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铜鼓论文范文 铜鼓文化圈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铜鼓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12

铜鼓文化圈是大学硕士与本科铜鼓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铜鼓方面论文范文。

【摘 要】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共同载体之一,自春秋时期铜鼓在云南由铜釜脱胎之后,于滇池地区逐渐发展成熟,继而传播到越南和川、渝、黔、桂、粤、琼等地,然后再传播至东南亚诸国.20世纪以来这些地区先后出土了大量铜鼓,这些地区基本上属于壮侗语族(侗台语族)生活的地区,铜鼓本身寄寓了丰富的稻作文化信息,在各地有着大致相同的社会文化功能,至今还不同程度存在着活态铜鼓文化.从文化圈的概念研判,上述地区可以看作是铜鼓文化圈,这一文化现象说明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自古以来便有着密切的文化与技术交流.

【关键词】铜鼓;文化功能;文化圈;稻作文化;壮侗语族

【作者】万辅彬,广西民族大学教授;韦丹芳,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博士.南宁, 530006

【中图分类号】K8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5)01-0109-007

ON THE CULTURAL CIRCLE OF BRONZE DRUMS

Wan Fubin, Wei Danfang

Abstract: As one of the common carriers of ancient culture in souther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bronze drum derived from copper kettle dating back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Yunnan area, developed to amateur gradually in area of the Dian lake and then spread to areas of souther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such as Vietnam, Sichuan, Chongqing, Guizhou, Guangxi, Guangdong and Hainan. A large number of bronze drums he been unearthed successively in this region where peoples in the Kam-Tai languages live since the 20th century. Bronze drum bears rich information of rice-farming culture and play similar cultural function. Moreover, the live bronze drum culture still exists in these areas today.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study, this area witnessed close cultural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souther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could be regarded as a cultural circle of bronze drum.

Key Words: bronze drum; cultural function; cultural circle; rice-farming culture; Kam-Tai languages

覃乃昌先生在《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发表了《“那”文化圈论》,他在文中指出“那”文化圈涵盖的地区有铜鼓文化.[1]覃乃昌的研究成果对我们很有启发,后来笔者在《越南东山铜鼓再认识与铜鼓分类新说》一文中提到过“铜鼓文化圈”的概念[2],但没有加以论述.最近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最早提出“文化圈”这个概念的是莱奥·弗罗贝纽斯(1873—1928),他在《非洲文化的起源》这一著作中提出“西非文化圈”以及若干属于这个文化圈特有的文化元素.后来德国人弗里茨·格雷布内尔(Fritz Graebner,1877—1934)对“文化圈”做了系统的从理论到方法的论述.简单地说,所谓“文化圈”,就是根据一定数量的特定的文化元素(5个以上)对文化所进行的圈层划分.[3]

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共同载体之一,自春秋时期濮越在云南万家坝完成了由炊具到铜鼓的转变之后,在滇池地区和越南东山地区逐渐发展成熟,然后传播到川、渝、黔、桂、粤、琼等中国南方诸省以及东南亚诸国,20世纪以来这些地区先后出土了大量铜鼓,这些地区基本上属于壮侗语族(侗台语族)生活的地区,铜鼓本身寄寓了丰富的稻作文化信息,具有大致相同的社会文化功能,至今还不同程度存在着活态铜鼓文化.下面我们从七个方面研判中国南方和东南亚是否存在一个“铜鼓文化圈”.

一、铜鼓分布地区集中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

蒋廷瑜先生在《古代铜鼓通论》中,详细记载了中国南方和东南亚铜鼓分布与出土的情况.[4]37-39据他的研究,中国铜鼓主要分布在南方,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市都有大量铜鼓出土.

云南是铜鼓的发祥地,滇池周围是古老铜鼓最集中的地区,楚雄、祥云、昌宁、弥渡、晋宁、江川、广南、曲靖等地出土了许多汉代及汉代以前的铜鼓,包括万家坝型鼓(先黑格尔Ⅰ型)和石寨山型鼓(黑格尔Ⅰ型),还有西盟型鼓;贵州铜鼓分布很广,遍及贵阳、遵义、安顺、毕节、兴义、黔南、黔东南、六盘水、铜仁等9个地区,以黔南、兴义、安顺、贵阳4个地区最多.出土过遵义型鼓、麻江型鼓(这两种类型外国学者都称为黑格尔IV型).四川西自安宁河、大渡河上游,东北至嘉陵江流域南部阆中等县都有铜鼓;重庆铜鼓主要分布在乌江流域和綦江流域;与其他地方相比较而言,广西出土铜鼓的地方非常多,桂东北自贺州、昭平、蒙山以南都有铜鼓出土,桂西至西林、那坡等地均有铜鼓出土.出土铜鼓最密集的地区是桂东和桂中地区,尤其以玉林、贵港、北海、钦州、柳州、南宁和梧州为多.不仅如此,广西各地博物馆收藏的考古出土的铜鼓数量也较多,铜鼓的类型也是最全的,涵盖了黑格尔Ⅰ、Ⅱ、Ⅲ、Ⅳ型鼓和中国铜鼓学界分出的八种类型,其中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三种类型更是以在广西出土的地名命名.广东考古出土的铜鼓被收藏在广东多地的博物馆中,但从出土铜鼓的地点来看,主要集中于北江以西地区,尤其是与广西毗邻的廉江、高州、信宜一带最多,湛江、茂名、阳江也常有古代铜鼓出土,仅1950年以来出土的就有五六十面之多;海南在琼州、文昌、万宁、陵水、澄迈、昌江和东方等县都有铜鼓出土.

总结:这是一篇与铜鼓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夏景山口待渡图在清初宫廷文化圈中的鉴藏 明中后期的江南,兴盛书画鉴藏之风,出现了如张丑、董其昌、项子京等书画鉴藏家及鉴藏群体。而在北方,宫廷收藏并未引起帝王的重视。在嘉靖、隆庆、万历三。

2、 丝绸之路和儒佛文化圈的形成 [摘要]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通往中亚、欧洲的陆上通道和通往东亚、东南亚、西亚地区海上航线的总称,它拓宽了古代中国人的国际视野,加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

3、 贵阳东门外的儒释道文化圈 在贵阳城东面方圆一公里左右范围内有扶风山、东山和仙人洞,聚集了儒、释、道三种文化,融汇古今,和谐共济。扶风山原称芙峰山,因清乾隆年间在山上建扶。

4、 对贵州三都地区发现的一组铜鼓的初步识别 内容提要:“铜鼓文化”是构成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区,我们基本上都能发现铜鼓的踪迹。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地。

5、 壮族铜鼓纹饰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 【摘 要】本文从壮族铜鼓纹饰的文化本质出发,以视觉语言的角度对铜鼓纹饰进行分析应用,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途径。【关键词】广西壮族铜鼓。

6、 民俗文化圈和元杂剧中民俗趋同现象 [摘要]元杂剧中民俗元素出现频率较高的往往是各个民族认同的文化;反之,出现率低。元杂剧所反映的民俗文化有很大相似性,具备多民族共同的审美接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