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乡愁的解读期刊 乡愁的参考文献

关于乡愁论文范文 文化乡愁:文化记忆的情感维度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乡愁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01

文化乡愁:文化记忆的情感维度是关于乡愁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乡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摘 要:文化记忆从社会记忆中提炼而成,既具有社会记忆的普遍特征,也具有作为人类文明生活体验的特殊性.文化记忆的情感维度是一种具有社会群体特征的对于逝去的文化现象“乡愁”式的追怀心理.文化乡愁在文化记忆的找回、认同、储存、沟通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为文化记忆提供重要的情感催化,既是文化记忆的情感引导模式,也是文化记忆的情感沟通方式.文化乡愁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构建文化记忆,唤起文化价值,引领文化思潮.文化乡愁代表了现代化之后本民族的历史性格和文化心态,是文化记忆从生成到发育成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记忆的内在灵魂.

关键词:文化乡愁;社会记忆;文化记忆;情感维度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7-0157-06

文化记忆是文化人类学上的重要概念,是由扬·阿德曼从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中细分出来的.扬·阿德曼将记忆划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个体维度、社会维度和文化维度,也可以更明了地理解为个体记忆、社会记忆和文化记忆.文化记忆在他的经典解释中被理解为“一种集体使用的,主要(但不仅仅)涉及过去的知识”①.和其他社会记忆相比,文化记忆被定性为“满足了人类的身份”②,这里的“身份”被抽象地指代为人类各种文明特质的总和.文化记忆是过去的文化在空间上通过图像、文本、文物、遗址等方式的聚合,然后在大众的集体意识中被重塑,进而成为社会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记忆通过语言、信仰、文学、教育等途径储存、复制而较为稳定地存在,成为社会群体的共同认知,并且很多文化记忆最终融入民族性.可以说,文化记忆之所以被认为不同于一般的社会记忆,正在于它更侧重于体现人类社会过往历史长河中恒久的文明记忆.

“文化记忆”这一概念提出后,探讨文化记忆成为研究社会学问题的重要视角和方法.然而,目前学界对于文化记忆相关维度的探讨并不明晰,扬·阿德曼仅指出文化记忆“受到主观经历、客观和科学的历史知识以及文化回忆三个因素的制约”③.实际上,我们可以将文化记忆分为知识维度、情感维度和社会维度(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法律等)三个方面.情感维度是文化记忆重要的引导者和构建者.西方学界对于记忆的情感研究成就最突出的是源于对纳粹大屠杀的社会心理学剖析,特别强调人类文明史上具有警醒意义的创伤记忆,这是一种严肃而具体的情感维度.对于一般的文化记忆现象而言,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维度如何在文化记忆的构建和传递过程中发挥作用呢?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内容.

一、文化记忆的情感引导:从“记得住乡愁”

到“留得住的乡愁”文化记忆是一个介于客观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客体)与社会群体或个体(主体)之间的中间存在,通常也被称为“文化记忆场”或“文化记忆空间”④.文化记忆沟通着客体和主体,但这种沟通不是冰冷

的或者自然而然的,而是需要文化记忆场的引力和惯性.这种引力和惯性实际上正是靠着情感因素的牵引和贯彻来完成的.情感因素是一位导师,是一种内驱力,可以唤醒、重塑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

在历史车轮的前进过程中,一种破坏性的毁灭相伴而生,人类的记忆书写实质上就是一种自觉的带有情感倾注特征的对于毁灭的对抗.这种伟大的对抗源自于伟大人物的博大情感,从集体记忆的视角看,这是一种带有超越个体的情感追溯和生存缅怀的文化精神,最终上升成一种文化信仰.希罗多德编写《历史》、司马迁著《史记》,都是这种博大情感最著名的例证.

