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史记论文题目 麦积山硕士论文 期刊字符数记空格 参考文献史记 山师教育学毕业论文 张山雷医学论文集

关于游褒禅山记论文范文 游褒禅山记备课札记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游褒禅山记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14

游褒禅山记备课札记是适合不知如何写游褒禅山记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游褒禅山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文章名托山水记游,实重论道讲学.文章因其即事说理、叙议结合,而在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中别具一格,故颇受大家推崇.文章第三段说理部分逻辑貌似繁复紊乱,其实内有玄机,揭开谜底的关键就在于对一个“怠”字的多元理解.

关键词: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怠;深思慎取

《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散文名作,文章名托山水记游,实重论道讲学.文章因其“即事说理、叙议结合”而在山水游记中别具一格,故颇受大家推崇.文章第三自然段说理部分逻辑貌似繁复紊乱,其实内有玄机.

一、“怠”为“懈”为“倦”?二者可兼矣!

文章第一、二自然段叙说作者与友人畅游褒禅山始末,为下文奠定议论说理基础.第三段则集中笔墨展开分析,阐述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提出了“想要探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极夫游之乐,就必须具备‘志、力、物’三个必要条件.”该部分内容原文如下: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这一段在人教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的课后练习中要求背诵,但在背诵过程中学生纷纷反映本段逻辑芜杂、语句拗口.笔者仔细审读,发现这部分内容并不单纯是按照“志”“力”“物”三个要素展开论述的,作者在对“志”与“力”,“力”与“物”的阐述中间还分别插入了“不随以止也”和“而又不随以怠”两个句子.“不随以止也”强调的是毅力的重要性,“不随以怠”的“怠”字在文章第二自然段出现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教科书释为“懈怠”,根据这个解释,“不随以怠”强调的应该是要振作精神(即有“志”).疑问也就此呈现:在“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之后强调“毅力与坚持”尚情有可原,因为“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不随以止”和“立志”可以达成统一.但在“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之后再强调“振作精神之志”岂非画蛇添足?而且在逻辑上,“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一句的内部关系混杂不清,后面再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无怪乎学生晕头转向了.王安石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名动古今,怎么可能会在自己的得意之作中犯这么严重的逻辑错误?

笔者带着疑问追根溯源,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上找到了答案.《古代汉语词典》对“怠”一词的解释有两个义项:1.懈怠,懒惰;2.疲倦.[1]义项2后引用了两个例句,第二个例句恰恰就是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怠”译为“懈怠”,带有主观故意成分,含消极贬义.但如果译为“疲倦”则是一种客观实际,就游山探险而言“疲倦”完全可以理解为“力”之“不足”.这样一来,疑问似乎已解,但新的疑问又生:既然“怠”是“疲倦”之义,对应“力”,为何王安石原文却是“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有志”岂非又是多此一举?笔者继续查询《辞源》,《辞源》对“怠”的解释仍然是“懈怠”和“疲倦”两个义项[2].但和《古代汉语词典》不同的是,第二个义项例句没有选用《游褒禅山记》中“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一句.我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怠”在此不仅仅是“懈怠”之意,也不仅仅是“疲倦”之意,而是两种意思兼而有之,如此,一个简简单单的“怠”字得尽“志”“力”二字之风流!这也许恰恰就是作者的本意,因而才在文中称“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如果真如笔者所揣,那么,王文荆公的遣词之细微精准,匠心之独运,真可谓是言简义丰,令人五体投地了.

梳理后,本部分内部逻辑关系如下: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强调“志”)

2.有志矣,不随以止也,(“志”与“不随以止也”为因果关系)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在“志”的基础上强调“力”)

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志与力”与“不随以怠”为因果关系)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在“志”与“力”基础上补充强调“物”)

这样一来,全段层次呈“总——分——总”结构,由一句“于是余有叹焉”引发感想和体会.先托古人有所得是因为坚持对自然进行探求和思索,然后从“志、力、物”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分别阐述有所得之必要条件.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指出三个要素中最重要的“志”之有无产生的影响收束全段,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二、文如其人乎?文不必如其人!

文章第四段根据第一自然段褒禅山别称华山得名之考据,得出“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结论.但我们通过知人论世,联系作者与时代背景知道:王安石变法,其鼎故革新之“志”不可谓不坚.《宋史·王安石列传》中记载了他著名的变法“三不足”论断: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种信念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变法的思想武器.此外,王安石也不缺乏变法所需要的“力”与“物”,王安石的政务能力毋庸置疑,更有宋神宗的鼎力支持.但是,王安石变法却以失败而告终.

今天我们仔细分析变法的失败,除了因为触动了北宋大地主的根本利益而遭致当时权贵们的激烈反对之外,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自身缺乏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的“深思而慎取”的精神,也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邵氏闻见后录》中曾记载:宰相王安石好言利,有小人献媚说:“把梁山泊里的水抽干,用来种田,其利大矣.”王安石笑着说:“真聪明,问题是梁山泊里的水放哪里去好呢?”在座的刘贡公打趣说:“在水泊梁山的旁边,重新开凿一个八百里水泊,不就容下了吗?”王安石听了,笑得前仰后合.

孔子云:“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稗官野史虽不足为据,但王安石变法,诸多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简单化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确实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青苗法,本意是增加政府收入,限制对农民的盘剥,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因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这没经过“深思而慎取”就仓促推行的新法均有不切实际之处,结果本欲救民,反而害民.

王文公变法虽败,但瑕不掩瑜,“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3]盛名之下,庶几无虚!

参考文献:

[1]陈复华.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81.

[2]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辞源[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603.

[3]袁行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0.

作者简介:梁 曦(1980— ),男,湖南省澧县第一中学中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总结:本文关于游褒禅山记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参考文献:

1、 游褒禅山记中两个被忽略问题 作为名家经典作品的《游褒禅山记》一直都是高中语文的必修篇目,教参对本文思想内容的解读无非就是“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

2、 游山西村 南nán宋sònɡ有yǒu个ɡè爱ài国ɡuó诗shī人rén,名mínɡ叫jiào陆lù游yóu,他tā一yì直zhí坚jiān持chí要yà。

3、 游相公山 十月一日国庆节,爸爸带我去相公山游玩。由于天气非常炎(yán)热,我们爬上相公山顶的时候,已经热得满头大汗了!然而,当我从山顶往下望时,所有的。

4、 白马藏族采花节记游 2014年,我有幸来到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支教,秀美的山川,淳朴的民风,热情好客的白马藏族同胞,独特的民俗文化都深深地感动感染者我的心灵。都市人。

5、 吴吴山三妇合评过西厢记吗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因为出自三位女性之手,故在《牡丹亭》诸多评本中很有名气。后来又出现了一部题为《吴吴山三妇合评〈西厢记〉》的书,就很值。

6、 云山夜读记 编者按:这是一份特殊的家书。作者将读书感悟每天以短信形式发给远在外地读大学的儿子,一日一则,全年共365则。限于篇幅,我们只选择了其中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