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朝鲜问题参考文献 朝鲜语专业论文题目 中国和朝鲜文化交流论文 毕业论文用朝鲜语写 关于朝鲜战争的论文 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论文朝鲜半岛问题

关于朝鲜论文范文 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能性得字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朝鲜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05

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能性得字是适合朝鲜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朝鲜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语料清晰展现了表“能性”的“得”字由元代至清末逐渐语法化的过程:由实义动词到助动词,再到表能性半自由动词,最后完全虚化为能性助词,“得”经历了由实到渐虚再到虚这样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此外,该语料还表明:由元代至清末,表能性“V得/不得”式结构由盛渐衰,与此相反,“V得/不C”式能性述补结构和一些能性助动词的使用频率却逐渐增大,这种语法格式兴替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社会属性的制约和影响.

关键词: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能性“得”字;语法化;汉语历史语法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3)02008306

收稿日期:2012-12-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元代以来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研究”(11YJC740108)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元代以来北方方言能性结构研究(项目编号:12BYY088)资助

作者简介:王衍军(1972-),男,山东泗水人,文学博士,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近代汉语词汇语法和现代汉语方言研究.

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指的是“朝鲜王朝”时代(相当于我国的元代到清代)所使用的汉语教科书.五百多年间,朝鲜王朝编纂和使用过的汉语教科书不下十余种,本文利用汪维辉教授编纂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1],选择了其中的七本教科书作为语料来源,这七本教科书分别是:

《原本老乞大》,编著年代“最迟不晚于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前一至几年,反映元代汉语特点”[2]94.下文简称《老》A.

《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两书的“汉语部分已不同於元时的初版本,大体上反映了明初的北方话口语”[1]208.下文分别简称《老》B、《朴》A.

《老乞大新释》,刊于清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是清代前期北京口语的实录.下文简称《老》C.

《重刊老乞大谚解》,刊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与《老》C相比,语言相差不大,但比《新释》要保守些.下文简称《老》D.《老》A-D四个版本合称《老》.

《朴通事新释谚解》,刊于清乾隆30年(1765年),大体反映清代前期的北方话口语.下文简称《朴》B.《朴》A-B两个版本合称《朴》.

《华音启蒙谚解》,刊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反映清末北方话口语.下文简称《华》.

七本教科书都“力求用地道的汉语口语来写,而且是用当时通行的、而不是已经过时的口语来写,所以即使是同一种教科书,也要不断地加以修改.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批十分难得的、贴近当时汉语口语的语言资料”[1]1.因此,这些汉语教科书语料大致反映了元末至清末五百多年间北方话口语发展变化的情况.从近代汉语历史的分期来看,这一时期的汉语正处于过渡期,承上启下,新旧交替,而教科书语料中能性“得”字的多种形式和丰富的语法作用也正反映了这一特点.在语料中,能性“得”字主要做助动词、半自由动词和能性助词,出现频率非常高,但现有成果中对其进行研究的却不多.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我们检索到以下几篇相关文献:刘公望[3]重点剖析了《老乞大》中“的”字的多种句能,其中提及“的”用于动词之后,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相当于一个后置的助动词;王森[4]和朱丽芳[5]探讨了《老乞大》和《朴通事》中“得”字的多种语法意义,勾勒了“得”由“获得”到“得到”,到表示行为、表示心理活动、再到表示能愿、表示情态等这样一个逐渐虚化的过程.可见,以上论文都只是在研究中涉及到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语料中的表能性“得”字,并未对其进行专门的比较研究.因此,在前贤时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朝鲜时代七本教科书中的表能性“得”字为研究对象,对其语法形式及语法意义进行综合归纳,并对能性“得”字的历时演化过程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历时演化的动因和机制.

一、能性助动词“得”

能性助动词“得”在汉语教科书中使用频率不高,在《老》中出现4次,在《朴》中出现8次,在《华》中则未见使用.在句法上“得”后必须出现动词或动词短语,不能单用,并与之形成述宾结构关系,动词或动词短语是它的内容宾语.在出现环境上,所有用例均出现在对话语境中,其中,肯定形式多出现在反问句中,构成“(怎生/怎麽)+得+动词/动词短语”结构,否定式多用在陈述句中,构成“不得+动词/动词短语”结构.

(一) 得+动词/动词短语

(1)帖落是不喫水,怎生得倒? (《老》A:17)本文以汪维辉教授编纂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为例句出处,“冒号”前为书名,后为页码,下同.

(2)这洒子是不沉水,怎生得倒?(《老》B:67)

(3)这洒子是不沉水的,怎麽得满盛了水了呢?(《老》C:118)

(4)这洒子是不沉水,怎麽得满盛了水?(《老》D:169)

(5)我一般杂识人家,满了一任时,急且几时又得除?(《朴》A :276)

(6)我这般杂职官员,满了一任,还不知等到何年才得补用哩.(《朴》B :377)

(7)常言道:“今日脱靴上炕,明日难保得穿.”(《朴》A:252)

(8)案上堆着许多案件,都要逐件发落,直到日平西才得上马回家.(《朴》B:386)

(9)门子关了,腰栓插的牢,这般隄防时,怎麽得入去?(《朴》A:271)

(10)这般隄防的紧慎,他怎麽得能勾(够)偷了东西去呢?(《朴》B:373)

(11)把窗孔的纸扯了,一发着草布糊了,那般却蚊子怎麽得入来?(《朴》A:282)

“得”表客观可能性,表示“客观条件是否容许某种动作或变化的实现”,相当于普通话的“会、能、可能”.如例(1)“怎生得倒”即“怎么能倒”.从不同时代的语料来看,其后所接的谓词性词语明显不同.元明时期,朝鲜汉语教科书中能性助动词“得”多用在单音节动词或双音节复合趋向动词前面,如“倒”、“除”、“穿”、“入去”、“入来”.清代前期,“得”后所接的动词短语逐渐复杂化,不再是光杆动词或复合趋向动词,而是前后均附加了很多修饰限制成份,如例(1)、(2)中,“得”后是光杆动词“倒”,而在例(3)、(4)中,“得”后的成份变成了复杂动词短语“满盛了水了呢”和“满盛了水”.

总结:本论文可用于朝鲜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朝鲜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参考文献:

1、 豫鄂陕交界区域汉语方言古遇摄字今读和演变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讨论了豫鄂陕交界区域汉语方言古遇摄字的今读类型及历史演变。关键词:豫鄂陕交界区域 方言 古遇摄字 今读本文讨论豫鄂陕交界。

2、 网络语境之汉语口语新锐性表达 摘要:变异与创新是网络语言的时代特征,网络上带有鲜明口语化色彩的新词新语被广大网民从虚拟空间移植到现实生活中,使汉语口语呈现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锐。

3、 网络时代汉语亲属谓变异现象 【摘要】称谓是人们交际活动顺利展开的必不可少的语言因素,人际关系的亲疏状态决定了人们使用不同的称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网络媒体的兴起,原本用。

4、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词义模糊性探析 内容摘要: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模糊性不是指词义的所指不明确,而是反映的概念的外延与内涵的不确定性。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语言的模糊性给教师。

5、 朝鲜时代女性诗文集全编中梅意象探略 摘 要:梅是《朝鲜时代女性诗文集全编》中女性诗人抒发情志的主要载体,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花卉意象,将诗人的主观情志与客观世界紧密相连。以朝鲜时代包含。

6、 回到汉语原始神性 “诗话”之于中国,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说是最具汉语“范儿”的论诗文字。虽然近代以来,比照西方以批评汉语思想缺乏“逻辑”与“系统”者屡见不鲜,但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