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小学英语情境教学论文 关于情境教学的论文 情境教学论文 创设情境教学论文 语文情境教学论文 高中数学情境创设论文

关于情境论文范文 巧用情境图,提高低段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情境论文 更新时间:2024-02-02

巧用情境图,提高低段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关于情境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情境教学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摘 要】在第一学段的教材中有大量形象生动的情境图,如果这些图处理不当容易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绊脚石”.如果对解决问题中的情境图进行补充、修改、调换、抽象,那么就能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拐杖”,从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情境图 解决问题 策略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有大量形象、生动的情境图,尤其是第一学段的教材.这就需要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时,从图中提取有用的文字信息.这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多了一块“绊脚石”,识图能力差的学生束手无策,概括能力弱的人无计可施,理解能力差的人不知所措,从而使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提前产生.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笔者在教学第一学段“解决问题”时对这些情境图进行了补充、修改、调换、抽象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合理增添图示信息,助力信息理解

现象一:不知所措

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页的例3时,一教师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学生说有3块跷跷板,有11棵大树,玩跷跷板的有12人等然后出示问题: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接着教师用语言帮助学生理清信息和问题:3块跷跷板,每块有4人,旁边观看的有7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最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解决问题时有一部分学生不知所措.问其原因,是还没有听清楚,让他们复述题意,表达得模糊不清.仔细分析上述教学片段,可以发现教师的引导已经非常到位,从找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然后引导整理和问题相关的数学信息,最后才让学生解决.那为什么还有学生不会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缺少文字信息的补充,缺少数量关系的分析.如果让我们成人来解决这个问题时已经不需要文字信息,但让我们成人来解决五、六年级稍复杂的问题,恐怕读题一遍还是不够的.同样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只讲述了一遍数学信息,所有学生不可能在脑中马上记住这些信息,并做出处理.直接由图到式的过程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是件困难的事,因为图阻碍了学生提取有效的信息,绊住了他们理解信息的能力.

策略一:无中生有,理解数学信息

针对上述教学内容,教师在出示主题图后可以这样引导:怎么才能知道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教師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线条把玩跷跷板和观看的这两部分学生分别圈起来.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观察每一部分的有关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相应的文字信息:有3块跷跷板,每块跷跷板上坐4人,等着的同学一共有7人,最后完整地读了整道题后再让学生解决.在解答时,有一部分学生很快拿起笔,另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把图和文字看了看后才下笔.教师对只有一幅图和一个问题的情境图进行了“无中生有”的处理,即从无中生出文字.由于情境图中没有文字信息,如果让学生直接解决,有一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这时需要根据图转换出有用的文字信息,图容易看出数量关系,文字容易理解数学信息,文字的出现为部分学生不能根据图直接解决问题有了再次理解信息和问题之间关系的机会.另外还从无中生出线条,充分利用图的优势,用线条把两部分分别圈起来,做到了数形结合,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直观的数量关系图.这样处理,为学生尤其是学困生降低了起点,放缓了坡度.实践表明,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的引导,学生的提取数学信息、表达数学信息和表述数量关系的能力会大大增强.

二、适当改变呈现顺序,引发深入思考

现象二:就图论图

在教学下图这一题时,一教师先出示整幅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有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着重把小男孩说的话进行了分析,最后,让学生独立解决.乍一看,上面的环节安排得有条有理,读题、理解题意、关键句的分析、列式解答,而且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都很好,都能正确列式.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只是教了这一幅画中的这一题,把目标定位在解决这幅图中的问题,也就是就图论图.忽视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忽视了通过图让学生来建模.这样就绊住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带来了障碍.

策略二:颠三倒四,改变呈现顺序

对于这个内容,教师可以这样处理:先隐去男生的话,只出示女生的话和问题,让学生来解决.学生纷纷表示信息不够,没法解决.然后教师抛出问题,既然你们说信息不够,那说说还需要怎样的信息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当学生补上倍数关系时,趁机出示男生的话,组成一道完整的题.这样只是改变了呈现的顺序,就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既避免学生单纯地模仿套用计算方法,又可以向学生渗透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分析法,即根据问题寻找信息.同时也为学生提出其他类型的问题提供了机会,如有的学生提出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信息,为课堂的生成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通常先呈现所有信息,让学生分析,然后解决.适当改变一下情境图的呈现顺序,或者延迟信息出现,留下足够的空白让学生来解决,可以激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引发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为进一步学习解决复杂的问题在方法上做好了铺垫.

三、巧妙使用多余信息,排除思维干扰

现象三:信息干扰

教学二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一教师出示下图后,引导学生找出图上的数学信息.出示问题后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列式计算,计算后对算式中的每个数字的含义进行了追问.对“35”和“7”学生都能从图上找出相应的数量,即唱歌的有35人和跳舞的有7人.当教师问结果“5”表示什么时出现了意外,第一个学生说是“观看的5人”,再抽一个学生还是说“观看的5人”.教师再问全体学生“5表示什么”,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观看的有5人”.教师无奈,只好自己讲出来.为什么会遭遇如此尴尬?图中的多余信息绊住了学生的理解,也绊住了教师的预设,误把观看的“5人”当成了唱歌的人是跳舞的人的“5倍”,这是教师在教学之前所不曾想到的.有研究表明,一幅情境图可以相当于两千字左右的文字描述,图中除了有解决问题所必须的信息外,还有大量的和问题无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会干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策略三:顺手牵羊,巧用多余信息

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这样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后提出,让学生在图上找到“35里面有几个7”,并在课本的图上圈一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在图上圈一圈,并且一起数一数,再引导学生用算式来表示.接着教师让学生说说“5”表示什么,学生都非常清楚地说出了“唱歌的学生人数里像跳舞一样的人数有5份”.最后教师让学生来比较观看的“5人”和我们求出来的“5”意义是否相同,学生进行比较后感悟到了“5倍”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5个人”是一种数量.情境图中有一些多余的信息,恰当地运用这些多余信息,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面的教学,不但让学生搞清楚了“5倍”的真正含义,而且让学生进行了量、率的区别,为以后六年级学习分数应用题提前作了伏笔.所以在教学前对情境图要进行认真细致的解读,有哪些多余的信息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有哪些多余的信息可以顺手牵羊加以利用.但如果不注意这些多余的信息,会对学生的理解产生干扰,会使课堂陷入尴尬.这就要求教师在研读教学内容时,应深入分析每一幅图,分析图中的每一个信息.同时要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估计学生可能碰到的困难,思考应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教学指导策略.

第一学段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离不开情境图,这是由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和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的.情境图在教学中处理不当会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绊脚石”,使两极分化提前产生,使部分学生对解决问题望而生畏,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处理得当会成为解决问题的“拐杖”,可以让学生轻松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保持一份能学好数学的 .教师在教学时,要深入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图,通过补充、修改、调换、抽象等,使之更适合第一学段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

( 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中心小学 315400)

总结:此文是一篇情境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低段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偏差分析 [摘 要]数学教学是一种思维活动,正确引导学生思维,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牢固掌握知识。从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次单元测试。

2、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句子教学实效 [摘 要]句子教学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但纵观目前的句子教学,存在着目标设定错位、方法运用不当、过程展开缺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学时可利。

3、 巧用阅读拓展,提高学生英语文化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与国际间的交际、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市场对于学生英语语言使用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高中英语课主要还是以培养学生。

4、 提高低段学生口算能力策略探究 【摘 要】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决定着数学教学的成败。本文从明确口算的意义,让学生理解算理;博采众。

5、 巧用艺术手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能凸显语文教学的特点,要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的融合,从而激发学。

6、 农村小学低段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213-01《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与他人交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