就是西方社会相信“总统是靠不住的”,必须依靠法律.这种对人性的不信任,只能依靠法律的心理基础在西方广泛存在.

二、中西方不同社会理念的法治实施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历来重德治而兼法治,而西方社会恰恰相反,重法治而兼德治.这样就使中西方在治国方略的选择上,尤其是法治的实施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律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皇权的统治,强调皇权的至高性和独尊性.所谓的“令出于一”,社会规范皆自君出.而和中国古代社会不同的是,西方社会一直强调的是法律应体现公民的意志.在中世纪的西方社会,人们普遍相信法律反映了上帝的意志,法律是天赋的,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的法律的目标是节制皇权的滥用.直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被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从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保证法律的公正性和独立性,限制政府行政权的任意性,保证全社会人人都须遵守法律,体现法律的至上性.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社会纽带,以血缘亲疏确定行为标准的宗族式的社会模式.在这种以血缘宗法关系为基础的等级社会中,有一整套的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及礼仪体系,在这种预设的等级森严的宗族社会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关系的准则里,上位者对居下者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且下位者不得逾越、反抗.而就是这种社会模式,中国传统法治的实施充满了人治的色彩.在西方,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封建君权、神权不再是人们心目中的至上.个人从氏族关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成为独立自由的个体,国家也因此而成为自由公民的联合体.法律是人权和私有财产的保障,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从中西历史传统来看,对法律的使用也各不相同.中国古代社会主张“克己复礼”,当个人 和社会规范之间存在冲突矛盾时,往往要求人们克制自己的 ,放弃自己的权利,遵从社会公允的礼仪制度或道德传统,奉行忽视权利的义务本位.西方截然相反,他们主张更多的是忽视义务的权利本位,强调个性的张扬,主体的解放,他们认为“天赋人权”,以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法律是保障人权的工具.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在现实社会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中国人往往不愿意用法律来调节纠纷,维护自己的权利,对法律带有恐惧和厌恶心理,而西方人却特别讲究法律精神,时不时搬出法律来为自己代言,争取权利.中国这种传统义务本位,忽视的个体的正当权利,对人们法治意识的建立强化是一个很大障碍.

三、对我国公民法治意识建构的启示及建议

(一)立足本国传统文化,借鉴西方宝贵法治经验,实现德治和法治的整合

立足我国目前的法治形势,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使其充分融入当代的法治意识的建构进程中.对现代公民法制意识的建构,我们既不能“割裂”,也不能“复归”中国传统文化,要充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的作用,使之成为现代法治意识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重塑我们传统的“义”“利”观、“公”“私”观等,加强公民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消除长期以来权力崇拜的思想,认识到权力必须在法律的范围之内来行使.对西方优秀的法治传统,我们要进行认真的审视和辨析,结合中国的国情、民情,有选择、有步骤的加以学习,大胆的来构建我国现代公民的法治意识.例如,西方对公 体意识的强调,对社会权力的法律监督机制,法律的制定模式等等都可以加以学习.

总结:此文是一篇意识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论新闻工作者法治意识的培养 【内容提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闻工作者是法治精神传播的使者,其一言一行都。

2、 当代中国公民法治意识存在问题培育路径 摘要:法治建设的发展离不开法治精神的普及,弘扬法治精神的应有之义就是公民法治意识的提升,只有法律的权威在人民心中树立,才能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

3、 全社会法治意识的培养和形成 摘 要: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

4、 浅述中小学法治意识教育实质和效果提升之道 (550025 贵州大学法学院 贵州 贵阳)摘 要: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通过教育建立中国特色法治观。自此,法治意识。

5、 高职院校法治意识素养培育和养成 摘 要:当前高职院校作为整个高校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已日益凸现,也已成为全社会发展的教育战略要地。今年来从国家的重视程度足可印证这种新型的职业教育。

6、 培育法治思维和提高法治意识 在“四个全面”里,“全面依法治国”扮演着为其他三个“全面”提供法治保障的角色。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培育法治思维,从而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