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青春岁月杂志 岁月推理杂志 青春岁月杂志社 青春岁月杂志版面费多少 青春岁月是学术期刊吗 青春岁月投稿 青春岁月杂志社网站 青春岁月杂志怎么样 青春岁月属于什么类别的期刊

关于边地岁月论文范文 边地岁月我1980年代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边地岁月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04

边地岁月我1980年代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边地岁月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边关岁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960年代初,大学毕业的父亲被分配到兰州化学工业公司,这是1950年代中苏蜜月期苏联援建的大型重工企业之一.几年后,十七岁的母亲参加四清教育,来到中缅边境阿佤山.直到1950年代初解放,这里的人民仍然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母亲和年轻的伙伴们,成了佤山有史以来第一批现代教育工作者.

又过了若干年,彼此天南地北的两个人在伯父撮合下结成夫妻.和那个年代很多夫妻一样,他们婚后仍天各一方,在各自岗位工作.寒暑假期,父亲回云南探亲,家人才能团聚.1983年,分居十五年的父母才一起调回家乡大理,那一年我九岁了.父母分居两地的日子,我和哥哥时而跟着母亲,时而跟着父亲,辗转往返于父母各自的工作地点.我人生最初的岁月,是在阿佤山寨度过的.

谁是“野佧”?

早年边地生活经历在我脑海中只留下飘渺的印象.似乎依稀还记得澜沧江河谷那雄浑壮丽的落日,佤族姑娘春苞谷时唱的苍凉调子.倒是母亲常常提起,我们兄妹三人小时候都说一口流利的佤语.每到父亲来探亲的时候,我们总要为他充当翻译,好让他能跟寨子里来串门的乡亲父老们叙叙家常.偶尔说起这些,母亲便会小小地感叹:那时候你们佤话说得多漂亮,现在竟然完全都不记得了!母亲发这感叹的时候,不知道是否有点遗憾.十七岁那年进佤山,在民委办的培训班里学会了佤语、傣语和拉祐语之后,她成了毛主席派到寨子里的人民教师.直到将近二十年之后,寨子里的乡亲们扶老携幼地送别几里地,才把她依依不舍地送出了佤山.当年给佤山的大人孩子们教书时用的那些语言,后来是再也没有机会用了.但偶尔做针线活儿时嘴里哼出的一个佤山调子,让我知道那段岁月统统都还在她心里.

有一种说法,说一个人真正的故乡其实是他出生的地方;而他真正的母语则是他在诞生之地所习得的语言.倘若真是如此的话,那么我远离自己真正的故乡,遗忘自己真正的母语已经很久很久了.四岁半的时候,父亲从兰州调回了昆明,而我和哥哥则被母亲送出了佤山,进入陌生的城市,准备接受学校教育.听大人说,初到昆明的那段日子,我们兄弟俩仍时不时用佤语交流.土里土气的打扮举止,加上一口古怪难解的语言,让我们兄弟俩成为幼儿园其他小朋友眼里的怪物.没过多久,我们得到了“野佧”这一称谓.所谓“野佧”,是云南某些生活于城镇中的汉人对佤山等边地落后少数民族的蔑称.这个称呼大概让父亲很困扰,他开始动用强力来纠正我们的语言习惯,禁止我们说佤语.果然,一两年之后,我们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昆明方言,也迅速地遗忘了佤语以及它所携带的一段生活记忆.

“野佧”曾带给我极其不愉快的回忆.不知为什么,有一次这个词竟然也从我的嘴里冒出来,结果造成一场灾难.在昆明生活了四五年之后,由于父母谋求新的工作调动,我重新回到了母亲的身边.此时母亲已经离开山寨,在边境县城附近乡里的一所小学教书.有一天下午,我在乡公所前的土场上玩耍,附近一所平房里出来一个男孩成了我的玩伴.隔了一会儿,他的姐姐,一个看起来比我大一两岁的女孩走了出来,开始跟我们聊天.姐弟俩肤色白皙举止文雅,看得出来,他们也是外地来的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我不知何故,很愚蠢地问了一句:“你们也不是野佧,对吧.”此言一出,姑娘脸色大变,拉起弟弟的手就往屋里走,回头瞪我一眼狠狠地说:“我们不跟这种没有家教的人玩.”然后把门重重地关上了.

我愣了片刻,然后羞愧得无地自容.很多年过后,我都能记得当时的心情.在昆明时,别的小朋友叫我“野佧”让我觉得那么不舒服.怎么现在我也学会了用这样的字眼称呼别人呢?难道说我用这个词仅仅是为了表明自己来自外面的世界,只是短暂停留并且不属于此地么?可是我明明知道,用这样的字眼仅仅表明说话者的粗野和傲慢.为什么在说话的那一瞬间,我竟然就忘乎所以了呢?

