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译介论文范文 为时代而译译文世界文学和十七年文学译介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译介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16

为时代而译译文世界文学和十七年文学译介是大学硕士与本科译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什么是译介学方面论文范文。

摘 要:建国后的“十七年”时期,《译文》(1953—1958)和《世界文学》(1959—1964、1966)是唯一一份进行外国文学译介的官方期刊.在国内外政治局势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操控下,以1959年更名为界线,该刊前、后期外国文学译介的选取和译介方法不尽相同:《译文》体现出中苏友好“一边倒”、团结一致对抗“资本主义阵营”的时代特点;《世界文学》则体现出亚非拉各 国家众志成城、反抗“美帝苏修”的时代特征.《译文》和《世界文学》的译介活动坚持“政治标准”为第一要义,是特定时代的特殊文学行为.

关键词:《译文》;《世界文学》;“十七年”时期;时代局势;文学译介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6)06-0070-06

一、引言

从新中国成立到“ ”开始前的17年间,新中国在国内、国际政治局势风云变幻的历史潮流中发展起来,史称“十七年”时期(1949—1966).其间,新中国既要巩固新 主义革命的胜利果实、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又要团结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帝同盟.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政治局势和主流意识形态对文艺方针路线的影响力空前加强.跨越国界进行的翻译活动直接关涉国内外政治局势,“翻译已经不再是一种中性的、远离政治及意识形态斗争和利益冲突的行为.相反,它成了这类冲突的场所”[1].作为“1949年至‘ ’之前,我国唯一一家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刊物”[2],《译文》和《世界文学》更是一个“十七年”时代政局主导下的文学翻译活动样本,极具代表性.

1953年7月,《译文》创刊,它是党和国家直接领导下的中国作家协会的机关刊物,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开阔的文学外交视野.时任中国作协主席兼《译文》主编的茅盾在《发刊词》中申明:

中国人民在 领导之下,已经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向社会主义迈进,等抗美援朝,保卫远东和世界和平,加强了以苏联为首的 (国家)阵营,削弱了以美帝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阵营,并加深了它的内部矛盾.处于这样的大时代的我国人民一天比一天更需要熟悉国际事情,知道世界两大阵营力量的消长.[3]

由此可见,《译文》的使命是让中国读者借助外国文学译作,了解国内外时代局势,作为文学翻译期刊的文学性让位于政治需要,其宗旨政治导向性也明确地奠定了刊物的发展道路.1959年,《译文》更名为《世界文学》.截至1964年,《译文》和《世界文学》共发行138期.1965年,该刊停刊整顿一年,1966年3月复刊,仅刊行1期,旋即因“ ”开始,再次停刊.十余年间,《译文》和《世界文学》刊登的外国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诗歌,兼及散文、剧本及童话故事等体裁,共计3200余种,涉及130多个国家的近1500名作家.作为新中国的文化外交手段之一,《译文》和《世界文学》的文学译介重心随着国内外政治局势和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探究这一为国内外政治局势和主流意识形态操控的文学翻译活动样本,颇具意义.

二、1953—1958年的政治局势和《译文》外国文学译介

从“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伊始,苏联 便和中国 保持密切的关系,前者积极支持中国新 主义革命.1949年10月2日,苏联成为第一个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新中国亟须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团结国际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苏联都是新中国“一边倒”外交的不二选择.1949年7月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确立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其“三大任务”之一即“充分吸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宝贵经验,务使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发生有机的联系”[4],从而奠定了新中国对外文学关系“一边倒”的基础.1953年9月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将学习、翻译苏联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界的核心任务写进会议决议,成为两项决议之一,以制度的形式将“中国文联”成员整体加入“中苏友好协会”,号召“全国文艺工作者,努力学习苏联文学艺术事业的先进经验,加强中苏两国文学艺术的交流,巩固和发展中苏两国人民在保卫世界和平的共同事业中的神圣友谊”[5].当时“冷战”初期背景下形成两大阵营的国际局势,客观上也促使学习、介绍苏联文学成为两次“文代会”的主体思想,这为《译文》的创刊和初期办刊规划了总体路线.

