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论文高职院校学生现状 高职院校毕业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 高职数学论文 高职会计毕业论文 高职体育论文

关于高职院校论文范文 隐性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构建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高职院校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10

隐性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构建是关于对写作高职院校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高职院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摘 要: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近来年呈现出注重实践学习的显著特点,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做到到了广泛应用,显性课程的构建做到到了充分的重视.然而,在隐性课程的构建方面,仍然有许多领域有待发展和完善.职业院校的生源特点对隐性课程的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育者通过柔性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物质空间、管理制度和文化心理几个层面分别对隐性课程的功能和建设进行了剖析和探讨,希望通过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提倡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来推动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建构.

关键词:隐性课程;高职院校;构建

“隐性课程”是西方的舶来品,这一概念是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课堂中的生活》首次提出,指在学校的教育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所呈现的课程,也就是要通过学校的环境、精神氛围以及课程的实施方式等对学生施以影响,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1].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显性课程构建了人才的专业素质,属于骨架部分,而隐性课程则强调人的社会认知,属于灵魂部分,两者分别在不同的方面让学生受到全面的教育.隐性课程的教育内容是通过柔性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隐性课程可以对高校学生的许多人格特质和智力因素起到潜移默化作用,如意志品质、 人格信念、价值观等等,因此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一同构筑起高校的综合课程体系,是两个互补的部分,缺一不可.

对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而言,近年来十分重视显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然而在隐性课程的构建方面,仍然有许多领域有待发展和完善.

一、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

隐形课程有着自身独特的构建方式,一些属性是以实体的形式显而易见地存在着,而另一些属性则依附于某些其他形式的教育组织与行为当中.可以在从宏观角度把隐形课程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物质空间类的隐性课程

物质空间类的隐性课程也可以称为实体层面的隐性课程.这一层面关注的是高校的物质载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模式,其范畴很广,如校园整体规划设计、高校文化设施等.这类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的地理位置、学校建筑、校园规划、景观设置等物质空间构成.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清华大学的荷塘月色、武汉大学老图书馆的樱顶都是著名的校园景观,甚至成为了旅游和拍照的景点,无疑能给校园内的学子以美的熏陶并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学习热情.这些物质实体虽然是静态的建筑或风景,但是其中都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其风格和设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高校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因此是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管理制度类的隐性课程

这类内容主要是由学校的办学理念、组织制度、管理制度、管理评价方式等内容构成,属于学校隐性课程的第二层面,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在制度层面,学生往往会感受到学生管理、后勤服务、教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效率、 服务态度和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人性化.在他们学习显性课程的同时,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体验和感受着管理制度类的隐性课程.

(三)文化心理类的隐性课程

由于隐性课程具有依附性、潜在性、弥漫性、结果难以量化等特点,使其不可能具有显性课程那样详尽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尤其是第三层面的文化心理类的隐性课程,更强调的是学校师生日常的行为和沟通方式.这类内容主要是由学校的文化氛围、教师的教风、学生的仪容仪表、人与人沟通和相处的方式、心理文化等内容构成,是学校隐性课程的核心部分,对人的影响是最深刻也是最长远的.

二、隐性课程体系的主要功能

(一)陶冶道德情操,培养高尚人格

隐性课程是一种感性教育,有学者称之为“软课程”,它从价值观念、 道德准则方面等向学生渗透正确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模式.校园的文化氛围、学习风气、思想潮流都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教师的作用是显著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起到表率作用.从某位教师的服饰装扮、平时对学生打招呼的态度到教师对课堂作业的一次点评、对某个热点问题的看法,都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文底蕴越深厚的学校,其隐性课程表现的形式越丰富,越能够以大学精神来感化人、教育人.

(二)优化知识结构,弥补显性课程的不足

在显性课程中,学生偏重的是学分的获得.而现有的显性课程体系虽然成熟和完备,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往往跟不上学科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隐性课程中含有大量的难以量化的非学术性知识,正好可以弥补显性课程的不足.而且,隐性课程通过强化学生学科知识的发展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广泛地涉及到了学术性的知识.比如通过参加一些学术会议、竞赛活动和讲座等可以直接强化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的发展.此外,隐性课程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是大有裨益.

(三)促进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

传统高校的教育方式偏重条理化与逻辑化,这样的特点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而隐性课程则可以通过对学生无意识的影响和熏陶,开发大脑的右半球,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偏重强调情商教育和沟通能力的培养,通过隐性课程中的师生多向互动[2]以及大量的社会实践,可以很好地培养沟通能力、提高情商,将来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总体而言,隐形课程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在社会上的综合竞争力.

三、隐性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构建

(一)物质空间层面的建设

物质空间层面的建设属于高校的基础建设,比如学校的主体建筑、 园林景观、雕塑造型等,在具备实用价值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其实可以看作是对高校学生精神领域的物化过程,因为里面蕴含着规划设计者的思想与智慧.既具有人文精神、又具备科学实用性的建筑和景观将丰富学子们的校园生活,极大地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因此要做好校园的总体规划设计,合理布局,在建筑中融入学校的传统理念与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建设富含人文气息的校园景观和方便学生使用的基础设施.

(二)管理制度层面的建设

在管理制度层面的建设介于有形的物质层面和无形的心理层面之间.正如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做的,可以将隐性课程融入现有的学分制度,从制度上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和多种级别的比赛活动,激发学习积极性,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除了各级竞赛,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不同类型的讲座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之制度化和常规化.高校的各种管理体制与执行情况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学生在这种体制的管理之下,将逐渐被内化相应的价值观和判断标准.学校的管理者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平视学生,以人为本,通过科学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行为,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管理与制度空间.

(三)文化心理层面的建设

这一层面的建设是整个隐性课程体系的核心建设内容.文化心理层面的隐性课程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更要注重隐性课程中的心理建设.因为职业院校的学生通常文化成绩不如普通院校的学生,加上社会上存在的某些偏见,使做到他们多了几分忧虑,少了几分自信.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实际上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除了精通业务之外,本身要有足够的自信和人格魅力,用自身的正能量来感召学生、鼓舞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大学生学业的进展和素质的提高是一种无形的巨大推动力,因此必须重视隐性课程中心理层面的建设.教师应当热情、平等地对待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的成人和成才予以关注,在课堂内外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学校也应当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心理建设,通过各种社团组织开展多种那个形式的活动,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四、结语

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更偏重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校园文化的建设.而隐性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通过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提倡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来推动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建构.相信隐性课程的建构将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作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饶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2]李文红.潜在课程与课堂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3).

总结:本论文为您写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参考文献:

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应根据目前发展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应该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的“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的实用。

2、 湖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区域经济协调 【摘要】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现代教育形式,其生命力体现在与区域经济的对接上。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对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职。

3、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困境策略 摘 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目前面临着:教职工队伍观念上的因循守旧、师生行动上的怠惰和部分院校领导罔顾实际的改革任性三大困境。 要走出困境。

4、 移动学习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应用可行性 摘要:移动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本文从移动学习的基本理论入手,联系高职教育实际,论证将移动学习应用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可能性,并提出在高职教育中开展移。

5、 基于全民创业背景分析高职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渐深化,创业经济成为一股新力量。尤其是在当前全面创业背景逐渐成熟和完善的前提下,创业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

6、 数学建模课程在经济类院校人才培养中意义 数学建模是一种是利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研究解决许多复杂经济金融问题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在财经院校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对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