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池莉文学的世俗情怀毕业论文下载

关于世俗论文范文 南传佛教和佛教世俗化现象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世俗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16

南传佛教和佛教世俗化现象是适合世俗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世俗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南传佛教较早传入我国并做到到发展,现流传于我国云南,是傣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主要宗教信仰.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南传佛教乃至整个佛教都出现了世俗化现象,这是佛教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南传佛教;传入与发展;世俗化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一、南传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一)南传佛教的传入

南传佛教也称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在我国主要流传于云南西双版纳、德宏、普洱、临沧、保山等地,为当地的傣、布朗、阿昌、德昂等民族及少数佤族群众所信仰.南传佛教何时传入我国,学术界和民间目前尚无定论,但从公元7世纪开始传入云南的观点较为普遍.

公元7世纪,南传佛教在缅甸已经流行,我国云南西双版纳与缅甸接壤,这个时期,南传佛教就开始传入西双版纳.但直到12世纪,南传佛教对西双版纳社会以及文化没有形成太大影响.13至14世纪,随着用泰国兰那泰文译注的大批巴利文佛经在傣族文化区的传播,西双版纳开始建立佛教僧团,修建寺塔.特别是西双版纳创立傣文,有了刻在贝叶经上的佛经之后,南传佛教才正式传入.15世纪以后,南传佛教从西双版纳陆续传播到德宏、普洱、临沧和保山等民族地区.

(二)南传佛教的发展

经过500多年的发展,南传佛教在云南颇具规模.

1.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云南边疆的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民族地区,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封建领主制和土司制度,因此,与封建领主制相依存的南传佛教僧侣组织、寺院制度也沿袭着历史旧制.

2.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云南民族地区 “和平协商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南传佛教寺院组织旧制也宣告结束.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地成立了佛教协会,各寺院著名长老、住持成为各级佛协负责人.

3.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云南南传佛教受到“”的冲击,长老、住持、僧尼被遣散回乡,寺院无人管理.

4.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做到以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南传佛教做到以恢复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1年底,云南省共有南传佛教信众95.7万人,正式登记的寺院共1539处,教职人员2309人.

二、南传佛教的教派

南传佛教从印度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和中国等国后,由于传播地域日渐宽广,情况复杂多样,加上僧侣对于教义、教理、戒律的不同理解,因而陆续出现并形成了各种教派.经由缅甸传入我国云南的南传佛教主要有4个教派:润、摆奘、朵列、左抵.其中,润派最早传入西双版纳,之后,摆奘、朵列、左抵等派先后传入德宏、临沧、普洱等地,并逐步做到到传播和发展.

三、佛教的世俗化现象

在全球性宗教世俗化的大背景下,西双版纳傣族当下的宗教生活亦呈现出日趋世俗化的倾向,20世纪以来的发展潮流,促成了从经济生活到政治生活的现代化变迁.即使在东南亚的山地和丛林中,修行僧人的生活环境都已经改革,更不必说乡村和城市中的寺庙了.佛教的僧人仍然是乡村的精英,仍然受人们尊崇,但他们已不再是乡村社会中的核心.

(一)佛教世俗化的表现

“世俗化”的概念的使用其实并不恰如其分,因为它多少会有“贬低”信仰之嫌.这里使用“世俗化”只是强调佛教概念中一分为二的“尘俗”世界已然相互渗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佛教寺院的功能的世俗化

寺院是清净之地,是修行和弘扬佛法的场所.而现在的佛教场所尤其是汉传佛教的寺院被商业化的程度严重,从门票的收取到功德箱的设立.信佛拜佛,变成了一种花钱的买卖.更有甚者,一些寺院把商业拍卖引入佛教内部.新年的第一下钟声,佛前的第一炷香,都成为拍卖的对象.佛教本讲究众生平等,最反对阶级种姓.然而,这种烧香拜佛权的拍卖,以出钱的多少,将信众分出三六九等,可以说佛教已被商业化严重地扭曲.受市场化的冲击,当今佛教寺院的宗教功能,已逐渐由从前的禅修与弘能转化为商业营销与文化旅游功能.

2.僧人的生活方式超前而现代,世俗化习气浓厚

根据佛教教义,受具足戒后的比丘、比丘尼,要遵照戒律过清静俭约的生活.然而就目前所见,僧人的生活,尤其是有一定职位的僧人生活,已不再是清静与俭约的,一些戒律已经被打破.在现代商业社会的影响下,国内有些僧侣其生活的世俗化程度甚至超过了俗人.另外,在僧侣中还盛行官本位,这种现象在当前的佛教界屡见不鲜.因为这种世俗的官本位观念的影响,为了名利地位不惜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贪污腐化、行贿受贿的现象,在佛教界也不时出现.

