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本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论文化认同 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论文 文献综述专业认同

关于认同论文范文 农民工社会认同形成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本科论文 原创主题:认同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01

农民工社会认同形成是大学硕士与本科认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樊登《认同》读后感500方面论文范文。

摘 要: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关系到这个群体城市融入的问题.本文依据对建筑业农民工群体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探讨社会结构和制度安排如何建构了农民工群体的归属感问题.本文认为对社会认同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宏观制度结构因素对群体的身份地位的作用和影响,还应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制度设置是如何建构成员对群体的依附、归属并建构出群体边界的问题.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得出只有改善农民工的劳动条件,提高他们的保障水平,这个群体才有可能融入城市.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认同;形成过程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3)01-0037—07

一、问题、理论与研究思路

1.问题与文献回顾

2011年末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农村.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以城市化为主的新的发展进程.我国的城市化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城市化,关键是要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或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在庞大的城镇人口群体中,农民工数量超过2亿.他们常年工作、生活在城市,却依旧是农民身份,不享受市民待遇,因而也难以融入城市.因此,农民工能否融入城市、如何融入城市,关系到中国的城市化以及中国未来发展模式的问题.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也是他们脱离原来的社会环境、重新定位自我、确立社会认同的过程.因此,对他们认同形成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认同是群体对自身状况和外在环境的综合反映,受制于社会历史结构,是群体对自我的社会经历、制度安排和社会地位的意义建构过程.一般认为,社会认同受到性别、种族、宗教、身份和职业等因素的影响.

农民工具有怎样的社会认同?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现有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①农民工因人力资本缺乏(受教育程度低和缺少技能)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客观上影响了他们的融入和对城市的认同.②户籍制度的屏蔽作用,使农民工无法享受流入地的社会资源,因而他们产生了与城市的距离感.而且大量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受教育问题远未解决,也影响他们的社会认同.③社会网络与认同.尽管社会网络能降低农民工寻找工作的成本并为他们适应城市环境提供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但是这种以初级群体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却强化了农民工的亚生态环境,影响农民工生活世界的建构过程,阻碍了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此外,在实证操作层面,一些学者将农民工疏离于城市而呈现的社会认知分解为不同的方面,如对农民身份、职业、乡土、社区、组织和未来的主观认同,或为对自己身份、情感归属和未来行动归属的主观认同.还有将农民工的个人特征、市场能力、制度压力和社会网络,作为解释变量来分析农民工的城市认同的形成.

这些研究的共同点是:第一,强调他们的社会认同是由社会制度安排所决定的,将农民身份作为该群体的最主要特征,以此将他们区分为不同于我们的群体.第二,将他们视为劳动力,以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解释他们融入城市的困境.尽管这些研究为我们分析农民工社会认同提供了有意义的分析思路,但是还存在这样一些不足:一是只看到农民工作为农村人与城市人的关系,忽略了农民工作为劳动者与雇主和工友的关系.二是忽略了特定的社会情境.农民工以打工为目的来到城市,他们的体验来自于他们的劳动与生活,这与他们认同的形成密切相关.三是缺少群体成员的主体性.尽管也有研究将他们按代际划分或者将某地区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但是他们被简单化为不分职业、性别或年龄的群体,这些研究都未涉及宏观的制度结构如何建构群体内部关系的问题,特别是在微观过程中,他们如何看待群体成员资格、形成群体的过程.我研究的问题是:在特定的社会制度背景下,农民工形成怎样的认同?宏观的社会制度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劳动和生活,并建构出他们内部的关系以形成社会认同的?

2.理论、思路与研究假设

按照社会身份论,社会认同由三个基本历程组成:类化、比较和认同.类化是指人们将自己编人某个社群,比较是评价自己认同的社群相对于其他社群的优劣、地位和声誉,认同是认为自己拥有该社群成员的普遍特征.对于农民工群体而言,类化、认同和比较都与他们目前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制度身份密切相关,社会结构对群体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认同不仅有结构性的一面,它还是一种心理感受.当个体知晓他归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时,他所获得的群体资格会赋予其某种情感和价值意义,在心理上形成对该群体的归属感,并且群体的特征会影响个人对自我的评价.因此,对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研究既要关注他们与外部群体的比较和感受,还应关注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群体的归属感问题.此外,若不引入具体的社会情境,不考虑该群体成员的日常工作生活状况,我们很难说明群体是在何种条件下形成,成员内部又是怎样的关系.因此,研究不仅要关注制度和农民工社会位置对他们形成的排斥作用,还要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劳动,特别是宏观制度结构如何影响到他们生存的微观过程,农民工在具体的环境下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对社会和自我形成怎样的认知.

本文以农民建筑工为研究主体,分析他们在共同的生活中形成了怎样的认同,分析宏观制度是如何影响他们在城市中的劳动与生活,特别是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中,他们如何建构出内部关系并形成社会认同.

本文之所以选择建筑业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原因有三点:第一,他们常年生活在城市,干着城市人最不愿意干的危险工作,处于城市的边缘.第二,农民建筑工人数巨大,他们占全部农民工的比重已经超过30%.第三,职业地位低下.如果按职业地位排序,建筑工和矿工都处在职业地位的末端,他们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也不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本.

本研究形成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制度身份的影响渗透到他们劳动过程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农民工是在亲身经历中形成社会认同的.

假设2:认同来自于劳动力的日常生产与再生产的体验,这些体验足以促成他们自己不同于城市人的身份认同和模糊的职业认同.

总结:这篇认同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参考文献:

1、 基于经济法视野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摘要: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就业人群中,农民工的数量非常大,保障农民工的利益,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改革,是我国实。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社区认同 [摘要]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亦是在城市重建家园的过程。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日常生活实践的主要场域,社区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展开家园想象的空。

3、 关于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主力军,从20世纪80年代,农民大规模进入城镇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国家统计局公。

4、 农民市民化社会认同问题和调和 [摘 要]城镇化建设重在有序推进人口的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力量,但因国家规定、社会关系、经济等外在因素,以及农民工。

5、 社会认同二维模式视域下刑满释放人员出狱前后适应 摘 要 对于刑釋人员的研究更应注重其狱中经历与出狱后社会适应存在的一种连续统关系。刑释人员在新旧认同更迭中存在一种漂泊状态。本文以社会认同二维模。

6、 新经济时代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 摘要:新经济时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多种多样,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陷入了尴尬状态,这不仅制约着农民工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城市化进程,文章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