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模糊论文 模糊数学论文 模糊系统和数学杂志 模糊数学的小论文 论文点怎么模糊地写 模糊决策论文

关于模糊论文范文 模糊未来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模糊论文 更新时间:2024-01-21

模糊未来是适合模糊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视力模糊怎么恢复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曾描述现代资本主义一个最基本的特性是“一切曾以为永恒的都在坍塌消散”.正如约瑟夫·熊比特所说,现代资本主义是以“破坏”为前提的“创造”和“发展”.坍塌消散和被破坏的不只是旧有的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还有传统的生存方式、家庭结构、社群组织、伦理价值、文化习俗.而每一个此阶段的“现代”都可以在下一个时刻被“后现代”取代,坍塌的速度越来越快,到全球化的今天到达极致——它把我们全部裹进一个高速旋转的机器之中,匆忙地前行,不停地舍弃,茫然地忙碌,强制着“进步”.正是在这个意义之上,“漂泊”成为人类进入现代化全球化后一个躲不开的宿命:我们必须要加快脚步啊,把一切正在坍塌的东西抛在身后.可我们奔跑得又多么茫然啊,劈荆斩棘却不知血路通向何方.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的漂泊:从乡村到工厂,从小镇到都市,从省府到国都,从东方到西方,从农民到民工,从国企职工到下岗职工,从大学生到北漂,从一个公司到另一个公司,从一个异地到另一个异地.我们一边逃避一边追逐,好像是自己的选择,实则是身处历史洪流的身不由己.无时不在的异乡感于是成了内心高悬的利剑——那是漂泊之痛.

个人的痛楚挣扎,哪怕是群体体验的一部分,在现代经济、政治、社会的宏观叙事中都被假设成发展创新的必要成本,从而可以毫无内疚地绕过、忽视.然而从草根民间涌现出来的各种艺术表现方式则可以更加自由敏感地捕捉住这一人类社会经历巨大变迁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这不确定性给人带来的颠沛流离的生命体验.在华语流行乐坛中,台湾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李寿全、罗大佑、高明骏、林强,以及近年来大陆的汪峰都试图用他们的音乐诠释人们在不同政治经济体制结构下差异性、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被迫漂泊的困惑不安及反思.本文选取他们的部分歌曲,将其置于宏观政治经济文化结构之下,剖析个人漂泊沉浮与历史变迁之间的连接.

先看台湾.台湾从1960年代开始在美援基础上实现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蛹变.此后近二十年的以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工业为特征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使得台湾跻身于“亚洲四小龙”之一,成就了“亚洲经济奇迹”的一个章节.相对于工业的迅速增长,农业急剧下降一路衰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见证了传统农业社会结构的逐渐瓦解,以及大量农业人口向南北城市的迁移.到1980年代中后期,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进入瓶颈: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劳力与土地受泡沫经济影响大幅攀升导致投资环境恶化;1979年起始的第二次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长期的衰退,发达国家的市场萧条进一步阻碍了台湾出口的增长.为此,蒋经国政府于1986年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迫使台湾企业进行重大结构转换,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产业换代升级;同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更佳投资地区,比如中国内地和其他东南亚国家.这种建立在“破坏性创新”假设上的结构性变动再次给台湾社会带来极大变动,迫使各个阶层的台湾民众又一次放弃旧有生活模式,打点精神,重新出发.这一系列的社会变迁中就包括了台湾人口迁移和劳工流动的转向.台湾学者林季平指出1980年代后期台湾的经济结构变动由于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和总体经济结构的大方向不一致,“确立了北部的完全区域优势及造成了南部地区至没落,劳工及人力之移转由典型南—北分流转变成为至北部的净转移”(林季平,2005,《台湾的人口迁徙及劳工流动问题回顾:1980—2000》,《台湾社会学刊》,第34期,页147-209).北部地区,特别是台北市及周边县市,由于集中了大量的新兴产业和工作机会,成为人们背井离乡的终点.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听到了林强在1989年唱出的义无反顾的《向前走》:

火车渐渐在起走/再会我的故乡和亲戚/亲爱的父母再会吧 到阵的朋友告辞啦/阮欲来去台北打拼/听人讲啥物好空的拢在那/朋友笑我是爱做暝梦的憨子/不管如何路是自己走/OH!再会吧!OH!啥物拢不惊/OH!再会吧!OH!向前行