众所周知,情感是一切文学现象生成的重要因素,也是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维度.相对而言,文化的维度显得更为多元,例如宗教信仰、族群观念、伦理道德、国家意识、意识形态等均是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重要考察点.但是,我们将文化引入记忆,就使得其讨论进入了社会心理学的范畴,这使我们不得不关注记忆在“储存”之后给予我们的启迪或暗示.在这种过程中,情感便直接参与了记忆尤其是文化记忆的构建和沟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结构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生产方式下的物质文明正在挤压五千年的传统文明.在这种境遇下,传统文化的整体形态已经完成了退潮,以残余的形式保存在偏僻的乡村或文献资料中.近年来,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国民文化素养的提高,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与人类文明生活相通的理念和遗产,又开始重新得到抢救式的发掘和重建.人们在重建和保护文化遗产时,越来越重视“唤醒”一种文化追怀的情感意识⑤.

“记得住乡愁”一语出自总书记.2013年12月12日,他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气力去劈山填海,很多山城、水城很有特色,完全可以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⑥城镇化工作会议结束后,“乡愁”成为媒体热词.电视台还专门制作了中国100个乡村题材的百集纪录片《记住乡愁》.但是,对于“乡愁”是什么,媒体较多停留在抽象的思维上,对于“乡愁”的理解多是苍白而空泛的,只有《新华日报》人文版引述的陈卫新的观点颇有见地:“乡愁,是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人与历史、人与城市是一种对象化的观照关系,一个人在怀旧中,可以获得巨大的反思力量,完善自我,完善城市,从而达到诗意的栖居.”⑦

“乡愁”无疑是指一种对于过去曾经的、业已逝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的迷惘和惆怅的心理情感.在当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愁”具体是指对于工业化之后消失和被迫丢弃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生活的追怀.单独地看,这种追怀似乎是个人行为,但实际上,随着现代文明生活的普及和国人整体文化情操的养成,这种“乡愁”已经具有社会集体性和普遍性,越来越成为对传统人文与自然亲密和谐的文化生活的一种追怀式的文化思潮.这是一种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心理的“乡愁”,这种“乡愁”在过去的特定时代是缺失或者被社会集体遗忘的,而今正逐渐汇聚为社会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一旦形成,就会以记忆的形式储存,不会轻易被改变或抹去.个体的认知和判断,也会受到这种集体性的文化记忆的直接影响.从社会意义上讲,一种对传统文明“失忆”状态的找寻,或者说是传统文化中自然与人文和谐的文明记忆的回流,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启蒙基础.“记得住乡愁”这句话,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蒙意义.它旨在从情感上引导国人应该在精神意识和文明观念中找回已逝去的美好的人文和自然文明.这种文明本身是客观的过去,但由于它存在于社会群体的集体意识中,便具有了高贵、诗意、迷恋、惆怅等诸多情感特质,并恒久影响我们的文化记忆.只有当国人普遍地接受这种情感特质,才会持续地生成文化追怀的心理,进而启发人们对文明和谐生活方式的集体认同.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乡愁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乡愁就是乡村的文化记忆 自从习总书记提出“留住乡愁”这个命题后,全国各地都在追寻乡愁之根,打造乡愁之旅。什么是乡愁?就是乡村的文化记忆。因为大多数中国人都来自乡村,所。

2、 蘋岛文化记忆 蘋岛地名的演变蘋岛俗称浮洲,也称蒲洲。浮洲得名正如蒋本厚所说:“潇湘合潴处,一洲障之。大不过一弓也,翠竹佳卉浮于水上,似沉一觞,高去水四五尺。。

3、 文化记忆理论和新时代青年成长叙事 内容摘要:文学与记忆这个命题属于双向阐释范畴:从文学视角去研究记忆的叙事与生产,从记忆视角去研究文学的功能与价值。本文以新时代青年成长叙事为研究。

4、 城市微改造唤醒文化记忆 改造后开敞通透的联合书店广场。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不但传承着城市的精神,而且代表着城市的生活。如果说城市在飞速发展的千变万化中还是同一座。

5、 陶响球的文化记忆和模因传承 【摘 要】 产品发展过程中通过模仿某些文化因子使产品的文化记忆延续并传承,这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陶响球作为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传统音响玩具,。

6、 何慰藉我们文化乡愁 当我们说起中国时,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个体而言,最真切的感受,莫过于文化江山。正因为孔子的叮咛、屈原的九死不悔、李白的神采飞扬、文天祥的浩然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