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颜志平论文 论文查重平 范平志的论文 廖旗平对中国古代家庭理财文献的综述 平播之役400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贾平凹秦腔论文

关于平议论文范文 杜甫不见诗匡山何指之争平议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平议论文 更新时间:2024-01-22

杜甫不见诗匡山何指之争平议是关于平议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平议评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杜甫《不见》诗云:“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原注谓:“近无李白消息.”一般认为此诗是杜甫在蜀中怀念因入永王幕而获罪流放的李白而作.此诗诗意明了.惟“匡山”何指,古今争议颇多.综合各家之说,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指绵州彰明的大匡山.如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三)、杨慎《升庵集》(卷三)、王嗣奭《杜臆》(卷三)、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杨伦《杜诗镜诠》(卷八)等.当代多数学者都持大匡山说,如萧涤非先生(《杜甫诗选注》)、张忠纲先生(《唐诗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林继中先生(《杜诗选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等.二是认为“匡山”指匡庐,即庐山.如王观国《学林》(卷六)、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一)、钱谦益《钱注杜诗》(卷十二)、黄生《杜诗说》(卷六)、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史炳《杜诗琐证》(卷上)、郭曾炘《读杜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等.

持大匡山说者中,萧涤非先生的意见颇具代表性.萧先生赞成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二十四引杜田《杜诗补遗》和《唐诗纪事》卷十八引杨天惠《彰明逸事》所持匡山乃彰明大匡山之说,还引用晚唐郑谷《蜀中》诗“云藏李白读书山”(杨慎《升庵集》卷三亦引此诗,以为“读书山”即大匡山),认为黄鹤、钱谦益诸人皆以匡山为指九江匡庐(庐山)是不对的,并详述其理由.其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李白是蜀人,非九江人,如指匡庐,“归来”二字讲不通;二,杜甫此时在成都,极欲和李白相见.如指匡庐,不合此情;三,庐山虽在六朝时已有匡山之称,但唐人一般皆称庐山;四,李白一生浪游各地,为何独独希望他回到庐山去呢?(《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萧先生持大匡山说,综合前人观点做了周详的论述,故信者颇众.而庐山说在当今学界可谓几无反响.笔者亦尝赞同萧先生之说,认为庐山说是错误的.后拜读莫砺锋先生《杜诗学疑难问题举隅》而受启发,开始思考庐山说是否有合理的地方.莫先生对《不见》诗“匡山”何指问题,较倾向于大匡山说,但仍审慎地说:“‘匡山’究指何处,尚需存疑.”(《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第3期)笔者近因研究徽州杜诗学史课题,反复研读黄生《杜诗说》.其间再三揣摩黄生解说《不见》诗文字,遂再注目于大匡山说和庐山说之争.笔者以为大匡山说固有其立论的根据,而庐山说未必没有存在的空间.

大匡山说最关键的依据是杜田《杜诗补遗》和杨天惠《彰明逸事》的说法.但这两个依据本身有一些疑点.洪迈就曾批评杜田之说,认为吴曾《能改斋漫录》引杜田说以驳匡山指庐山说是不可靠的:

杜田《杜诗补遗》云范传正《李白新墓碑》云:“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彰明,绵州之属邑,有大、小康山,白读书于大康山,有读书堂尚存.其宅在清廉乡,后废为僧房,称陇西院,盖以太白得名.院有太白像.”吴君以是证杜句,知匡山在蜀,非庐山也.予按当涂所刊《太白集》,其首载《新墓碑》,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撰,凡千五百余字,但云:“自国朝已来,编于属籍,神龙初,自碎叶还广汉,因侨为郡人.”初无《补遗》所纪七十余言.岂非好事者伪为此书,如《开元遗事》之类,以附会杜诗邪?”(《容斋续笔》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杜田《杜诗补遗》依范传正《李白新墓碑》立说,而范碑却无所谓大、小匡山之类记述.故洪迈以为其有附会之嫌.

《唐诗纪事》卷十八所载杨天惠《彰明逸事》文字,原非信史.杨氏自云补令于彰明,“窃从学士大夫求问逸事”.因此,钱谦益谓《彰明逸事》所载“乃委巷传闻之语”(《钱注杜诗》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是有一定道理的.王仲镛先生也认为杨氏所记“多载民间传说,未必尽实”(《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版).莫砺锋先生则觉得“杨天惠、杜田皆为宋人,由他们首纪李白隐于大匡山之事,确实有些可疑”(上揭《杜诗学疑难问题举隅》).依据这样的文献所得之结论,自然不能说是十分可信的.

