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尊重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论文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题目 少数民族教育论文 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论文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论文

关于少数民族论文范文 叙事作为行动少数民族文学文化记忆问题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少数民族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01

叙事作为行动少数民族文学文化记忆问题是关于少数民族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四大少数民族是哪四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即便是那些最无所用心的观察者,也会注意到近些年来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出现的一种现象:追溯族群渊源,彰显被正史系统遮蔽的族群过去的暗角,挖掘被无视和忽略的族群经历.这个现象在近些年来也成为批评的一个话题,论者在“重述历史”的话语范式中探讨这种写作现象出现的原因、特点、价值和局限性.然而,“重述历史”的讨论方式依然没有摆脱“历史”作为一种现代人文社会科学所具有的学科话语范式,而结论的得出很大程度上也随之而在“现代性”叙事的框架内展开.

比较代表性的说法,是认为“重述历史”的写作,“单一价值观选择限制了重述历史书写的题材选择和主题开掘.缺乏对本民族传统丰富复杂关系的立体呈现,缺乏对现代文化特质的感性触摸和理性分析,简单停留在民族历史的乌托邦想象和对他者的概念化理解,这种书写因受到强烈的道德批判对叙述的挤压而普遍存在模式化和符号化现象,并成为作家道德冲动的附属物而使其文本难以成为审美自足性的文化空间,也很难担当民族文化转型和精神重建的任务等有可能制造一个幻觉的家园,以文化保守主义或原质主义心态通过怀旧的方式以返回纯粹的故土家园,在没有反思和批判,没有分析和过滤情况下,以重建家园和故乡的徽章和礼仪等反现代神话来征服时间和以空间展现时间.等对现实人生、民族生存和未来、文化存续和发展等问题则采取一种回避、退缩,乃至情绪化对抗态度.”然而,将少数民族写作理解为非理性的冲动,这种运思方式仍然是现代性的一面,而无论现代性或者是非现代性,都不过是一种话语.即便是所谓“替代的现代性”或者“他者的现代性”,也依然没有超越此种认知范型本身.

本文想讨论的要溢出“重写历史”的话语范式,因为事实上无论如何“重写”,始终还是笼罩在“历史”这一宏大命题的阴影之中.而这个“历史”是可疑的.它的发生充满了启蒙现代性所规范的理性叙事和科学主义色彩.那些被“历史”所压抑的非理陛、元逻辑、超验式的记忆族群过往的方式依然没有得到显现,反而进一步在其中受到规约和束缚——后者恰恰是作为少数者话语或者说被压抑的认识论所可能具有的突破“历史”话语的地方.因而,究竟是何种“历史”?谁写的历史?写谁的历史?如何写的历史?这些都会成为问题.

这里显然涉及再现(表述)和被再现(表述)的问题,我们在一系列晚近出现的少数民族文学书写、准民族志写作和类稗官野史叙事中,可以看到争夺发言权和话语权的种种尝试.它们以亚历史、反历史和微历史的面目出现,而最终指向的根本其实是某个族群的文化记忆问题.尽管很多尝试未必有着自觉的超越“历史”话语的意识,但在实际中成为一种值得分析的表述方式:它将社会和文化、社会和自然的二元对立式的渐成固化趋势的思维习惯打开缝隙,通过想象将书写的意义系统置于和社会的关系性的存在中敞明其意义.也即,这些写作的文本、意指和写作行为综合为一种叙事行动,不仅在文本内部弥合了虚构想象和事实记录的界限,而且将文本和社会构成互文,使之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动因.

早在1985年,张承志就已经注意到:“历史研究发展的太盛且太久,浩繁的内容和分支有时使我们忘记了人类探究历史时朴素的出发点.历史过程影响着人的心灵,现在人们对自己心灵历程的兴趣或许多于对自己政治经济历程的关心.所以,心史——人类历史中或为精神文化的底层基础的感情、情绪、伦理模式和思维习惯等等,应当是更重大的历史研究课题.”如果说梁启超开启的“新史学”是对既有帝王谍谱、王朝正朔递嬗式历史叙事的反拨,力求以“新民”建构和书写国族历史;那么张承志的“心史”的提法,则是对于中国由大一统、朝贡、羁縻、土司、流官等文化政治观念和体制的“天下”,转型为民族主义为底色的现代多民族统一国家过程里国族史叙事模式(包括民族主义、阶级斗争、唯物史观等)的不满,因为后者可能会以某种中心、主体、权威、主流遮盖了边缘、亚文化、小传统、支流.

