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思想道德论文 性论文范文 有关道德的论文 道德的力量论文 关于道德的论文 法律和道德论文 性道德课程论文 综述性论文下载 道德论文选题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论文 1992年花莲师院道德教育论文集 杂志性

关于性道德论文范文 假设性道德判断和真实道德行为分离的原因探析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性道德论文 更新时间:2024-02-29

假设性道德判断和真实道德行为分离的原因探析是关于对写作性道德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性道德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摘 要]人们在假设性情境下做出的道德判断与其在真实环境中的道德行为发生分离,不仅出现了“言行不一”的尴尬境况,而且对道德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挑战.尽管过去关于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大量集中于假设性的道德情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要的道德理论,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人们在假设性情境下的道德预期,并不能与真实情境下的道德行为达成一致.综合相关研究结果发现,神经机制、心理过程、情绪以及社会文化是影响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出现分离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道德判断道德行为神经机制心理过程情绪 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7-0082-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7015“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这些耳熟能详、习以为常的警句,通常也是人们用来表达自己言语与行为统一的方式.但是人们真能做到“言行一致”吗?或者说人们所做的真地如同他/她所说的那样吗?在道德心理学领域中,心理学家对此提出质疑,并用相关研究证实人们在假设性情境下的道德判断与其在真实环境下的道德行为出现了偏差,存在“言行不一”的情况[1].该结果的发现不仅使研究者对长期以来采用假设性道德情境进行研究时所得的结论产生怀疑,而且从科学的角度证明了“言行不一”存在的真实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以往的研究对道德心理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后来的研究不断发现,假设性的情境不足以取代真实的道德环境[2],“所言”难以与“所行”相对应,那么二者出现分离的原因何在?笔者综合相关研究,并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影响人们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出现偏差的因素,为未来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言行不一”的研究现状

在道德领域的相关研究中,心理学家和哲学家都采用假设性困境研究道德判断,心理学家旨在探讨影响判断的因素,而哲学家用他们的直觉来建构道德理论.这些假设性情境通常是非常“奇异的”,即涉及的事件似乎不可能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并且绝大多数都涉及生与死的决择,此类情境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轨.然而,研究者却利用这些假设性的道德情境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尤为突出的是Greene(2001)提出的道德判断双过程理论,该理论阐述了道德判断发生的内部心理机制,推动了道德心理学的发展[3].尽管如此,Russell(2004)却道出人类道德的本质,认为人们有两种平行的道德:一种说而不做,另一种做而不说[4].换句话说,人们在假设性情境下的道德预期,并不能与真实情境下的道德行为达成一致.

(一) 假设性道德判断

研究者越来越多地通过检验人们对假设性情境的反应来研究道德判断[5],其中电车困境是最经典的道德情境,并被广泛地应用于道德心理学实验之中,且已成为心理学文献中为人所熟知的一部分.电车困境最初由哲学家提出,包括按钮问题和天桥问题,旨在探究人们为何在一些情境下允许伤害一个人救更多的人,在另一种情境下却不允许为了救更多的人而去伤害一个人.在经典假设性情境中通常描述为:一辆失控的电车快速行驶在有五个工人正在施工的轨道上,如果电车继续行驶将会撞死这五个工人,此时能救这五个人的唯一办法便是扳动按钮将电车转向旁边的轨道上,但是会撞死侧轨上的一个无辜的工人.关于电车情境的研究不仅丰富而且受到高度重视,它们提供了一种教授学生以及普通公众道德心理学知识的方法.然而,此类假设性情境作为刺激材料受到众多研究者的质疑[6],他们认为许多假设性困境处于想象之中,有些是荒谬的、语境匮乏的,并且这些伪造的情境可能影响人们对情境状态的反应方式,进一步可能影响他们所做的决定.首先,假设性情境具有较低的实验真实性,人们感受到的是幽默而不是严肃;第二,具有较低的生活真实性,人们很难想象它们在现实生活中会怎样发生[7];第三,具有较低的心理学真实性,因为有研究表明道德行为与不道德判断出现了分离[8].因此,强烈依赖电车问题或其他假设性情境的研究者可能错失或歪曲在其他情境中出现的道德问题,而且这些假设性情境有可能激活或强调那些在其他道德情境下通常不起重要作用的心理过程.

尽管目前道德心理学已经发展成为理解人们对假设性困境怎样反应的过程[9],但是研究者逐渐认识到,人们在“奇异的”情境中做出的判断和决策,可能无法精确地反应在更为真实和广泛的情境中,换句话说,人们在假设性困境中的道德判断可能不同于在真实的道德情境中的行为.

(二)真实性道德行为

对人类道德的研究集中关注假设性的道德推理,即向被试呈现假设性的道德情境,剥夺所有不必要的语境信息,随后询问被试执行一个行为的意图.依赖于这些类型的假设性道德材料,潜在地表现出对理解道德认知的局限性.有证据表明,人们在假设性的按钮问题与天桥问题中做出了不同的道德判断[10],然而,几乎没有证据来证实人们的实际行为.过去在道德困境中关于行为的实验研究,是要求被试预测他们自己的行为,而行为的预测已经被证明是不可靠的,因为人们的预测可能偏向他们认为更符合社会期望的反应,即使这在他们的实际行为中并没有反映出来[11].众所周知,欲知一个人将做什么的最好方法便是观察他的行为,但是人们不能在实验室中操纵生与死的电车问题.Narrete等人 (2011)在一个虚拟的真实环境下,以按钮问题为实验材料研究行为,并发现90.5%的被试按了按钮,这类似于人们在假设性情境下将按钮问题判断为道德上许可的百分比[12].然而,尽管具有较高水平的真实性,但是虚拟真实环境仍然不能给现实中的人们带来真实的结果.人们的真实道德行为通常不能与他们所表达的道德态度达成一致,即使是一个伦理学家[13].有研究发现在天桥问题版本中,85%的被试认为推下一个无辜者是错误的,但是其中有28%的人报告说他们将推下这个人;在按钮困境中,46%的人认为扳动按钮是错误的,但是77%的人将会按下按钮[14].这是对道德判断联结道德行为的常规道德理论发出的挑战.

总结:本文关于性道德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参考文献:

1、 虚拟技术视域下道德消隐深层原因 〔摘要〕 虚拟技术导致的道德消隐,是指虚拟技术在传统形式上的主体与道德决定之间构筑了心理屏障,行为者的身份隐匿增强了个体的道德真空效应。从道德的。

2、 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新闻道德失范与原因 摘 要 随着移动新闻客户端用户的增加和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覆盖率的直线上升,新闻传播媒介应该具备的新闻道德素养愈发受到质疑。文章将以“网易新闻”。

3、 培养幼儿道德行为习惯策略探研 摘 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道德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从幼儿阶段开始培养,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生活中的。

4、 吸毒行为普遍性原因探析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充斥在我们周围的是各种新鲜刺激物,其中就包括悄然进入我们生活的新型毒品,它们原本与我们相。

5、 商标显著性司法判断(二) 正如前文所述1,显著性是商标的基本要求,在注冊取得制度下,显著性亦是决定某标识是否可以作为商标进行注册的基本条件。尽管我国《商标法》没有明确规定。

6、 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组织行为学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学科特点,其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当下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基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反思社会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