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瑶族文化的传承论文范文资料 关于瑶族论文资料 瑶族民俗文化论文

关于瑶族论文范文 潇贺古道区域瑶族认同汉文化的历史建构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瑶族论文 更新时间:2024-02-11

潇贺古道区域瑶族认同汉文化的历史建构是关于瑶族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瑶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族群之间的文化认同是交往互动的必然结果.一个族群认同另一个族群的文化,既有族群内部的因素,也离不开外部力量的推动.潇贺古道区域的瑶族认同汉文化,既有政府政策、学校教育、信仰引导的推动,又有瑶族自身生存、发展、追求民族平等等内在因素的主动追寻,是内外力量在历史长河中逐步互动、共同建构的结果.

[关键词]潇贺古道;瑶族;汉文化;文化认同

[作者]韦浩明,贺州学院人文与管理系副教授.广西贺州,542800

[中图分类号]C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4-0126-006

潇贺古道区域是指秦汉时期开辟的、由湖南潇水连接广西贺江流域的潇贺古道及其岔道的辐射区域,包括汉代的临贺郡和部分苍梧郡地.从今天的行政区划看,大致包括湖南的道县、江永、江华,广西的恭城、平乐、苍梧及贺州市,广东的怀集、封开等市县的全部或部分,相当于湘、桂、粤三省(区)交接地.它是我国目前瑶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境内有3个瑶族自治县和8个瑶族乡,约80万瑶族人口,几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平地瑶最主要的聚居地.根据史料记载和调查,瑶族自唐始陆续迁移至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建构了对周边汉族的文化认同,确保了本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族群互动与族群文化认同问题.本文以文化认同的基本理论为依据,从潇贺古道区域汉、瑶族群关系和谐的现实出发,探讨区域族群文化认同尤其是瑶族认同汉文化建构的历程,总结规律,为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格局中族群文化认同的建构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潇贺古道区域瑶族认同汉文化的现状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文化确认.正如费孝通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包含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意蕴.这一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精神分析家埃克里松提出,后被其他学者广泛运用到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中,着眼点是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强调的是较为长期的民族情感依附和归属.国内学者对文化认同的研究,大多数情况下与民族认同联系在一起,如周星、王建民、崔建新等,强调族群成员对本族文化的认同并不妨碍对他族文化有选择的认同,只是认同过程始终以本族文化为基础和前提,是建立在本族文化传统上的认同.这些理论,对于本文探讨瑶族认同汉文化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目前,潇贺古道区域汉瑶族群的文化认同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瑶族文化中深深的汉文化烙印成为不可争辩和无法回避的事实.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语言认同汉族.以“西南官话”为代表的相关主流方言成为瑶族对外交往、交流的主要语言,族群母语在削弱甚至消失.会讲瑶语的人数越来越少,富川瑶族自治县能讲者约占瑶族人口的2.5%;钟山县能讲者仅占瑶族人口的10%;江华瑶族自治县境内的瑶族,对外交流均讲“江华官话”.考察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潇贺古道区域的平地瑶族群,基本上能用“西南官话”与外人交流.二是文化教育认同汉族.习汉文、读汉书、写汉字、考汉官,认同汉族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礼仪规范.瑶族民间保存的“族谱”、“过山榜”、“千家洞源流记”、“盘王歌”、“师公经”等古籍均用汉字抄写.三是节日、习俗认同汉族.汉族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等节日普遍被瑶族接受;婚丧娶嫁的习俗及各种禁忌基本一致;宗族、祠堂、家谱与汉族没有什么差别.过汉族节日的风俗日益浓厚,本族节庆也融入了大量的汉文化因素.四是宗教信仰认同汉族.汉族神灵诸如雷神、土地神、观音、社神、山神、灶神、财神、门神、关帝、城隍、孔子等全部被瑶族接受;认同儒家思想,汉族的风水观念、宗族观念、祖宗崇拜、祠堂祭祀、道教佛教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等大多被瑶族接受.五是器物用具基本上认同汉族.正常的生产生活用具、村寨布局、房屋样式、寺庙、祠堂、桥梁、衣饰、服饰、语言、文字、姓名、字号、流水薄、神龛等等,从里到外,无一缺少汉文化的痕迹.

