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本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家风家训论文 鲁迅文学刊物 鲁迅硕士论文 鲁迅写的论文集是 鲁迅的参考文献 文学刊物鲁迅 大学论文鲁迅的

关于鲁迅家风论文范文 鲁迅家风当下意义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本科论文 原创主题:鲁迅家风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01

鲁迅家风当下意义是适合鲁迅家风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谢谢了我的家鲁迅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

时代的进步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下有些家庭教育存在着浮躁和急功近利倾向,重温鲁迅家风,其践行传统道德理想、去除尘世浮名功利、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关注个体精神独立的丰富内涵对调整纠正当下的家庭教育不无裨益.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家风 意义

中国人历来注重家庭教育,注重家风的传承.1936年,鲁迅在病重时,在散文《死》的篇末写下遗嘱,其中包含对当时幼子周海婴的训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观察融为一体,其家风在当下仍具有警示世人的积极意义.概括起来,包含如下几点:

一、以身作则,践行传统道德理想

鲁迅先生自幼接受完整的旧式教育,传统儒家的道德精神已渗透到他的骨髓,渗透到他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典型的表现是能够以身作则,用一生的实际行动去践行儒家的道德理想、人生追求,并为后世子孙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孝道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鲁迅先生孝敬母亲的故事早已传为佳话.家道中落、父亲早逝使得母亲饱受痛苦磨难,她“用坚强抵御软弱,用笑脸抹去泪水,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绝不倒下”,这种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在鲁迅身上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终其一生,鲁迅先生以如椽之笔同凶残的敌人进行了韧性的战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注重策略,从不妥协.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鲁迅先生从小就学会分担母亲的重担,对母亲百依百顺,从不顶撞.他亲自为母亲的老寒腿拔“火罐”、去风湿,陪同母亲到香山、碧云寺、钓鱼台等地游览等作为孝子,每逢有作家张恨水的新书出版,鲁迅一定要买回来送给母亲看.1934年5月16日,鲁迅在给母亲的家书里边说:“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等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作,分二包,由世界书局寄上,想已到,但男自己未曾看过,不知内容如何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大人的无限牵挂.从1930年到1936年逝世时,6年多的时间里,鲁迅写给母亲的书信就多达116封.出于孝心,晚年鲁迅对母亲隐瞒了自己的病情,直到临终前才在给母亲的信中说出了自己患有肺结核的实情.

鲁迅对家风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对母亲的孝顺上,更体现在对儿子周海婴的悉心教导上.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周海婴至今记忆犹新的一幕是鲁迅弯下腰身,细心地为他敷药的情景.这和当前的“虎爸”“狼妈”的威严形象大相径庭.鲁迅也曾打过儿子,但从未暴怒之下,或严厉训斥.周海婴印象中只有一次因病赖学被鲁迅用报纸卷打屁股,但据周海婴回忆,“打起来声音虽响,却不痛的.”鲁迅宁愿子孙后写作一个能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也不要做那种徒有虚名、华而不实之徒.他的孙子周令飞后来在台湾卖爆米花,恰恰也正是验证了鲁迅当年所说的“寻点小事情过活”.鲁迅不愧是伟人,周令飞也不愧为鲁迅的后人.好的家风应该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恪守传统道德理想.好的家风也应该成为一个家族的共同信仰,成为可以超越时空限制、让后代子孙产生思想共鳴的生命信条,这是需要多少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事业.

二、以人为本,去除尘世浮名功利

鲁迅先生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用满腔的热情关爱少年儿童,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闰土》《藤野先生》《阿长和山海经》《故乡》《春》《阿Q正传》等许多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作品,在他看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鲁迅曾翻译过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发出过“救救孩子”的呐喊,质疑中国传统教育,倡导“以孩子为本位”的教育思想.他总是根据自身的生命体验提倡人性化的教育,反对僵化的教条和陈腐的教育观念.鲁迅尊重儿童爱玩的天性,重视创造能力的发挥.重视社会环境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批评放任自流和不近人情的教育方式,主张还给孩子自由.综观当下中国家庭教育,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前途”,重成才轻成人,重结果轻过程,重经济效益轻教育质量,重智轻德,分数至上,急功近利,异象迭出,每每扭曲了教育的本真和孩子的天性.鲁迅儿子周海婴,一生质朴平淡,从事无线电研究长达55年以上,家中摆满各类荣誉证书,70年来对摄影兴趣不减,拍有2万张照片.作为无线电专家和摄影专家,周海婴牢记家训,默默无闻、淡泊名利,靠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成绩,去赢得社会的承认,不去做力所难及之事.相形之下,当今社会各界,借助前辈名头,四处招摇,追名逐利,所作所为,令人汗颜.

