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参考文献>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逆变电源文献综述 三相逆变毕业论文 汉语逆序词论文下载 学前幼儿逆反毕业论文 光伏逆变器开题报告 逆变器参考文献

关于逆反论文范文 从分离—个体化理论看青少年逆反现象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论文参考文献 原创主题:逆反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19

从分离—个体化理论看青少年逆反现象是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逆反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逆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摘 要:青少年期逆反心理是个体成熟的必经阶段,这一阶段会出现不少心理问题.玛格丽特·玛勒(Margaret Marhler)在发展儿童心理学中,联系传统精神分析模式并结合自我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创立了富有特色的分离—个体化理论,并试图从这个理论出发来解释青少年时期逆反心理.

关键词:逆反心理;客体关系;分离—个体化理论;个体;青少年;认知结构;行为模式;共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4-0039-04

常听家长们感叹自己的孩子:小时候多么听话的孩子呀,怎么现在长大了反而这么不听话了,总是和家长对着干.在孩子达到一定年龄之后,确实会出现常与教师或家长闹对立,对成人的管教表现出消极冷漠、反驳,严重的甚至会产生离家出走、报复等不良行为.这种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个性”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王某,男,中等身高,喜欢打乒乓球,比较有个性,有些与众不同的想法,脾气不太好,经常逃课、迟到,喜欢跟女同学们玩闹,和宿舍同学关系不好,到了要动手的地步,算是辅导员工作中的问题学生.所以辅导员一直以来对他关注相对较多,但在他看来辅导员似乎是跟他过不去,不管怎样做他的思想工作,怎样开导他,他好像从来不领情.师生关系不够和谐,他对辅导员的抵触情绪比较严重,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着.

针对这个例子,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王某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生命规律.从生理上讲,由于大学生已经进入青年早期,精力充沛,容易使他们产生成人感,希望与成年人平等相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现代社会的运转要求大学生更多地跟从师长、更多地接受师长的指导,这样大学生在生理上的需求愈益被社会所忽视或漠视,所以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自然容易滋生蔓延.

其次,王某逆反心理的产生诱因主要有两种:(1)标新立异.为了追求心理上自我肯定的满足感,为了让社会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地位,大学生们往往表现出某种偏执,有意标新立异,以引起别人注意.王某一方面存在如上所述的心理方面的正常需求,另一方面因为进入大学后不能短期内得到老师的赏识,甚至逐渐产生偏见,所以标新立异心理越来越突出,直至发展成为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2)态度上的对立.很多学生的逆反不是针对于某件事本身,而是来自于老师安排这件事的态度和方式方法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辅导员越是不让干什么,就偏要干什么,逐渐发展到不管老师们的要求是什么,都习惯性地对着干.

以上案例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名具有逆反心理的大学生形象,这类学生也是教育工作者们在日常工作中会经常接触到的类型.其实逆反心理是一种失常心理,当集体或他人对自己提出合理要求、指令时,他往往以抵触、反对的形式来逃避外界的压力,从而维护所谓的个人尊严、面子.有这种心理的人,当他的需要受到挫折的时候,他会对阻碍他的人及导致他的需要不能实现的规章制度和周围环境等产生抵触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和老师都感到青少年逆反心理普遍存在,但是,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这一问题,大家往往显得无可奈何、无计可施.因而,有必要揭开逆反心理的实质,探寻其形成机制,并寻求解决途径.

一、理论背景

分离—个体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是源于心理分析学派客体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由儿童精神分析师玛勒(Marhler)首先提出.玛勒(Marhler)从20世纪30年始一直致力于儿童精神分析工作,并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马斯特儿童中心.经过不断深入研究,玛勒和其他学者发现,分离—个体化不是一次性的,它是一生的过程,但是,它有两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即0~3岁和12~18岁两个阶段.0~3岁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分离,12~18岁主要是心理上的分离.

与传统精神分析相比,玛勒更关注0~3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探寻这一时期所发生的事情对儿童人格发展有何影响.虽然并没有与传统精神分析相脱离,但是她取得了更大的贡献,即她清楚地描述了人出生后至3岁时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原理.玛勒的分离—个体化理论指导着人们如何正确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也为许多专家学者在心理咨询领域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分离—个体化的概念与内涵

按照玛勒(Mahler)的观点,刚出生的婴儿是不能区分周围环境的,也不能区分自己与母亲的区别,马勒将此状态称为共生.随着婴儿的成熟与发展,婴儿会逐渐意识到父母是与自己不同的个体,婴儿的成长过程就是要逐渐摆脱这种共生关系,能逐渐区分父母是与自己不同的个体,马勒将此过程称之为分离—个体化.

Mahler认为,个体必须经历以下三个阶段,才能建立自己与他人稳定的关系,也才算是完成心理上的诞生(psychological birth).

1. 正常自闭阶段(normal austistic phase).刚出生一个月的婴儿,由于身体各方面的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与现实世界隔绝,这个阶段婴儿所关心的是需求的满足与紧张的降低(tension reduction).这样的功能是以自己为中心来满足生理需求,只是一时封闭的系统,而不与现实世界互动,故称为正常的自闭阶段.

2. 正常共生阶段(normal symbiotic phase).个体在此阶段可以逐渐感觉到母亲的存在,但此时的自我无法区别自己与母亲,而以为自己与妈妈是一体的,于是认为自己有很好的能力,认为自己是全能的(omnipotence).

3. 分离个体化阶段(separation-individuation).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长,一般是从五六个月到3岁,在这一阶段,孩子开始在心理上与母亲分离.婴儿到了五六个月大的时候,对母亲已经很熟悉了,开始会用微笑回应母亲,而面对陌生人可能会感到紧张焦虑,这些都表明孩子开始变得独立和个体化,从认知角度来说,孩子逐渐区分母亲(陌生人)和自己是不同的人.在分离个体化的阶段中,婴儿逐渐增加对自我、他人及外在世界的觉察与区分,所以这一阶段共分为四个时期.

总结:本论文可用于逆反论文范文参考下载,逆反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参考文献:

1、 族群工具化理论和中国现状 【摘要】西方社会学界较早关注族群工具化现象,一些学者认为现代社会的族群并非简单的文化群体,而是一种社会群体间相互竞争的工具。中国也存在族群工具化。

2、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个体化趋势社会治理转型 摘要: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对个人管控的松绑以及经济方式的转变,农村社会结构日趋离散化,个体化趋势日益显现。社会成员从传统归属中脱离出来,以个人为。

3、 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小儿哮喘治疗依从性与哮喘控制率的影响 【摘要】 目的 观察对小儿哮喘患儿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后, 对其治疗依从性、哮喘控制率的影响。方法 58例小儿哮喘患儿, 将其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

4、 个体化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个体化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功能性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34例。研究。

5、 个体化手术策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 【摘要】 目的 研究个体化手术策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10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6、 社区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个体化自我管理效果评估 摘要:【目的】评价个体化的自我管理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稳定控制血糖的效果。【方法】2015年4月至2015年9月,在上海市奉贤区邬桥、西渡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