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诗潮杂志 罗密欧和朱丽叶论文 现代诗投稿 罗胜强参考文献 诗选刊杂志 诗潮杂志社投稿 二谢山水诗的不同开题报告 关于二力杆的论文 朱苏力论文

关于罗诗力论文范文 至诚、真美和摩罗诗力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罗诗力论文 更新时间:2024-02-14

至诚、真美和摩罗诗力是关于对写作罗诗力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罗诗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史上地位崇高,无出其右.但即便如此,鲁迅依然受到严重的忽视和误读,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对于他的小说,他的诗歌(主要是《野草》)受到严重忽视和误读;二是相对于他晚期带有左翼色彩的零散的文论,鲁迅早期的系统性的诗学受到严重忽视和误读.在看似热闹的鲁研界,其实是冷热不均的,作为启蒙小说家、左翼作家和文论家的鲁迅受到过多的关注,而作为诗人、诗学理论家以及作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和诗学奠基者的鲁迅则被边缘化了.虽然新世纪以来这种失衡状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不够.

早在1907、1908年,青年鲁迅以其慧心精思,先后写下《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诗》、《破恶声论》等诸篇思想文本.这些文本高屋建瓴、体大虑周,以当时最具现代性、国际性的视角,观照人类文化史特别是中国文化史的兴衰变化,对种族、国家、科学、宗教、人文、诗歌等诸多议题提出振聋发聩的见解.虽然这些文本的论题各异,却有共同的题旨贯穿其中,可以一言以蔽之,日“根柢是人等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鲁迅认为,与那些辁才小慧之徒或干禄求利之辈所掇拾的“枝叶”相比,这才是抓住了“根柢”.那么何以立人?首先在立“心”,在鲁迅看来,中国的危机在根本上是“心”的危机,因此鲁迅的启蒙诉求也就成为对“心”的诉求.那么何谓“心”?鲁迅并没有为此下一个定义,总观五篇思想文本, “神思”、“圣觉”、“内曜”、“心声”、“性灵”、“意力”、 “精神”等等表示心灵的概念贯串其中,大体上是在一种较宽泛的意义上指示真实无伪的情感、自由无碍的心智,独立无依的人格和充沛强健的生命力.鉴于“心”的概念的核心地位,由此,我们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把鲁迅早期诗学称之为“心论诗学”.

鲁迅极其重“心”,认为“内曜者,破黮暗者也;心声者,离伪诈者也.人群有是,乃如雷霆发于孟春,而百卉为之萌动,曙色东作,深夜逝矣”.虽然人和世间万物一样,都可能受到外界影响而改变自己情状,但只有人能够做到“天时人事,胥无足易其心,诚于中而有言”,这样,“声发自心,朕归于我,而人始自有己,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这里的逻辑是,人有“心”才“有己”,人“有己”才能够强大;“人各有己”,则整个社会才有觉醒的可能与走向强大的希望.维新从“心”开始,这正是鲁迅的维新和启蒙思想异于当时那些急功近利的新学之士的独特处,也是他的深刻处.

在鲁迅的观念中,民族与文化的兴衰俱与“心”的得失存亡息息相关:“盖人文之留遗后世者,最有力莫如心声.古民神思,接天然之秘宫,冥契万有,与之灵会,道其能道,爰为诗歌.其声度时劫而入人心,不与缄口同绝;且益曼衍,视其种人.递文事式微,则种人之运命亦尽,群生辍响,荣华收光;读史者萧条之感,即以怒起,而此文明史记,亦渐临末页矣.”“心”之发即为“心声”,发于语言文字即为诗歌(文学).作为“心声“的诗歌是一个民族人文昌旺的表征,也是遗留后世的最宝贵遗产.因此;诗歌(文学)的盛衰也就与民族的盛衰相表里.鲁迅例举印度、以色列、伊朗、埃及等文明古国,这些国家在古代均文化发达,民族昌盛,在诗歌(文学)方面或有瑰丽幽复的史诗、或有美妙绝伦的抒情诗篇、或有幽邃庄严的文章,然而一旦“人种失力,而文事亦共零夷,至大之声,渐不生于彼国民之灵府” “灿烂于古,萧瑟于今”.

因此,绝不能沉醉于祖先所创造的过去的辉煌中,妄自尊大,自欺欺人,而“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自觉之声发,每响必中于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响.非然者,口舌一结,众语俱沦,沉默之来,倍于前此.盖魂意方梦,何能有言?即震于外缘,强自扬厉,不惟不大,徒增欷耳”.通过“审己”、“识人”、“比较”,在世界文明的高度来反观自己的处境,从而在自我心灵中激发出“自觉”意识(隐曜),也即一种主体精神.以这种主体精神为支撑而发出的“自觉之声”,就是一种真实无伪、强健有力的“心声”,这种“心声”能够动人心魄,能够唤起沉睡的国民之魂,促使他们走上向上之路,从而把“沙聚之国”变为“人国”.以“心声”为纽带,鲁迅就把民族与诗歌(文学)的命运联结在一起.