张承志的言说其实也呼应了世界范围内历史学科自我反思的政治史、社会史向新文化史过渡的潮流.新文化史认为社会关系固然是隐含于客观条件之外,但是只有作用于表征领域,才得到实现.“社会关系不是一劳永逸地确立的,而是保持开放,受到共同体成员不断的再创造.因此,社会认同/身份要想完成构成,成为历史行动者/动因,就不能只是存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层面,而必须通过某种自我觉悟或自我认同,获得自觉的生命.”知觉、情感、信仰等原先不作为科学性知识话语考察的因素就必须要被考虑进来.更主要的是,“鉴于社会实在本身就是感知的主题,任何史学研究都必须同时考虑实在及其感知,因为对世界的观照不仅形成世界的组成部分,而且本身就积极地参和了世界的建构.”历史(文学)叙事本身也构成了重塑政治、社会、文化的积极动因,文学书写进入特定族群历史领域,一方面将想象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提升到和理性并驾齐驱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文化记忆的多种形式和维度.

以此理念为支撑,张承志以其饱受争议的《心灵史》做了卓绝的叙事尝试.他对于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情感和经历的历史叙事,使得这个文本很难从被现代文学观念所规定的“小说”观念予以界定,它融合了历史、杂记、传说、神迹、抒隋和议论.“不应该认为我描写的只是宗教.我一直描写的都只是你们一直追求的理想.是的,就是理想、希望、追求——这些被世界冷落而被我们热爱的东西.我还将正式描写我终于找到的人道主义;你们会在读完后发现,这种人道主义要远比中国那些知识阶级廉价拍卖的货真价实.”张以其充沛的 直白表明了一种用理性之外的类似悼(祷)词、先知、布道的方式,改写王朝正史系统的革命行为和介入现实世界的勇气.姑且不论这种尝试的成功和否、效果如何,无论接受或者批判,《心灵史》在“从西海固到青铜峡,从甘肃到新疆”的穆斯林普通读者和主流知识分子受众中的不同反响已经证明了这种试验的冲击力.

这种试验的认识论是一种解殖民、去主流、去权威的书写方式,兴发边缘、异域、他者的认识论、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张承志一再申论的穆斯林文化,他在一篇文章中强调波斯文化、宗教和思想及它的现代版维吾尔,可以提供一种在中原、西方之外,另一种知识论、方法论和世界观的可能.这是对于“东方”的重新发明,区别于西方引入的视角,又有别于传统中原文化的文化民族主义思维.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历史的再发现,一种主张文化持有者自我表述的书写模式.其理念在于文化的真正和谐和凝聚在于彼此的理解和尊重,“一切人,包括‘他人’自己,都必须懂得他人的尊严、原则、分寸一因为这一切都和和平及正义丝丝关联,不容许一点的矫情和傲慢.这是一种大的道德,也是一种大的修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便是“尽力把对文明的描写和阐释权,交给本地、本族、本国的著述者”,结撰一种和正典历史形成比较参照的亚历史叙事文类.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少数民族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叙事四个问题 摘 要:文学叙事天然地承担着实现民族文化精神的延续和传播的重要任务。对于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学叙事来说,突破语言表达的牢笼,打破被凝视的“他。

2、 文化记忆理论和新时代青年成长叙事 内容摘要:文学与记忆这个命题属于双向阐释范畴:从文学视角去研究记忆的叙事与生产,从记忆视角去研究文学的功能与价值。本文以新时代青年成长叙事为研究。

3、 中国文化构成和少数民族文学人类学视角后现代观照 内容提要:从人类学与后现代知识观立场,批判文野二分的中国文化观及西方现代性文学观。根据中国文化内部多样性与多源性的构成特征,根据中原汉民族的建构。

4、 文化话语和少数民族文学新视野 内容摘要: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需更新批评理念和研究方法已成学界共识。从“文化话语”的视角重新审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发掘少数民族文学作为“文化话语。

5、 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留住学生心 别样的乡情,别样的文化,别样的课程。敲铜鼓、吹牛角、打陀螺、戏皮鼓、跳勤泽格拉舞、绘制民族服饰图案,丰富多彩的白裤瑶族民族文化为学校提供了独一。

6、 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 本文以天津青年职业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做了归纳、分析,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帮扶少数民族学生解决文化适应问题的具体对策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