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国文化论文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的论文 企业文化期刊 梅州客家文化论文 有关客家文化的论文 关于客家文化的论文 客家文化论文素材 客家文化的论文 闽台客家文化论文

关于客家文化论文范文 壮族和客家文化互动和融合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客家文化论文 更新时间:2024-01-27

壮族和客家文化互动和融合是大学硕士与本科客家文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客家人的传统文化方面论文范文。

[摘 要]随着壮族和客家交往的增多,两者之间的文化互动越来越普遍,在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均相互包容,甚至相互吸收.在壮族和客家杂居地区,两者已经出现了文化上的融合,而且这种融合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壮族的客家化和客家人的壮化同时并存.

[关键词]壮族;客家;文化;互动

[作者]袁丽红,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南宁,530028

[中图分类号]C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2)02-0121-007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互动中走向和谐——壮族和客家关系研究”(批准号07CMZ004)的阶段性成果.

广西是一个多族群聚居区,各族群交错杂居的现象十分普遍,其中就存在许多壮族和客家杂居的情况.由于聚居在共同的地域,壮族和客家之间的交往极为频繁.随着交往的增多,族群之间的互动也越来越普遍.考察民族生活中的诸因素,民族共同体内最显著、最持久、最稳定的联系是文化.可以说,文化是民族的标志,是此一民族区别于彼一民族的特征.但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它随着人们的社会交往而流动.凡有人类交往的地方,一般都存在着文化流动.在壮族和客家杂居地区,两个族群之间的文化流动情况如何呢?本文试图从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考察壮族和客家两个族群之间的文化互动和融合情况.

一、语言互动

美国社会学家戈登认为,族群间最明显的文化差异通常表现在语言方面.语言是一个民族(族群)的外化标志,是“族群边界标识中最常见的个人认同的象征符号”,是区分“我群”和“他群”的重要标志.随着使用不同语言的群体之间的相互接触和交流,他们各自的观念和文化也必然通过这些交流而对彼此发生影响.因此,语言关系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族群之间的关系.在族群互动过程中,由于接触方式和程度不同、影响因素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关系.在壮族和客家杂居地区,两者之间的语言关系最主要的是双语制,同时还存在语言转用和语言成分借用的情况.

(一)双语制.双语制是指同时使用本族语言及对方族群语言,两种语言有各自的使用范围.在一个多族群社会,当各族群具有自己独立的语言时,双语现象是十分常见的.壮族和客家的双语现象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壮族使用客家话和客家人交流.在客家人口相对较多,壮族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在贺州沙田镇,壮族和客家人都保持各自的语言,但由于客家人口占绝对优势,当地的壮族基本上都会说客家话,但客家人会说壮话的却不多,因而两个族群相互交流时基本上都使用客家话.有些地区的客家人虽然在数量上不占绝对优势,但由于他们在经济上或别的方面占优势,因而客家话也会成为当地的通用语言.武宣县东乡镇三多村委包括东乡街和4个自然村,其中东乡街是客家人,其他4个自然村都是壮族,当地的壮族和客家人大多为双语人,壮族会说客家话,客家人也会说壮话,在族群内部均使用自己的语言,但两个族群交流时,一般使用客家话作为交际语言.三多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客家人在经济上占有优势,他们居住在街上,从事商业活动,壮族人上街进行商品交换相当于是到了客家人的地方,因而和之打交道就使用对方的语言,久而久之客家话就成为了当地的交际语言.

二是客家人使用壮话和壮族人交流.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壮族人口占多数,客家人口较少的地区.在上林,由于全县78%以上都是壮族人口,而客家人只有3%左右,客家基本上处于壮族的包围之中,因此,就算是在客家人口相对集中的澄泰乡,两个族群之间也主要使用壮话进行交流.武鸣县陆斡镇那艾屯是一个客家聚居的村屯,其四周均为壮族村屯,客家人一般都会讲包括客家话和壮话在内的两种以上方言,日常和外村屯的壮族交往、公共场合和商业活动均操壮话.

三是双方均有自己的语言,但使用第三方语言进行交流.在那些壮族和客家人口相当,任何一方在人口数量上都不占优势的地区,容易出现此种情况.在柳城县,壮族人口约占52%,客家人口约占22%,虽然壮族人口相对客家人口较多,但壮族主要分布在河西,客家主要分布在河东,两者交错杂居的情况不是很普遍,因而县内壮族和客家交流主要使用当地通用的桂柳官话.东泉镇高田村是一个壮族和客家杂居的村子,壮族和客家人口相差不大,双方交流时都不用自己的语言,而是使用桂柳官话.

