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题目 马克思主义投稿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杂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和现实投稿 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题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改革开放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个范式转换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马克思主义论文 更新时间:2024-01-3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个范式转换是适合马克思主义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马克思是哪国人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下社会转型时期中国 政治建设和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在差异性社会状态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完成三个范式的转换,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范式由以往权威主体转向人民大众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范式由以往宏大叙事转向现实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场域范式由以往主观灌输场域转向客观现实生活场域.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个范式,大众主体,人文关怀,生活场域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2-0027-04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推进政治建设和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人民群众需要理论,理论更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1 〕 .但是“理论掌握群众”并不等同于理论“化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只有人民大众才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在差异性社会状态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完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范式由以往的权威主体转向人民大众主体、话语范式由以往的宏大叙事转向现实人文关怀、场域范式由以往的主观灌输场域转向客观的现实生活场域三个范式的转换,回归到人民大众现实的生活世界,充分尊重人民大众作为大众化主体的历史出场者地位,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利益需要,在高度的人文关怀中,才能不断获得人民大众基于内心自觉自愿的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真正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主体范式转换:由权威主体转向大众主体

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权威传播者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他们的出场和在场,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先驱者,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前所未有的新事实,并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大众中传播的主体条件之一.” 〔1 〕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残酷压迫和奴役的中国的无产阶级队伍,在野蛮贪婪的西方列强和迂腐顽固的封建文化的双重迫害下,不可能自发地产生接受和转化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繁重的生产劳作使他们根本无法以作为推动社会发展主体的身份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出场,有限的知识水准也无法使他们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体在场者.这时,觉悟的知识分子就以先驱者的身份扮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权威代言人.“对于未觉悟、未知者的中国大众,先驱者的只是优势转化为一种传播的权威优势等没有他们,中国本土阶级的成长和觉悟不会如此迅速.” 〔1 〕

然而,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差异性社会,在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重组的进程中,不同的利益群体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诉求而不断彰显出强烈的政治参和意识和政治表达意识.今日的人民大众已不同于往日的旧式小农,他们“正在成长为新的历史出场者,他们则以需要自己成为新的历史声音的言说主体” 〔1 〕.其实,马克思早就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体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 〔2 〕 (P73 )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现实的个体的人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创立者,因为现实的、能动的、实践的个体的人的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会彼此联系着.环境的改变也是和人的活动相一致.没有人,没有人的劳动,就没有生活世界” 〔3 〕.马克思认为,人是生命的个体,是能够持续性地进行生产和再生产以不断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现实的个体,是历史和生活的真正创造者 〔3 〕.马克思指出:“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 〔2 〕 (P81)

诚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通过权威传播者用理论“化大众”的过程,使原本形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在本土化的语言体系中成为唤醒人们觉醒的精神武器.但是,决不能疏忽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形成的逻辑主体是现实的从事生产生活实践的社会大众,群众才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主体,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不过就是大众自己实践的精神产物,就是大众自己思想的升华” 〔1 〕.只有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首创精神,提供更多的参和渠道让人民群众表达自己对民生问题的要求和畅谈对理论的看法,大力吸收群众的合理化建议,马克思主义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直接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理论自觉.所以,在当下这个新旧历史结构急剧转换的大背景下,面对基于自己实践、基于本土经验、知识素养良好、理论创造能力很强的新大众,必须摆脱旧形式,超越旧阶段,让新时代的历史出场者成为中国本土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造者和推动者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的范式转换已是迫在眉睫.

二、话语范式转换:由宏大叙事转向人文关怀

“宏大叙事”是权威传播的一种逻辑必然.长期以来,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过多地停留和关注于非日常生活的层面,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 〔2 〕 (P78-79),我们投入的理论关注度不够.尤其是面对当下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原有的人民大众之间的阶层框架不断被新的阶层结构所取代,单一的利益结构正不断被多元化的利益群体所取代,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个体流动性不断加强.特别是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大众在消费、交往、休闲意识、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念等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方面,更加自主、灵活、多样和异变,全球化已经从概念走入了日常生活.面对国情、社情和民情的不断变化,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上,对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中国转型的社会问题没有及时给予关注和理论上的引领.过多地停留和陶醉于非日常生活以外的“宏大叙事”的发展现状,一方面充分说明书斋中的纯文本研究和纯哲学的思辨,必然会造成“对大众生活相当陌生,对中国社会若明若暗等解释世界,胸中虽有千言;改变世界,心中难有良策” 〔1 〕;另一方面也造成马克思主义因缺乏对人民大众日常生存和发展的关注而导致理论话语的“不在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宣传也必然因远离人民大众的生活而遭到群众的质疑,形成所谓的“官热民冷、政热经冷、外热内冷” 〔4 〕.

人文关怀是当下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和时俱进地“出场”和持续性“在场”的一种理论发展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一贯提倡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逻辑主体是现实的个体的人,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目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检验者和创造者,人民大众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葆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动力源泉.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模式,必须立足差异性社会的发展现状,充分尊重人民大众主体自身的价值诉求,时刻保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即“现实的个体的人”的“在场”.“形成社会的精神生活的源泉,产生社会思想、社会理论、政治观点和政治设施的源泉,不应到思想、理论、观点和政治设施本身中去寻求,而要到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中去寻找,因为这些思想、理论和观点等等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5 〕 (P463).所以理论必须回归生活.理论也只有回归到和人民大众戚戚相关的现实的生活世界,才能消解大众心理上的逆反和不屑,才能实现大众化的推进主体和受众主体即现实的个体的人之间的平等互动的有效沟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使命才能得以完成.当然,回到生活的世界,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差异,表达人文关怀,还必须用大众的话语范式和群众喜闻乐见的鲜活生动的语言,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基于共同的语境” 〔6 〕 (P169),其实就是用老百姓的语言范式和语言习惯来谈老百姓自己的事,“大众话语是他们存在的样式,他们怎样实践和表达,他们就怎样存在.语言就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在行动中言说,在言说中行动,在言说和行动的互动中就在创造着日用日新的马克思主义” 〔7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关心群众生活,解答群众疑惑.“正是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文关怀视角,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群众中有了坚实的根基和土壤,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可能,并获得了生命力.” 〔8 〕

总结:该文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参考文献:

1、 理论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现状提升路径 【摘 要】本文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会为例,调查分析理论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现状,并提出“一条主线、两大平台、三项内容、。

2、 语言风格转变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点 [收稿日期] 2016-12-10[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3AKS008)。

3、 日常生活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回顾和 摘 要:文章对日常生活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共性问题:日常生活概念的理解、日常生活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与必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日常。

4、 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通俗化和普及化,其实质是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在当代中国,农民仍然占。

5、 基层党校教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方法 【摘要】基层党校教师身处基层,面向大众,如何立足党校阵地,发挥党校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使基层党员干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 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 关键词 新媒体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作者简介:许日,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中图分类号:A81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