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论文十二章翻译 人生十六七杂志 二十四节气期刊类 十八大论文发表查重复率要求 神舟十号论文 学术论文写作五十讲 写七十周年的论文 十八大形势政策论文毕业发表

关于二十四节气论文范文 读黄帝内经看二十四节气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二十四节气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20

读黄帝内经看二十四节气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二十四节气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二十四节气歌歌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以最凝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天文、气候、物候、农学等多学科的璀璨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乃至价值取向,可谓“大道至简”.

《黄帝内经》以祖国传统医学的视角,认知四时寒暑,探究随节气变化而出现的天象、物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运用于病因病机的分析、疾病的辨证论治以及指导中医养生的理念,极大丰富了节气的医学内涵.把四时寒暑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运用于当代中医医疗实践当中,赋予二十四节气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以深远的现实意义.

追本求原,《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体系将岁时节气知识运用于医学实践

《黄帝内经》是传统中医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取材于先秦战国,成书过程极其漫长,成书时间大致在西汉中后期.据考证,大约是在公元前99年至公元前26年.全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两千多年来,世代沿袭,被奉为医家之宗主,临证之“兵书”,从浩繁的传统医书到延续至今的现代中医实践皆出自《黄帝内经》,而它的理论基础源于中国古典哲学,比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以意象思维的观物取象、据象归类为特点,同时基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气象、地理,以及社会学等.

翻开《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可以查到,二十四节气是历法名词,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概念.它起源于黄河流域,从春秋时代开始到秦汉年间陆续完成二十四个节气的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入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历法地位.“二十四气,实即岁时节令,岁时,是指一年及其春夏秋冬四时.节令,原是指二十四节(二十四气)各有教令”.可见,二十四节气从时间脉络追寻,在《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即已入歷.所以《黄帝内经》在阐释气本原论、阴阳五行学说、养生理法时参照了传统天文历法当中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等二十四节气时序变化的规律.

从《黄帝内经》著书的文字当中,亦可一探其医学理论体系对四时节气的认知.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这里的“四时”即是指天地之间春夏秋冬循环往复、此消彼长的运动状态,具体细分则契合二十四节气,四时阴阳是自然界生命体生发、生长、成熟、衰老、终结的客观决定因素.可见,《黄帝内经》认为生命周期运行的根源在于四时阴阳.进一步探究人体生理活动特点,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为便于理解,我们加以变句为“天有四时,以生长收藏;天有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前半句可以理解为,顺应自然界当中春夏秋冬的节气变化,生命的活动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古人把节气变化的自然属性和生命的内在活动有机结合到了一起.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理论依据即来源于《黄帝内经》的这段描述.具体而言,《素问·宝命全形论》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告诉我们,人体的生存依靠天地之气以及大自然的水谷精微物质,并随季节变化遵循生长收藏的生理特征.“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如果人体生理活动适应四时周而复始的变化,那么大自然的丰富资源就可以成为我们的生命源泉.“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天气有四时寒暑变化,人体内也有阴阳盛衰,能够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就不会违背四时的规律.可见四时节气的变化已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参照坐标之一,明确了二十四节气揭示的天候运行规律和人体生命特征密切相关.

辩证思维,《黄帝内经》以其独特的思辨特征认识四时寒暑的“阴阳”之分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告诉我们,《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体系指导思想是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以阴阳看待四时寒暑,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二者具有各自热和寒的对立特征,同时大自然的寒暑往来也具有阴阳相互转化的特征.我们不妨把二十四节气的各个节令以图示的方式依次归入阴阳太极图当中,不难想象二十四节气的规律变化因循着阴阳对立、阴阳互依、阴阳互易的特征.这一观点极大丰富了对四时节气的医学认知.古代医家把它运用到天人相应、形神相依的中医实践之中,以及“治未病”的基本养生观念之中,世代流传.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养生之道主张顺应四时变化规律来调摄人体生命活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和万物沉浮生长之门.”后世中医大家从不同角度对此予以阐释,可谓见仁见智.其中,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从阴阳盛虚的角度认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指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养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萝卜和姜,既是人们的日常食物,也可归为分属阴、阳性味的偏性药物,生姜,性味辛温,偏热性.夏季炎热,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天人相应,人体也随之出现“阳盛于外”,常人自觉阳有余而阴不足,常常多食生冷,避热就寒,损伤脾肾阳气,导致胃寒积滞,此时以温热的生姜,驱散寒邪,温中和胃,开胃健脾.此为夏吃姜的益处.萝卜性凉,入肝、胃、肺、大肠经,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下气宽中、消食化滞、开胃健脾、顺气化痰的功效.冬季气候寒冷,阴气上升,阳气下降,人体随之出现“阴盛于外”,常人自觉阴有余而阳不足,常常多食辛辣温热之品,就热避寒,阴伤上火.此时多食萝卜可消积滞,化痰热,下气贯中.