在1955年和1956年的“稿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译文》译介选材的政治局势映射:

欢迎苏联、人民 国家及其他国家古今文学作品的译稿(1955年);欢迎苏联、人民 国家及其他国家反映人民的现实生活、思想和斗争的现代优秀文学作品以及富有代表性的古典文学的译稿(1956年).[6]

在此,《译文》将苏联文学置于选稿的首要地位,兼顾和中国具有同样革命经历的 国家的文学,这都是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友好外交关系在文学领域的直接体现.其中的“其他国家的译稿”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是,从具体刊发的文学译文中可以看出,这指的是来自西方国家却批判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的“非主流”文学作品.

笔者根据占《译文》稿源数量五分之四强的小说、诗歌,统计出《译文》的译介选材来源(如表1所示),呈现出“苏联居首、人民 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兼顾”的特点.

一方面,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 主义国家的文学选译在《译文》中占绝对优势.创刊之初(1953—1954)的《译文》重点选译苏联、古巴、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的作品,内容集中在反映这些国家人民如何进行艰苦革命斗争、反剥削、反压迫等方面.为了保卫新中国的革命果实,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肃清了国民党残余势力.“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更加鼓舞了中国人民反抗美帝国主义的斗志.此时的《译文》和政治时局保持了高度的一致.譬如,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刻画了普通民众在阶级社会所遭遇的种种压迫和奴役,意在唤起读者的革命意识.巴甫连科的《路上的呼声》叙述了原本陌生的路人面对非正义,团结起来抗争的故事.显克微支的《为了面包》《奥尔索》描写了被剥削的波兰人民的悲惨生活,写出了他们痛苦的愤怒和抗争的呼声.这些革命性、战斗性作品的选取呼应了当时的国内外政治局势.1955—1956年的《译文》更多地受到国内政治局势的影响.当时,全国范围内的一场肃清“反革命分子”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最典型的是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彻底批判.《译文》1955年第8、9两期在“坚决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和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主题下,连续刊登10篇批斗文章,从苏联文学的具体翻译活动中挖掘“胡风集团”成员满涛、吕荧等翻译家对普希金、契柯夫等苏俄文学名家作品的“歪曲”.余振指出吕荧翻译的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严重”的误译30多处,“比较小的”误译比比皆是.比如原文“Остадася во тьме морозной Младая дева с ним сам-друг”,吕荧译为“在寒冷的黑暗里只剩下年轻的姑娘和他自己”, 余振的译文是“在寒冷的昏暗中只剩下年轻的姑娘和他在一起”[7]81-85.余振认为,“сам-друг”的含义是“俩、两人在一起”,而吕荧只看“半个字‘сам’,就胡乱译成‘自己’”[7]81-85.就文学翻译而言,从文学性和译语语言规范出发而进行的词汇层面的改动,是翻译活动中的惯例.而同样作为苏联文学翻译家的余振则出于批判的需要,将其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揭发“吕荧就是这样随便乱译,来歪曲俄罗斯伟大的人民诗人的!我们文学翻译工作者一定要把钻进我们队伍中的胡风黑帮分子清除出去,不许他们在文学翻译阵地上再进行他们的破坏活动!”[7]81-85.尤其在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党和国家确立的发展、繁荣文学艺术的指导方针之后,《译文》围绕苏联文学的翻译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性大讨论,读者也积极参和.4月号刊登了张名翻译的苏联作家格里巴巧夫的《难忘的会见》,其中提及美国的“波士顿逐巫案”,译者从俄语原文译为“在波士顿追逐女妖”事件.“读者来信”栏目随即在7月号刊出批评性文章,读者韩坤化认为,将美国英语中的“witch(女巫)”译为“女妖”,会使读者产生错觉,将美国历史上的“严重案件”误以为是“有趣的童话”,由此便无法读出俄文原著中的政治启示和思想深意,即“揭露、控诉和鞭挞今天美国统治者、美国的麦卡锡分子们对 力量和进步势力进行的疯狂迫害的罪恶”[8].