类似的情景在我家里也出现过.有一回,父母闲话说笑,父亲一时得意过头,开玩笑说母亲是他从“野佧山上”娶回来的.这个玩笑激怒了母亲,她指着父亲的鼻子数落道:谁是野佧?谁是野佧?我告诉你谁是野佧.又脏又懒不讲卫生的人才是野佧,说话动不动就骂娘的人才是野佧.我在佤山那么多年,见过的人里头,就数你最像野佧.母亲的激烈反应让父亲很不满.一番争吵之后,家里的气氛尴尬了许久.好在经历这次争吵之后,类似的玩笑似乎就再没有出现过.实际上,父亲对佤山的土地和人民充满感情.每每回忆起来,他总是感叹:那里的蔬菜水果那么有滋味,连水喝在嘴里都是甜的.而那里的人等走到哪儿都没见过那么好的人!遗憾的是,当年以探亲者身份造访佤山的父亲,竟然不能理解母亲面对“野佧”这个称谓时激烈、极端的反应.尽管这个词语在父亲嘴里,只是以玩笑的形式出现的.

此刻回想往事,我总算理解了当年那个陌生女孩和母亲的心情.与其说她们的愤怒是为了撇清自身和“野佧”这个侮辱性的词语之间的关系,倒不如说,她们是在捍卫一切边地之民的权利:任何人,不论其生活的环境多么落后,不论其所受的教育程度多么低下,都不该因此而受到侮辱;而文明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并不在于他的身份多么优越,也不在于他所处的社会生产力多么发达.一个文明的人,必须尊重和平等地对待他身边各种不同的人.我能体会当年那个女孩和母亲的不满和失望:你们在佤山生活过,和这里的人民一起朝夕相处,从你们嘴里怎么可以说出这样的字眼?是啊,如果是那些从未到过佤山的人说这种话,她们听了或许只会以沉默来表达蔑视.而我和父亲,毕竟没有理由像那些人一样愚蠢.

早年的佤山生活经验,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我猜想,只要在那极边之地生活过,任何人都能学会坦然地接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吧.这种接纳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关系.这种关系发自人心本能,因此也最为可贵、美好.相形之下,将异己者妖魔化,则是心灵被毒害的结果.这种被妖魔化的他者形象,不论是黑人、土著,还是“凤凰男”“女权婊”,大抵只存在于想象者头脑的虚构.在“文明冲突”和各种冲突甚嚣尘上的当下社会,我庆幸自己幼年时受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

2012年,在阔别三十年之后,我跟着堂姐重返佤山.刚到的那天下午,堂姐夫的同事朋友招待我们晚餐.席间闲聊时,堂姐无意中说道:“我堂弟虽然现在在北京,可他是在佤山出生的.他妈妈以前在这里当小学老师,他还有个双胞胎的哥哥.”话音未落,同席的一位佤族大姐忽然惊叫一声:“你,你是何老师的儿子么?”我茫然点头.大姐一下子冲到我面前,一把抱住我,開始不住地抽泣:“小弟,我是你妈教过的学生啊.这么多年,我做梦都经常在想你们!”那一刻,我的心颤栗不已.

总结:这篇边地岁月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参考文献:

1、 1980年代乡土小说的神性复魅和祛魅 摘 要:1980年代乡土小说在神秘文化热潮、作家主体审美意识以及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成功经验的启示下重新接续起神性叙事,使得乡土小说的神性色彩得以复。

2、 1980年代之少年游 巴拿马内裤星期一上学的时候,当我的右脚刚刚踏进学校大门时,刺耳的预备铃声就在校园上空尖叫起来,像凄厉的防空警报。有一群人围在公告栏边,叽叽喳喳。

3、 野夫的1980年代的爱情 内容摘要:1980年代是共和国历史上的光辉岁月,给了野夫那一代人“最初的熏陶和打磨”。野夫主要以80年代为背景,用半自传体的形式,讲述了一段“不。

4、 论1980年代来城乡书写变化 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学创作,有一些新变。进入21世纪以后,新变之“变”,更趋明显。乡土叙事的强大惯性与道德排它性、主流评价体系之价值观的褊。

5、 1980年代来路和方向 在近二十年来,关于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学与文化研究逐渐成为具有深度、广度和活力的领域。其中,自1970年代末开始的历史阶段,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对此。

6、 我1980年代 访问者:姜红伟受访人:孙武军姜红伟: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黄金时代,您认同这个观点吗?孙武军:是的,那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