几乎是与此同时,类似大规模的背井离乡在海峡对岸也初露端倪.这源于台湾1980年代中后期经济转型的另一端链接着中国内地同时期的经济改革.这时的大陆开始承接从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区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产业,逐步将自己纳入全球商品链之内,开始了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森严稳定的户籍制度被产业发展对廉价劳工的极度需求强制性松动,大量农业人口涌入新兴工业开发区,开始他们艰辛并常常充满屈辱的漂泊——这是中国第一代民工.到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自由化政策的进一步深入,早期仅位于沿海的所谓经济开发区蔓延至全国各地,而我们的第一代民工也被第二代新民工替代,在中国几乎每一个都市都能看到他们劳动的身影.与此同时,漂泊的人群也不再仅仅是我们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下岗工人、大学毕业生、公司白领、艺术家、演员、教师——几乎是各行各业的人都加入了背井离乡行走追逐的人群.人们追逐什么?当然是资源——政治经济文化资源.有资源的地方才有工作机会;有资源的地方才有梦想实现的可能;有资源的地方才有确保我们后代不被未来淘汰不被别人踩在脚下的成长环境.然而,资源的分配可以极度失衡:有些地方如此富饶,有些地方又如此贫瘠.台湾如此,大陆更甚——旧有行政结构导致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区域性集中并没有被市场力量自行均匀调配,相反,市场迎合了原有的行政性资源集中并强化了这种失衡,使得资源向诸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倾斜得更加厉害.这就有了所谓的“北漂”、“南飘”.

除了经济因素,驱动人们脚步的还有对现代远方都市的想象向往和对庸常邻里生活的厌倦逃避.这种向往抑或逃避一部分来自人类“游牧”天性,一部分来自现代文明对生命意义的暗示.当关于来世或者天堂的宗教慰藉被质疑甚至否定后,现代人试图把对生命有限性的恐惧用“行走在路上”的状态稀释缓解——正如伏尔泰所说,如果我们不能控制生命的长度,就让我们控制生命的宽度.一个在祖辈的世代栖息地过着类似生活的人不再是岁月悠长的安宁影像,相反,他的生命被认为是没有意义而可悲的,或者至少是灰色没有宽度的.而一个有宽度的生命应该是跌宕起伏丰富多彩,并且在远方的——这样的漂泊想象就有了一点儿浪漫的意味:“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啊,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流浪.”这是在审美意义上的流浪——它的终极意义是自由安宁,它的实现方式是走四方:路迢迢水茫茫,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然而当下更真实的现实意义上的漂泊并不是云游四方,而是有着非常明确的指向:人们总是从“落后的”地区移居到“现代的”地区.“现代”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词:它蕴涵意义既模糊又丰富;它背向过去指向未来;它代表我们“应该”变的模样,社会“应该”发展的方向;它像一个巨大的磁铁,指引我们步伐前进的方向.更何况我们现在的都市不仅“现代”,而且还在朝着“国际化”方向打造.尽管没有人知道所谓的国际化标准是什么(高楼大厦多?西方品牌多?各色人种多?时尚度高?人与人之间的陌生疏离感强?),“国际化”符号本身将现代都市置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想象:它造成一种幻觉,仿佛是身处的此地便是整个世界,或者是(至少是努力想要变成)这个世界最时髦最先进的那个部分.这种幻觉帮助人们克服被时代抛弃的疑惧恐慌,同时可以沾沾自喜于自己的与时俱进.因为人是脆弱不自信的,符号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它将平庸赋予美感;将恶俗涂改成高贵;将瞬息想象成永恒.我们工作生活的地方就像是我们肩挎的名牌包,它们是一种符号——赋予庸常人群庸常人生以意义.而我们的台北、北京、上海,除了资源的富饶,还因了这些“现代的”、“国际化的”符号意义而显得更加诱人.所以我们冬季要到台北去看雨.回答为什么看雨一定要到台北,就像是回答在《北京遇上西雅图》里为什么爱情的见证一定要在纽约帝国大厦破破烂烂的围栏里一样,那是一种附庸、一种情调.我们的悲伤我们的爱情只有镶嵌在这些现代化的背景中才来得雅致来得高级.

总结:本文关于模糊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国明确未来五年金融工作任务 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2、 脱欧判开启英国未来不明 国际贸易和投资谈判通常是双赢谈判,两方就共同收益的分配做出让步;脱欧则是个双输谈判,为怎样将损失最小化进行讨价还价。6月19日对英国首相特雷莎。

3、 资产管理业演进和未来 像家具业被宜家改变、手机被苹果重新定义一样,投资业并非一成不变。年轻的资管行业应从需求和供给的巨大落差中反思,从多和少的极致中寻找演进的路径在。

4、 未来能否人人有工作 随着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前沿技术逐渐向人类社会生活渗透,“机器替代方案”变成了人们最想看到、也最怕看到的场景。“哪些工作会在10年、20年内被替。

5、 中日关系未来 中日关系在经历了几年的“冰河期”之后,终于在2017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解冻”迹象。今年正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40周年,中日两国均有意利用。

6、 货币竞争梦想、现实和未来 所谓私人货币竞争体制,也称自由银行体制,指的是由私人银行竞争性发行货币。古代最早的货币是私人货币。与此相应,古代很多地方存在私人货币竞争。那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