可见,这句广为流传的食疗谚语道出了《黄帝内经》蕴含的阴阳依存互用的养生智慧.

春夏秋冬的五分法

四时节气不仅可做阴阳二分,而且还应用中国古典哲学的五行学说加以五分.把四时寒暑进行五分,即春、夏、长夏(阴历六月)、秋、冬,以配属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产生五气即风、火、湿、燥、寒,对应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五分法归类五季、五气、五脏,它们皆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把复杂多变的生理及病理现象放在节气变化的维度上动态观察,应时施治.五季和五脏的有机结合是《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整体观的具体体现之一.

例如,从生理角度分析“春”和“肝”的关系,春(即农历一、二、三月),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以立春为始,随着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六个节气依次出现,大自然的特征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王安石的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道出春的特性在于风摇树动,取象比类,人体在这春三月当中,其生理机能特征亦是生发、疏通和条达,依据五行配属,肝为将军之冠,春对应肝,“肝主疏泄的过程通过“动”和“升”的趋势来实现,只有肝气条达方能使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知常达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维持健康和长寿,在于平时的养生.春养肝,在春三月要顺应肝气疏散生发的特性加以调养.起居有常,子时入眠;饮食有节,多甘少酸;和于术数,以动养肝;不妄劳作,张弛有度.肝喜条达,别自找郁闷,以防肝瘀气滞.怒伤肝,生气动怒以后做做导引,练练瑜伽,打打太极,做做心理疏导,尽快打开心结,回归平和.

读《黄帝内经》看二十四节气,使我们深刻感受到《内经》阴阳五行思想的整体观和辩证观的精辟之处,把具有辩证特征的四时节气和人体的脏腑、经络、精气神等生命特征结合到一起,加以医学应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家的非凡智慧.

二十四节气从天文历法的角度看,直观表述了自然界气候及相关要素周年变化的客观规律,和祖国医学密切相关;以阴阳五行看待四时寒暑,这一特征蕴含在《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体系当中,历经两千多年的时代变迁,依然存活于当代中医人的行医理念之中,融汇于病因病机的阐释之中,运用于治则理法的实践之中,使其更加富有强大的时代生命力.

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结晶,世界文化的遗产.《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的鼻祖,博大精深;二者都是中华文明的璀璨之星,传承之要.

总结:本文关于二十四节气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参考文献:

1、 内经博议考 摘要:本文简述了《内经博议》的作者罗美的生平,并对《内经博议》的版本情况、基本框架和内容作简要介绍,初步评述了它的学术特色及价值。关键词:《内。

2、 内经图看健身气功养生智慧(三) (续上期)“百会上顶”的含义“百会穴”,又称为顶中央穴、三阳五会穴,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阳气交汇之处。百会穴为百脉之会,可以使精气贯达全身。由。

3、 解读黄帝内经养生在于内求 为什么叫《黄帝内经》呢?既然有《黄帝内经》,那么有没有《黄帝外经》呢?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目录学著作——班固写的《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古代医经有。

4、 功能翻译理论下黄帝内经英译本比较 摘 要:《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目前已有多个英译版本。本文试图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对《黄帝内经》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旨在为《黄帝。

5、 内经对养生指导意义 摘 要:人们在满足温饱之后,更加注重生活质量,注重身体健康和人的全面发展,对养生热捧的现象也由此出现,各种养生机构、养生讲座、养生书籍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