这种结合时代局势对翻译中的“误译”上纲上线进行深刻政治批判,是《译文》的一个显著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处于“蜜月期”的中苏关系在1957年达到顶峰.苏联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全面援助中国建设,中国则在“波匈事件”“六月事件”“朱可夫事件”等方面,给予苏联国际政治上的大力支持.体现在《译文》上,即选译的苏联小说、诗歌达到58种,为历年数量之最.1957年的第11、12期合刊为“苏联文学专号”,曹靖华的《苏联文学——我们的鼓舞者,感谢你!》刊登在首篇位置,文末总结道:“数十年来,苏联文学鼓舞着、武装着中国千千万万的读者,在无数的对敌斗争中,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都突破了一切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9]“苏联诗选”译介的诗歌多达34首.如《歌唱祖国》《欢笑吧,我的孩子们》《我怎能不歌唱》等诗篇充满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赞扬和对新社会民众美好生活的歌颂,折射出中苏两国的深厚友谊.1958年的中苏关系急转直下,苏联在对华“长波电台”事件和“联合舰队”事件中严重损害中国主权,中国政府据理力争,中苏罅隙逐步显现,两国关系由巅峰迅速降至冰点.《译文》办刊6年时间中,1958年选译的苏联小说、诗歌仅有27种,为历年最低.同时,中国在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之外拓展外交战线,逐渐和亚非拉民族解放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是年8、9月号的《译文》是“亚非文学专号”,诸如《起来,行动吧!》(莫桑比克)、《受不了呵,穷苦的黑人!》(塞内加尔)、《你就是主人,擦干你的眼泪吧!》( 海岸)等反映民族迫害和解放运动的诗歌,第一次代表它们的国家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茅盾撰文《为了亚非人民的友谊和团结》,呼吁读者:“请听呵!这些(亚非文学)战斗的呼声多么雄壮,多么充满了乐观主义的信心!多么沉痛地控诉了殖 义的罪行!多么无情地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丑恶!多么热情地颂扬着被压迫人民团结一致的力量!”[10]这也标志着《译文》打破了首选苏联文学的传统,开始朝向亚非拉兄弟国家转变.值得注意的是,二战后德国分为 德国和联邦德国,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最直接的对立局面.来自 德国的现实主义作品成为《译文》的首选,如波莱希特的诗歌、茨威格的小说,席勒、贝希尔的古典诗歌也多有译介.

总结:此文是一篇译介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当代文学史中的世界文学 在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上,史料整理和研究还做得不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与世界文学关系的史料整理和研究上,“现代文学”在这方面有深入开场,包括。

2、 新青年编辑部对文学译介赞助路径探析 摘 要:本文以五四时期陈嘏对自然主义小说《基尔米里》的译介为中心,探究了其中国之旅的缘起,运用文化学派的操纵理论,从文体选择、翻译策略和社会传播。

3、 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 一《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二○一○年第二期推出了“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讨论专栏,我认为,这是一场“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世界文学”讨论,或者是一场。

4、 后危机时代世界范围内国际资本流动特点、趋势和原因 摘要:开放是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国际资本流动是开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后危机时代,对世界范围内国际资本流动进。

5、 快消品行业进入线上世界赢者通吃时代 快消品行业正进入一个线上世界赢者通吃的时代,未来消费品企业的销售增长将有一半来自线上。在快速变化的数字化环境下,若快消品企业只是简单照搬传统企业。

6、 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关系:走向变革且不平等的世界 随着我国的科技技术水平不断的发展创新,信息以及互联网技术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互联网的应用造就了人工智能的新时代,人工智能的技术也越来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