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经济体制改革期刊 激励机制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杂志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论文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论文 文化体制改革论文 阿里巴巴员工激励机制参考文献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论文 中小企业激励机制开题报告

关于体制机制论文范文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体制机制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30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是大学硕士与本科体制机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体制机制概念方面论文范文。

当前,技工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各种优惠政策相继颁布,校企合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山东省《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等文件的相继出台,为促进技工院校和企业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山东化工技师学院抢抓机遇,充分发挥深植于化工产业和企业优势,加强顶层设计,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着重解决校企合作中企业主动性不强,联动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学院对接企业合作能力

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项系统工程.学院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首先转变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了操作性强的政策和管理措施,建立了专门的机构,提升校企合作工作水平,增强主动对接企业开展合作的能力.

1.明确校企合作发展目标任务

近年来,学院坚持把校企合作作为学校的基本办学制度和重要办学理念,作为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主要途径.在《学院章程》中将校企合作作为办学的基本制度以“学校宪法”的形式明确下来,并纳入《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确立“全面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以高技能人才助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总目标,制定校企合作整体规划,列入学院每年工作要点和部门目标考核.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全体教师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提高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为校企合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创新校企合作工作机制

学院把校企合作工作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成立了由院领导、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定期研究校企合作工作,协调处理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实行院领导分区承包,派专人定期与企业保持联系,在合作深度上做文章,在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上下工夫.结合工作实际,学院专门设立校企合作工作处,明确校企合作工作职责,充实工作人员,切实承担起联系企业、加强沟通联络合作的职能.校企共同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分析研究校企合作的模式、方法,找准培养定位,明确培养方向,通过各种渠道与企业联系,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制定《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关于加强和规范院校联合办学及校企合作工作的办法(试行)》,建立了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分工合作、目标清晰地工作推进机制,保证了各项工作正常进行.与企业建立“契约式”合作关系,正式、规范地签订合作协议,通过签订契约,确保校企合作的稳定性,有利于双方的长期合作.制定出台《教师赴企业顶岗实践管理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确保了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进.

3.完善校企全过程育人模式

完善校企联合育人机制,将行业企业需求融入技工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学院确立了企业参与全过程人才培养的思路,在招生、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技术研发、教学质量评价、就业等方面与企业共同商议完成.学院相继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组织机构,校企共同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全过程育人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有利于学生素质养成,符合现代工人要求,有效提升了学院办学质量,促进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合作模式,健全校企联动机制

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以专业为主体,搭建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平台,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行业企业共同参与技工教育的联动机制,让企业在影响技工教育、满足产业需求的过程中发挥实质性作用.

1.建立政校企行合作联盟

建立政校企行联盟是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发挥校企联动机制、促进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学院牵头组建了山东省化工行业职业教育培训集团,由政府部门、高校、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参加.集团企业成员有100余家大中型化工企业,其中世界500强及全国500强企业5家、中国化工100强企业23家.特别是政府部门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强力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对学校与企业、行业、产业的深度融合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促进作用.学院通过职业教育培训集团,使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企业职业培训、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教育资源共享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通过“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把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及科研机构等主体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结,动态地加以组合,增强了办学活力与职教的吸引力,促进办学的集团化、规模化、高效化.

2.建立山东化工技能竞赛培训基地

技能竞赛是推动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平台,已成为企业员工、技工院校师生追梦圆梦的舞台.学院依托先进的设备,雄厚的师资力量,成熟的办赛经验打造山东化工技能竞赛培训基地,积极承办企业、政府、化工行业各类赛事.学院已连续7年承办山东省化工行业职业技能大赛, 该大赛为省级一类赛事,根据竞赛名次的不同,企业职工可分别获得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技术能手”“山东省化工行业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以及晋升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等,大赛对于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培养选拔高技能人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院积极承办化工企业内部职工岗位竞聘、转岗选拔、技能练兵、专项竞技等各种竞赛活动,如兖矿煤化工中心根据生产要求需对职工工作岗位进行调整,学院为企业组织了职工转岗选拔竞赛,通过组织各工种的竞赛把技术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选用到关键岗位上,为提高企业效益提供了人才支撑.学院每年定期为兖矿煤化公司、鲁西集团、新奥能源化工集团等企业组织职工技能大比武,为提升企业员工技能和选用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学院还多次承办省市总工会开展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工种的岗位技能竞赛,激发了职工学技术、练技能的热情,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建立产学研联合体,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

寻求共同利益合作点,提升服务企业和社会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深度校企合作的保障.近年来,学院加快转型发展,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内涵的提升为重点,建立产学研联合体,打造产学研平台,把教学过程与产品开发设计、制作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将实习实训等学习过程融入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之中,增强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

1.建立校企研发和技术转让中心

拓展与企业、科研单位合作发展模式,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或科研课题,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帮助企业解决专业技术难题,促进企业发展,同时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学生操作技能,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学院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密封研究所、东营海森密封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设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密封研究所高端密封研发中心和东营海森密封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转化中心,针对关键密封技术课题,由企业派遣研发人员和师生共同承担密封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化工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提升学院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教学改革与企业科研生产链接.

2.建立校企技术咨询服务中心

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科学技术活动是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提升服务企业和社会能力的有效平台.学院成立的山东鲁南化工产品检测中心,对外开展化工产品、水质、煤质、油品等产品的检测分析,面向企业、社会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目前,学院已与企业合作建立化工技术应用中心、过程装备技术服务中心、化工控制设计与安装服务中心等若干技术咨询服务机构,发挥了实习实训教学、教科研开发、社会服务功能,做到了服务与教学相互促进.

总结:该文是关于体制机制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参考文献:

1、 高校校园快递校企双主体运营模式 摘 要:通过对高校校园快递现状及问题分析,构建快递服务中心“校企双主体”运营模式,从校企共建管理团队,共同制定规章制度,共同培养人才,互培共聘,。

2、 校企双主体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摘 要】本文论述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意义,针对校企实施“现代学徒制”中政策层面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三者缺乏内生动力,教学。

3、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构建 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办学模式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校企合。

4、 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校企双主体”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现在和将来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目前在职业教育界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

5、 职业院校校企双主体办学治理体系构建和运行实践 摘 要 校企合作“双主体”模式作为职业院校办学的新型模式,已成为职业院校适应形势发展新要求,提升自身办学质量和特色的重要举措,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6、 完善金融监管协作机制,发挥金融监管协同效应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稳步上升,金融业发展总体稳健,但是局部金融风险却频频发生。钱荒、股灾等流动性危机愈演愈烈,暴露了我国监管体系的真空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