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路铁军论文 姜铁军论文 沈铁军论文

关于铁军论文范文 弘扬铁军精神共筑中国梦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铁军论文 更新时间:2024-02-18

弘扬铁军精神共筑中国梦是大学硕士与本科铁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铁军方面论文范文。

革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力支撑.同志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过去,中国带领各族人民在追求独立梦、解放梦过程中所铸就的系列革命精神,无疑是中国精神在那个特定时代的典型呈现.诞生在盐阜大地上的铁军精神,集中展现了中国人的优秀品格,是中国精神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遵义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起,成为中国在革命时期的最光辉、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神表征.因此弘扬铁军精神,必将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一、铁军精神的历史来源

被誉为铁军的国民革命军是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和、朱德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铁军是中国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坚持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主力军,是中国抗战的一支中坚力量.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支担负民族解放历史使命的人民武装,挺进华中敌后,浴血奋战,在对敌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无往不胜的“铁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夺取新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历史贡献.盐城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之所以能浴火重生、再铸辉煌,靠的就是深深植根于盐阜大地这片热土,赢得了千百万人民大众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让红色的火炬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铁军精神的丰富内涵

铁军精神之所以"铁",她是万千将士用忠诚和智慧,用鲜血和生命打造出来的.她对敌人同仇敌忾,铁面无私,压倒一切!"铁",集中地反映出新四军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精神,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培育形成了“铁的信念、铁的紀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的铁军精神.

铁的信念是指是由领导的,是我党第一支武装力量,从一开始就贯注了“党的领导”的灵魂.形成了“党指挥”的战斗模式.铁的纪律是指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听从党的指挥不打折扣,执行命令完全彻底,一声令下,坚决完成任务.铁的团结是指维护军队的高度团结和统一,就成为广大官兵的共同意志和坚定信念.铁的意志是指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意志.

铁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和传承,是整个民族共识,影响和推动民族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铁军精神”充分体现了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是人民军队军魂意识和一往无前战斗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弘扬铁军精神,共筑中国梦

新的历史时期,铁军部队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革命军队,始终把弘扬优良传统作为兴师之本、育兵之魂、战斗力建设之要,与时俱进接力传承,铁军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而这样的铁军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一)推动创新发展,需要弘扬铁军精神

新四军的历史是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新四军善于从实际出发,正确理解和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各项指示,面对强敌,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掌握敌情、我情、民情和地情,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扬己之长,攻敌之短,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最终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争传奇.

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积淀,使得改革创新不仅已经成为观念形态的思想成果和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已经成为价值取向,让人们在改革创新中得到实惠.在当前的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因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人心,只有改革创新才能引领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开拓进取.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出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也在呼唤着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人们把改革创新作为解决问题的法宝和不二法门.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改革创新梦.

(二)推动协调发展,需要弘扬铁军精神

面对日本侵略军的一次次疯狂进攻和残酷屠杀,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限制、瓦解和摩擦,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愈挫愈奋,愈战愈勇,一次次粉碎敌人的围剿、“扫荡”,在祖国的东南和中南建立了大片的抗日根据地,使侵华日军的后方成为烽火连天的主战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已得到巨大改善.然而,今天,生态破坏、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上学难、买房难以及失业、贫困等,使得我们现在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复杂、更艰巨.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只有大力弘扬铁军精神,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所以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的协调发展理念,需要弘扬铁军的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作风,紧紧围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目标,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

(三)推动绿色发展,需要弘扬铁军精神

生态文明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生改善的汇聚点,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文明的全面进步、社会的全面和谐,从而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绿色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是健健康康、实实在在、长长久久、平平安安的发展.党员干部要积极投身弘扬红色精神、致力绿色发展实践,确保绿色发展取得实效坚持向绿色要发展、向发展要绿色,着力构建生态理念、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努力走出一条富有盐阜特色的绿色发展崛起新路.

(四)推动开放发展,需要弘扬铁军精神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要重视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前盐城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在此背景下,我们要大力弘扬铁军精神所蕴含的实事求是、敢于批评、勇于反思精神,突破思想的禁锢、实现思想的解放,以全新的思维、全新的观念和全新的思路开拓中国美好的明天.

开放“开放”不仅要“引进来”,而且更要注重“走出去”;不仅要参与世界经济合作,更要注重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逐步实现由参与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转变;不仅要享受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与便利,更要注重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现如今的开放是一种双向的开放,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开放.我们不仅要突破区域化、地区化的限制,积极融入世界发展共享平台,也要坚持弘扬中国传统的精神,才能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五)推动共享发展,需要弘扬铁军精神

以人为本、报国为民是铁军精神的出发点.铁军精神所引导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们,而发展所依靠的主体也是人们,发展的结果也由人们共享.铁军精神产生于抗战群体,所以传承的载体是人们.红军的五万里长征在中国的大地上印证并弘扬了铁军精神.新四军和一切人民军队一样,都是来自人民群众,扎根于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翻身解放,而又处处依靠人民群众.

新四军以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博大情怀,同仇敌忾、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拼死杀敌、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壮丽史诗.他们的每一次战斗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尊严,保卫人民的根本利益.今天学习和继承新四军铁军的优良传统,就是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培育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体现,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继承和弘扬铁军精神,把强烈的爱国热情升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落实到“四个全面”的实际行动中去,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把手,大力宣传新四军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继承老一辈的光荣革命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弘扬铁军精神,把炽烈的爱国热情升华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报国为民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阜宁县委党校)

总结:此文是一篇铁军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领航新征程共筑中国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

2、 弘扬抗战精神和实现中国梦 摘要:抗日战争的历史,是一段中华民族奋力抗争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华儿女铭记于心的一段屈辱历史。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关于对抗战精神以及中国。

3、 青春志愿行共筑中国梦志愿文学征文活动启事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大力倡导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志愿服务迅速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和时代风尚,散发出灿若星火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多的。

4、 弘扬长征精神对复兴中国梦 【摘 要】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指引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动力。当前,长征精神也赋予了我们新的启示,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

5、 海外赤子北京行共筑中国梦 2009年4月,北京市制订了《关于实施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意见》,简称“海聚工程”。这一人才政策计划用5到10年的时间引进并重点支持1000名。

6、 共筑中国梦 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重大判断,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崭新目标,作出“兩个阶段”战略安排……日前闭幕的党的十九大,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