在壮族和客家杂居地区,一般来说,客家人口较多壮族人口较少的地区,两者通常使用客家话作为交流语言.而在壮族人口占多数客家人口很少的地区,则较多地使用壮话作为交流语言.在那些壮族和客家人口相当的地区,双方的交流语言以客家话为主,壮话为辅.如在柳江县进德镇进德村,壮族和客家的人口都差不多,当地的壮族人大部分都会说客家话,而客家人会说壮话的则不多,双方的交流一般使用客家话.扶绥县是一个以壮族人口为主的县,在壮族和客家杂居的江边村,当地的壮族基本上都会说客家话,客家人也基本上会说壮话,但相互之间的交流还是以客家话为主.

(二)语言转用.语言转用类型也有两种亚型,一种是一个族群放弃自己原来所使用的语言,转用另一个族群的语言,另一种是两个族群都放弃自己的语言转用其他语言.

第一种亚型又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壮族放弃自己的母语,改用客家话;另一种是客家人放弃客家话,改用壮话.据笔者实地调查,柳江县拉堡镇塘头村是一个壮族和客家杂居的村子,但壮族人口较少,现在村里人都使用客家话,只有几个70岁以上的壮族老人会讲壮话,60多岁的人都不会说壮话了,年轻一代更加不会,在家里都是说客家话.柳江县进德镇进德村的蓝姓壮族有些也已不会讲壮话,而是改讲客家话或官话.武宣县三里镇经堂村的情况也是如此,村里的壮族已不会讲壮话,全部改说客家话.在柳江县拉堡镇同时存在另外一种情况,思贤村的黄姓客家人,许多人已经不讲“麻盖话”(注:麻盖话即客家话),改讲壮话了.柳江县百朋镇的客家人能熟练地讲壮语,其中钟姓客家人已不会讲客家话而改操壮语.在壮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地区,客家人改用壮话的情况更多.清末和民国年间,迁入东兰县武篆、四孟两地的客家人,因为杂居在壮族人群之间,受到当地壮话的影响,现在只有50多岁以上的人才会讲客家话,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青、壮年人,都不会讲自己的“祖宗话”了.和东兰县相邻的凤山县,原有客家人约9000人,从明朝至民国数百年,因和壮、瑶各族人民杂处,还有少数人往宾阳回迁,至今已无人讲客家话了.武鸣县忠党村桥一屯的谢姓客家人,屯中约一百人,现已全部改操壮话,不但和壮族交往时讲壮话,就是在客家人之间甚至家庭内亦行壮话.初走进村,发现这里和附近的壮族村屯并无二样.偶有六十岁以上的老者还会讲一些客家话,不过已很拗口.据他们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几乎不再讲客家话了.桂平县原禄乡延寿村陈氏之族,其先祖来自广东客家之乡,人桂后居住在土粤语和壮语居民之中.其子孙一支移居至石龙镇泗林屯,一支由泗林屯迁往贵县庆丰乡白鹤屯,另一支移往贵县附城棉村的护蒙屯,至今已完全使用壮话,自认是“壮化了的客家人”.而迁往武宣县三里乡台村的一支,则已官话化.只有迁到贵县小南门和庆丰乡江背屯的两支,至今仍用地道的客家话.由此可见,就算是人迁广西时的先祖相同,但是由于后来的居住环境不同,他们使用语言的情况也有差异.

总结:本文关于客家文化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参考文献:

1、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院校校企文化互动和融合探析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实施,加强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创新应用有着较强的实质性意义,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校企文化互动融合成为了重要的。

2、 多族群杂居区壮族和客家互动贺州大盘村为个案 摘要: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壮族与客家的互动极为普遍,这种互动往往是双向的。由于不同地区人口的相对规模以及族群结构的不同,因此互动的情况也不完全。

3、 广西边境地区壮族农商文化衰落的原因分析 【摘要】广西边境地区的壮族农商文化是一种传统的经济文化。随着市场经济和边境贸易的迅猛发展,边境地区的传统农商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呈现衰落的态势,甚。

4、 对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分析 摘 要:企业健康、长久的发展离不开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党建工作的顺利实施是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文化的建设又可以提高党建工作的工。

5、 云南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互动模式分析 [摘要]城市人群、农村人群、生存环境及其所产生的文化构成了整个云南城市区域文化与农村区域文化的互动模式。云南城乡文化互动发展的主要模式有互动式、。

6、 商业银行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冲突和融合 摘 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企业文化各具特色,前者凸显的核心价值是稳健、和谐、团队意识,后者更强调的是效率、创新、为客户创造价值等。随着我国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