总体而言,当你置身于潇贺古道区域的瑶族村落中,并未感觉到与汉族的差异.这一切表明,在漫长的族群交往与互动中,瑶族的文化习性已经越来越多地认同汉族文化.那么,这种局面是如

二、历代政府建构瑶族对汉文化的认同

无论哪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依据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一套民族政策,以维护国家和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我国历代政府制定的民族政策,对汉、瑶民族文化认同的建构具有直接作用.传统上,王朝“对于少数族群的政策目标是一种族群融合的多元体制,(如果这些族群)放弃了(对中原地区的)侵扰并模糊地表示对皇帝和他代表的儒家伦理效忠,就足以达到这一融合所需的水平.只要这些族群不构成对中华帝国的威胁,他们的传统习俗、语言和统治系统就不会受到干涉”.无论是先秦时期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还是汉唐时期的“和亲”、“羁縻”政策,都强调“以和为主,兼以武功,先抚后攻,宽猛并济”的方略,主张通过华夏文化的辐射来凝聚周边民族.尽管不同时期相关政策会有所变更,但是通过礼俗规制来教化“蛮夷戎狄”,调节族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是历代政府追求的共同目标.宋明以来,大批瑶族从各地陆续迁入潇贺古道区域,汉瑶族群关系成为明代岭南地区最重要也是最难以处理的民族关系,民族冲突时有发生.面对这种情况,明清及民国政府,在采取武力镇压的同时,也采取一系列措施建构瑶族对汉文化的认同,以消

(一)通过剿抚兼施、编户齐民政策建构对汉文化的认同

国家政策在建构族群文化认同中具有主导性作用.作为瑶族主要聚居地之一的潇贺古道区域,是汉、瑶民族矛盾较为激烈的地方,政府处理这一区域民族问题的策略,主要是镇压、招抚、防范、编户齐民等.军事上,一是巩固卫所,征调“俍兵”到潇贺古道区域屯田驻防.二是招抚瑶民下山到平地定居,实行编户齐民,使之耕田种地,纳税服役,逐步改变其生存环境,最后“与齐民同”.“江华竹子尾宿等三宿,俱在上伍堡,乃平地瑶也.洪武初年,瑶老李东仂等共十七户约三百余名,原系县令周于德同百户招抚下山,准买大同乡民田秋粮壹百四十壹石三斗零为业,编户四十有伍.”现存于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武昌府永州江邑铜牌”也有同样的记载:“奉、唐、李三姓平地瑶等设立伍堡,分为三宿,丈田额粮,划分边域为三,分防镇守,把守三条九隘之夷.”富川的平地瑶,是景泰元年(1405年)起义失败后,被知县羽云招抚到平坝地区定居的.这是瑶族民众接受招抚并被编成兵丁、屯田戍守的最好证据.经济上,额定赋役,保障瑶族群众利益.明清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入籍”瑶民的统治和管理,“明初,设抚瑶土官领之,俾略输山赋.”道光《永明县志》记载:江永县的清溪瑶、古调瑶、扶灵瑶、勾兰瑶,自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归化,皆为熟瑶,例为户籍,服物采章,与编氓无异.富川瑶民税赋较轻,“每四亩

总结:此文是一篇瑶族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基于区域合作淮安盐文化旅游开发 摘要:历史上的淮安不仅是“南船北马”的漕运中心,也是淮北盐的集散中心。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使淮安积淀了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的盐文化遗产,这成为两淮盐文。

2、 汉文化,撬动汉中支点 汉文化是汉中的根脉,是汉中的历史与骄傲,更是两千多年来薪火相传的非物质文化。汉中在顺应现代城市商业繁荣的进程中注重传承与发扬汉文化,努力实现生态。

3、 汉服汉中汉文化复兴新符号 在汉中,一些有识人士试图通过汉服及汉服衍生的各种文化载体来达到复兴汉文化的目的。刚刚新建的兴汉新区甚至通过大手笔的投入引入国内顶尖设计与制作团队。

4、 汉文化在汉中 近几年,汉中官方及专家学者认为,“汉文化”研究应放在“汉代文化”这个重点上,结合汉中在“三汉”时期的人文资源,进行多方位性研究。汉中在汉文化研究。

5、 韩国文字和我国汉文化关系 【摘要】中国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不仅仅经济上要强大,文化方面同样也要强大。我们可以通过研究韩国文字,了解韩民族的文化,理解韩国人的思考方式及韩。

6、 区域层面构建学校文化建设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优质教育与一般教育的分水岭主要体现在由学校内涵品质不同所导致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差异。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