萧先生所引郑谷《蜀中》诗“云藏李白读书山”之句,也不能作为大匡山说的直接证据,至多属于推测.由郑谷诗我们无法确认其所谓“读书山”指的就是大匡山.其实,有关绵州大匡山的传闻,自身往往露出不可信的痕迹.如上面提到的《彰明逸事》就在“大匡山”前加上“戴天”二字而成所谓“戴天大匡山”.杨慎又把岷山之阳说成是大匡山(《升庵集》卷三).我们在李白自己的诗文中只见到戴天山(《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岷山(《上安州裴长史书》谓“昔和逸人东岩子隐于岷山之刚”),而不见“大匡山”的影子.如果推测的话,我们也可以这样说:郑谷诗中的“读书山”可能是指戴天山或岷山.此外,《方舆胜览》卷五十三载眉州象耳山有“李白读书台”(《宋本方舆胜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那么我们不是同样可以说郑谷诗之“读书山”有可能指象耳山吗?

以上种种疑问和不确定因素,说明大匡山说并不是确凿无疑的,因此庐山说自然不应轻易否定.如果庐山说不可轻废,那么萧先生的四个问题如何解答呢?我们先看黄生是怎么说的:

钱笺云:白初卧庐山,为永璘所迫致,公怜其因此得罪,故七八云云.予初疑匡庐本白客游之地,安得期其归老于此?继因钱语思之,盖白本读书学道不屑世务之士,其误落尘网,实从匡山发足,故望其仍归于此,以遂初志.只“读书”二字,白之非罪放逐,已在言外,其用意之深,诚非浅学所易识.余初阅虞山笺注而是其说,后觉其不然而抹之.兹更重阅,则仍主是说,而推广其意如此.注杜之难,于此益信.(《杜诗说》卷六,黄山书社1994年版)

黄生详细地叙述了他对《不见》诗“匡山”问题反复斟酌的过程.黄生曾赞成钱注庐山说,后又怀疑钱说.其致疑之因,或出于李白不是九江人,如萧先生所言“归来”二字讲不通.但黄生最终仍主钱说,并伸发钱注未揭之意.黄生对“匡山”问题的反复斟酌,启发我们庐山说不应轻易否定.有鉴于此,经反复思考,笔者觉得萧先生的疑问是能够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的.

一,李白虽非九江人,“归来”庐山说仍可通.持大匡山说者,多认为“归来”即归故乡,且“归”当和发语者所在地相关.其实不然.“归来”固可指归故乡,亦有他解.其例极多.如李白《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下引李白诗文均出此书)有“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句.《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有句云:“楚山秦山皆白云等白云堪卧君早归.”这两首诗中“归来”或“归”均不指归故乡.就发语者所在地而言,则亦有身在此而意指彼的.如李白身在夜郎时写了这样的诗句:“写意寄庐岳,何当来此地.”(《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李白此时身在夜郎,却不妨说“来”庐山.杜甫《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云:“武功少也孤,徒步客徐兖.读书东岳中,十载考坟典.时下莱芜郭,忍饥浮云.等洒落辞幽人,归来潜京辇等”(《杜诗详注》卷十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八哀诗》作时有异说.黄鹤认为《八哀诗》非一时之作,“盖自宝应、广德至大历初有此作”:仇兆鳌则以为乃一时追念之作,其时“当是大历元年之秋”(见《杜诗详注》卷十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陈贻先生赞同仇说(见其《杜甫评传》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此二说具体时间虽有不同,但都属入蜀以后.因此,所谓“归来”系就苏源明归何处而言,和杜甫当时身处何地无关.因此,我们不能说杜甫身在蜀中,其《不见》诗中之“归来”一定指归蜀中.至于萧先生第二个疑问,即杜甫此时身在成都,如果希望李白归庐山于情不合问题,我们将在下文加以阐述.

总结:本论文为您写平议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参考文献:

1、 何山诗 如 故清雾温柔地舞动、呼吸、浸润描绘着湖面诗画的是墨迹烈日当空了诗画便杳无了音讯是朝阳惊醒了清雾的美梦烈日的转身将理想断送湖水沉。

2、 山中子的诗 斗山街請允许我暂时把中和街的喧嚣屏蔽一下把尘世关在门外走进斗山街,一步步丈量鹅卵石、青石板铺就的慢时光摸摸那些紧闭的旧木门用砖雕和。

3、 郭富山诗 郭富山我喜欢在午夜时分,手起刀落。把自己,一分为二一半交给白,一半交给黑一半交给左,一半交给右前和后也要各分一半,可以不完全均匀,但。

4、 杜甫酬应诗当代意义 公元712年,唐代正值鼎盛的玄宗开元前期太极元年,一个伟大的诗人杜甫诞生了。他以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部以关怀国事、民生为主线的史诗,而其中三分之。

5、 卢山的诗 运河逸事在杭州,提及大运河有人阴沉着脸,他说话的方式近似宋徽宗。从艮山门到拱宸桥一个算命先生在地上摆放着古人的遗愿清单在环球中心的灯。

6、 杜甫诗法和云门三句 [摘 要]叶梦得将“云门三句”与老杜诗法同参,颇堪玩味。盖杜诗之大气磅礴、混茫无缺,正合云门之“函盖乾坤”;其心随物转、即事而兴,深契云门之“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