在鲁迅看来,能够发出这种“力足以振人”的“心声”的诗人,无疑不是那种媚俗附势、哀乐不从己出,或浅吟低唱、爱好“平和”之音的诗人,而是那种“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的诗人,这些诗人“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绵延至于无已”.虽然那些“平和之民”会对他们的声音感到恐惧,但那些“生活两间,居天然之掌握,辗转而未得脱者,则使之闻之,固声之最雄桀伟美者矣”.鲁迅把这类诗人称之为“摩罗诗人”.“摩罗”即魔鬼,撒但.鲁迅以此命名这派诗人,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诗人独立不倚、我行我素的行为方式常遭受权力的压制和流俗的忌恨,从而把这些诗人目为撒但,比如拜伦;而这些诗人也常在撒但形象上寻找身份认同,作品常歌颂撒但.另一方面,撒但形象非常准确地表征了摩罗诗人的矛盾处境: “上则以力抗天帝,下则以力制众生,行之背驰,莫甚于此”.鲁迅正从这一矛盾中论证了摩罗诗人行为的崇高性:“顾其制众生也,即以抗故.倘其众生同抗,更何制之云?”.撒但对神权的反抗不是为了代替神权,而是为了众生的自由与人道;对众生的抗拒则是出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摩罗诗人正与撒但同:“故既揄扬威力,颂美强者矣,复日,吾爱亚美利加,此自由之区,神之绿野,不被压制之地也.等压制反抗,兼以一人矣.虽然,自由在是,人道亦在是”.通过这样的论证,不但摩罗诗人作为道义英雄的形象被揭示出来,而表现为“揄扬威力,颂美强者”的“摩罗诗力”也被赋予了道德的和美学的合法性.“摩罗诗力”不但是发于“内曜”的至诚无伪的“心声”,而且是充满道义力量的心声,比起那些只关乎一己悲欢的“心声”,具有更强大的力量和更高的价值.

由此,鲁迅提出了一个文化和诗歌(文学)的评价标准:撄人心.真正的诗人,正是“撄人心者也”.因为“凡人之心,无不有诗,如诗人作诗,诗不为诗人独有,凡一读其诗,心即会解者,即无不自有诗人之诗.无之何以能够?惟有而未能言,诗人为之语,则握拨一弹,心弦立应,其声激于灵府,令有情皆举其首,如睹晓日,益为之美伟强力高尚发扬,而污浊之平和,以之将破.平和之破,人道蒸也”.以此为标准,鲁迅展开了对中国文化衰落的反思,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在总体上都是“不撄”,首先是道家:“老子书五千语,要在不撄人心;以不撄人心故,则必先自致槁木之心,立无为之治;以无为之为化社会,而世即于太平”.但这显然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幻想,因为“进化如飞矢,非堕落不止,非著物不止,祈逆飞而归弦,为理势所无有”.其次以儒家思想为意识形态的统治者和庶民,其理想也在“不撄”:“有人撄人,或有人得撄者,为帝大禁,其意在保位,使子孙王千万世,无有底止,故性解( Genius)之出,必竭全力死之;有人撄我,或有能撄人者,为民大禁,其意在安生,宁蜷伏堕落而恶进取,故性解之出,亦必竭全力死之”.这种“不撄”的文化传统心须对诗歌“设范以囚之”:

总结:这是一篇与罗诗力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论安岳石刻艺术的文化美、意蕴美 【摘要】安岳,被人们称为石刻的故乡,安岳也是因为石刻艺术而出名并被世人所认知的,安岳石刻具有古、多、精、美等特点,无论是在艺术美术中,还是宗教文。

2、 解读庄子秋水中反其真美乐之境 内容摘要: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一个主要创始人,也是那个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时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以及文学家。可以说庄子是继。

3、 花和尚鸠摩罗什 罗什讲经,观听者众,他自己说,比如莲花出于污泥,你们就欣赏莲花好了,不要在意污泥。自比污浊的烂泥,但是,说出来的佛法则是清净的。印度佛教在两汉之。

4、 德摩的诗 德摩,1993年生于广东。写诗及其他,现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获文学奖若干,作品见于《诗林》等刊。导盲四章一冬天可以变得更简单:雪山如百。

5、 这世界真美 你们走的时候,很想洒脱很想倜傥。你们真正走的时候,却是在夜晚悄悄地走的,还撑了漂亮的伞。我想我只有投奔雨了,不料雨停后的草地竟是馨香透亮的,微风。

6、 刘敏访花可美在眼前,诗可美得隽永 记者:刚刚听说《时尚芭莎》的美女出来创业,开了家花店,我就挺好奇的。你知道《Marie Claire》原来的造型配饰总监Taylor To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