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期刊影响因子查询 期刊的影响因子 化学期刊影响因子排名 中华医学杂志影响因子 期刊影响因子多少算高 医学杂志影响因子排名 国外杂志影响因子 化工类期刊影响因子 临床检验杂志影响因子 中华放射学杂志影响因子 石油化工期刊影响因子 通信期刊影响因子

关于影响因子论文范文 影响因子神话亟待打破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影响因子论文 更新时间:2024-01-10

影响因子神话亟待打破是关于对写作影响因子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影响因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影响因子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权威,权威学术期刊也未必是学术公器.人们有必要知晓这些事实,引起警惕.”

2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同济大学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长孙周兴在“文汇讲堂”展开对话,呼吁学术界客观认识影响因子和国外权威期刊,破除迷信,建立中国本土的学术评价机制.

影响因子计算具有浓厚的商业性质

说起权威期刊,是否名列SCI(科学引文索引)、影响因子高低无疑是重要评价标准.

事实上,SCI报告是由一家名為“科学情报研究所”的私人商业公司创办.这家公司已经被转让了3次,目前归汤森路透集团所有.

影响因子的算法并不复杂:用一份期刊前两年发表的“源刊文本”在当年度的被引用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引用项”数.所得数字即是该刊的影响因子.要注意的是,分母上的“引用项”数并非发表文章的总数,而是评价方定义的学术论文数.

吊诡之处在于,“科学情报研究所”并不公布一本期刊中哪些文章属于“引用项”,哪些不属于,这也为影响因子的计算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间.江晓原在研究中发现,一些期刊向“科学情报研究所”讨价还价,通过协商减少“引用项”数,从而在下次的排名中大幅提升影响因子.

权威期刊并非学术公器

通过对影响因子算法的分析可以发现,减少一篇杂志中的“引用项”数目,有利于增加影响因子数值.一些学术期刊正是这么做的,在全部文本中,只有一少部分属于学术论文.

江晓原把这种刻意减少“引用项”的做法看成是“科学情报研究所”与期刊“心照不宣的合谋”,这使得学术期刊近于大众传播杂志.

不仅如此,有的期刊不设编委会、不采用匿名审稿制度,主编就可以决定一篇文章发或者不发,远非人们想象中的“学术公器”.

建立更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

在祛魅的同时,建立中国本土的学术评价机制成了当务之急,然而,相关努力面临着重重困难.

前不久,《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知名高校学报被“踢”出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刊”)“核心版”,沦为“扩展版”.该学报主编孙周兴在个人博客上发表声明,直斥期刊界存在“同盟”式的相互引用潜规则,正在背离学术评价的初衷,戕害学术.

孙周兴呼吁,要增强C刊评价的透明度,影响因子是怎么算出来的、具体引用是怎么个情况,有必要公布出来.这样社会可以监督,发现哪些引用是“同盟”式的虚假引用,进而给予必要的警示与惩戒.

此外,不同学科论文被引用的机会存在很大差别,如人文学科论文往往被引用少,经济学科论文被引用机会多,有必要为不同学科赋予一定的权重,计算影响因子时区别对待.否则,学术期刊为了追求影响因子,会乐意接受经济学科论文,少发或不发人文学科论文,进而对人文学科造成伤害.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7年02月27日第1版)

总结:本论文为您写影响因子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参考文献:

1、 GM对CPI指数的影响因子分析 摘 要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中国国家统计局近13个月来的CPI指数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MATLAB作为商业数学软件广泛应用于数据分析等领域。。

2、 国内外林业经济相关领域重要期刊影响因子分析 【摘要】基于国内外林业经济相关领域重要期刊《林业经济》、《林业经济问题》、《欧洲林业研究》、《加拿大林业研究》等的相关介绍,利用2006-20。

3、 国际高影响因子期刊收录中草药论文分析 摘要:目的 對近20年在影响因子(IF)≥10的期刊上发表的中草药论文进行计量分析,了解世界主流医学杂志发表的中草药论文的特征。方法 以SCIE。

4、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复合影响因子上升至1.218 据中国知网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6),《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由2015年的0 899上升到121。

5、 影响因子是用来赚大钱 影响因子在当今中国的声势期刊的所谓“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在中国当下的期刊评价体系中,特别是在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中,已经被推。

6、 深圳碳交易体系企业满意度影响因子分析 摘要:深圳碳排放权交易于2013年6月正式运行,首年减排成效显著。为更好地发挥碳交易体系的减排作用,有必要不断提高管控企业对碳交易体系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