三、实事求是,遵循事物发展规律

在教育孩子方面,鲁迅先生认为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更大碍于孩子发达.”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让儿子“完全的解放”.曾经有一次,鲁迅在家中宴客,儿子海婴同席.在吃鱼圆时,客人均说新鲜可口,唯海婴说鱼圆是酸的,鲁迅听后,便把海婴咬过的那只鱼圆尝了尝,果然不怎么新鲜,便颇有感慨地说:“孩子说不新鲜,我们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看来我们也得尊重孩子说的话啊!”据周海婴所著《鲁迅和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鲁迅深知文学或美术之路的艰辛,叮嘱孩子不做空头文学家美术家,做小事情普通工作谋生好了,即使生活紧张也不妨事.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应该为民族的兴亡鼓和呼,而不是粉饰太平.鲁迅平生作风务实,坚持操守,反对“瞒”和“骗”,不喜说空话、说假话.鲁迅提出要让孩子专注培养磨练些有用的能力,也曾让夫人许广平学日语,希望她也能凭翻译能力自给自足.所以,“寻些小事情过活”不一定就是要孩子去做生意、凭劳动卖力吃饭什么的,也不是反对孩子以后从事文学类的工作,而是要求孩子即使从事文学也要说有用的.反观当下,更多的家长宁愿相信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有“大的才能”,而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要“寻点小事情过活”,于是,“虎爸”“狼妈”大行其道,教育之爱之美光芒丧失,教育观念错位扭曲,为了出人头地,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揠苗助长,过度开发,无节制比拼,唯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究其原因,还是陈腐的“人上人”“成龙成凤”的思想束缚了众多家长们的心.

四、乐观豁达,关注个体精神独立

鲁迅先生学医从文,想要医治和唤醒民众,却发现异常艰难,因此告诫后人要踏实过活,希望孩子们平淡平安.鲁迅去世之时,海婴不到8岁.在鲁迅的日记里、书信里,随处可见关于海婴的记载,可见晚年鲁迅对幼子之爱.面对死亡,鲁迅体现的是乐观豁达、追求独异个人精神的“魏晋风度”.他要求“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等表现出参透一切的冷静和从容.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精神,儿子海婴才能在少年失怙的漫长岁月,和母亲相依为命,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终其一生,海婴寻到“摄影”这点“小事”,坚持用镜头和胶片记录日常生活,折射人间世相、民生冷暖、时代兴衰,用心中炽热之爱回报父亲的满腔爱意.在鲁迅看来,所谓“现代化,现代文明”,国家的兴盛,“根柢在人”,物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是“现象之末”.如果忽略了人,物质、科技、 都有可能走向反面.放眼当下教育,有时也宣扬“立人”,但往往强调“人”是家庭的、社会的、国家的,而缺少“个体的人”的概念,忽视个体生命的存在,所立之“人”往往堕入抽象,学校培养出的“人”往往缺乏独立思想、独立人格而湮没于国民群体之中.“人”沦为了物质的奴隶、金钱的奴隶、权利的奴隶,这也正是我们当下教育的致命“短板”所在.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共同信仰,是民风社风的组成要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快速发展和民众需求多元化的时代,各种思想激烈冲击,凝聚历史智慧的家风亦被重新唤起.当下,重读鲁迅家风,反思人们热议的教育话题,或许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20卷本)【M】.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73(12)

【2】彭林.家风和门风【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2)

【3】陈明编.家训【M】.新星出版社,2016(7)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鲁迅家风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美食家鲁迅 【适用话题】喜好美食 享受生活 文人风雅人们很难把鲁迅与美食、美酒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在吃喝这件事上,鲁迅称得上是个地道的行家。北京是鲁迅从。

2、 鲁迅的一首无题诗兼与越风杂志 一《鲁迅日记》1933年6月28日记有“下午为萍荪书一幅云:‘禹域多飞将,蜗庐剩逸民。夜邀潭底影,玄酒颂皇仁。’”这首诗后来被编入《集外集拾遗。

3、 鲁迅对国民信仰建构 【摘 要】 鲁迅终其一生都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十分强调国民精神信仰的建构。鲁迅肯定信仰,认为人“非信无以立”,中国人通常是“无确固之崇信”,由此。

4、 弘扬优秀家风家训助推党风廉政建设 摘 要 文章以家风家训的内涵为研究起点,得出优秀家风家训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结论,在深入分析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家风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基。

5、 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家风建设的表率 摘要 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谈家风他特别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

6、 良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人都是在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人格的形成与家风密切相关。一个良好的家风,需要一个家庭、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日积月累和一定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