3.佛教经文解读的世俗化

读经、诵经、禅修都被染上世俗化色彩.据了解,现在有的讲经说法变成了作秀场,甚至还被宗教管理部门当成比赛项目,把僧人组织起来进行竞赛.僧众的修行方面也面临着世俗化的倾向.用佛学研究代替实际修行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僧人甚至出了书法集、画集、诗集.近些年,读经、诵经、禅修在方式方法上也被严重世俗化了.

4.寺院服务与管理日趋世俗化

“一日不作,过午不食”的祖训不见了.在商业化趋势下,我国的佛教寺院工程大刮奢豪风,佛像越塑越高,殿堂越盖越大.寺院的规模无限制向外向上扩展,寺院的日常管理也日趋社会化.

(二)对我国佛教世俗化的思考

佛教的世俗化古已有之.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教都面临着世俗化的问题,因为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它产生于世俗,且在传播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世俗化的侵蚀.但是,也面临着在世俗化面前如何坚守的问题,因为宗教要保持其自身的神圣与出世精神,就必须与世俗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等区别开来.该如何看待目前我国佛教的世俗化问题,这是一个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但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是弊大于利的,必须加以遏制,有些提法与做法,也值做到好好反思.

1.对佛寺教育的再提高

还是以南传佛教为例.傣族传统上是以佛寺教育为主体的民族.但近年来问题很多.根据梁晓芬在《云南傣族上座部佛教佛寺教育的变迁与发展》一文中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①缺乏高素质僧才,佛寺教育出现断层危机.

②单一的寺院经济无力保证佛寺教育经费.

③现代学校教育对佛寺教育的冲击很大.

僧人是佛法弘扬的主体,是佛教能否发扬光大的决定性因素.僧众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佛教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社会大众看来,僧人是佛教的代表.能全面透彻地领悟佛教精神的僧人,不仅能为佛教的发展与兴盛不遗余力地贡献力量,而且,一定能够代表佛教的健康形象.大力加强僧人的专业化教育,提高理论素养,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也是解决当代佛教世俗化等诸多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佛教应坚守自己的净土

佛教的世俗化与当下的社会心理需求有一定的关系,但与目前佛教僧人的社会化、世俗化思想严重是分不开的.僧众们要降低政治、淡化入世思想,潜心修行,弘法传善,佛教的世俗化现象也就可以做到到有力遏制.

五、结语

在当下的宗教生活中,神圣与世俗的日愈弥合.因为学佛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自身解脱,同时还要利于社会,这就必须与社会保持沟通.但在面向社会的同时,要把握好开放的尺度,尤其要加强对僧众与社会接触渠道的管理,规范好“神”与“俗”之间的沟通方式.

此外,要进一步加强道风禅风建设,通过戒律和禅修来提高僧人的自身素质和修为.只要信心道念坚定了,就能明确作为出家人的本份和职责是什么,自然也就有能力抵制社会的种种诱惑,从而自觉维护个人乃至僧团的纯洁性,从而发挥好佛教作为宗教信仰和文化的应有的作用.而这一点,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姚珏.云南上座部佛教五十年[J].佛学研究,2003(01).

[2] 曹小栋.论当代佛教世俗化的诸种表现形式[J].青年文学家,2011(10).

[3] 梁晓芬.云南傣族上座部佛教佛寺教育的变迁与发展 云南傣族土司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总结:这篇世俗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参考文献:

1、 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教佛寺建筑的文化特征探微 摘 要:随着傣族地区人民对南传上座部佛教(简称南传佛教)文化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南传佛教佛寺建筑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阶段。西双版纳南传佛教。

2、 佛教和明代宁远卫地方社会 [摘 要]通过解析觉华岛《重修大悲阁记》,可揭示出明代觉华岛的地理概况,宁远卫地区的宗教信仰与世俗社会,以及隐藏在这方碑刻背后的权力幽灵。明代觉。

3、 蒙元时期藏传佛教传播 [摘要]蒙元以前,藏傳佛教主要分布在原吐蕃统治区域。公元13世纪,面对崛起的蒙古帝国,强大的蒙古军队,以萨迦班智达为代表的藏传佛教高僧,凭借过人。

4、 南朝画家在佛教绘画艺术中本土化意义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东渐在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佛教艺术作为宣扬佛法的工具,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华夏文明几千年积累所形成的民族审美情感促使佛。

5、 全域旅游背景下梵净山佛教文化资源开发模式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精神压力日益增加,宗教旅游越来越受游客青睐。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当下梵净山佛教。

6、 佛教艺术至少还有15年增长期 逆势高歌的佛教艺术为何在市场普遍收窄的情况下,佛教艺术反而持续升温?中国嘉德金铜佛造像专场顾问专家钱行伟向记者解释道: “由于佛教艺术有其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