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合同管理论文 合同效力论文 行政合同论文 合同战术论文 杂志订阅合同 格式合同和自愿原则的冲突论文 建设工程招投标和合同管理论文

关于债权合同效力论文范文 论物权性强制性规范和债权合同效力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债权合同效力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02

论物权性强制性规范和债权合同效力是关于债权合同效力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债权让与合同的效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依据区分原则,物权法中的强行性规定仅为物权是否在当事人间发生变动的依据,其对作为物权变动原因的债权合同效力并无影响.《合同法》第52条第5项中的强制性规定,除了公法中的行为规范外,尚包含私法中的强行性规定且为合同法中的强行性规定,而不包括物权法中的强行性规定.因此,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擅自转让抵押物的合同有效,仅物权不发生变动.

关键词:区分原则;强制性规范;合同效力

中图分类号:DF521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7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先生在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开幕式所作的“民事审判疑难问题”的主旨发言中,首先提到的疑难问题就是未经抵押权人同意转让抵押财产问题.具体包括:

1.《物权法》第191条第2款之性质,即其是否为强制性规范?其和《合同法》第52条第5项间具有何种关系?

2. 抵押期间,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擅自转让抵押物的合同效力,究为有效抑或为无效?还是属于其他效力状态?

本文作者拟就前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论证,以期完成学界和实务界共同面对的正确解释法律、准确适用法律的光荣使命.

二、《物权法》第191条第2款之规范属性

王轶教授将民法所协调的利益关系区分为民事主体和民事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及民事主体的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而将规范民事主体间利益关系的法律规范区分为:任意性规范、倡导性规范和授权第三人规范;将规范民事主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关系的法律规范区分为:强行性规范和混合性规范,其中强行性规范又分为强制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1]. 《物权法》第191条第2款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转让抵押财产,但受让人代为清偿债务消灭抵押权的除外.”按照王轶教授对民法规范的类型划分,《物权法》第191条第2款仅涉及抵押权人私人的利益,和公共利益无涉,故其并非强制性规范.既然非属强制性规范,则抵押人违反其规定而转让抵押物的合同当然有效.2010年在大庆召开的“中国民商法前沿问题研讨会”上笔者和王轶教授交流时的观点.崔建远教授则认为,可将《物权法》第191条第2款之规定解释为管理性的强制性规定,而非效力性的强制性规定,使之尽可能地不影响转让抵押物合同的效力[2].还有观点认为,该款“不得”一词指向的是“转让”、涉及一个法律行为的法律效果的评价,在性质上不是禁止性规范中的取缔性规范,而是禁止性规范中的效力性规范[3].因为从该条规定的立法目的来看,就是要通过禁止转让使第三人不能获得抵押财产的权利,从而保障抵押权人的利益,如果将该条规定认定为取缔性规范,则意味着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而转让抵押财产的合同仍然有效,就会使得法律关于要征得抵押权人同意的规定形同虚设,无法实现其立法目的.

笔者认为,《物权法》第191条第2款虽仅涉及抵押权人之个人利益,但从法理上讲,《物权法》的上述规范采用了“不得等”的强硬表述,仍属强制性规范.强制性规定是指其适用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通过约定予以排除或变更的规定.其用语多为“应当”、“必须”、“不得”、“禁止”等,但由“应当”所提示的法律规定并非总是强制性规定.[4]我们通常将法律规范中对行为模式作出限制的虚词“不得”,作为强制性法律规范的主要标志,甚至有法律语言学者将其称为“规范词”[5].每一法律规范要达成的具体目的有所不同,如此便要求突出不同的法律主体,从而也就需要不同的规范词,但当法律规范以规范目的中应受到限制的法律行为发出者作为规范语句的主词时,则会较多地选择“不得”作为规范词.“得”字在《辞源》中有两种含义:一为读dé,意为“能够、可以”;二为读děi,意为“必须”.[6]《辞海》中,“得”字有四种含义:一为读dé,是“能”、“可”的意思;二为仍读dé,疑问副词,意为“怎得”;三为读de,语助词,表示程度、效果,如“讲得好”、“干得好”;四为读děi,“必须”之意,如“这事你得帮忙”[7].显然,“得”字作为规范词“不得”的组成部分,其意义只能为“不能或不可以”、“必须”.而根据《物权法》第191条第2款的使用语境,显然为“读dé,能够、可以”之意.从“得”字中我们尽管可以发现其有“必须”之意,但很显然这种意义只能用于口语之中,而且只能读“děi”.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不得”起源于图腾禁忌,并因此和作为图腾之性质的“德”字内在相关.作为图腾的“德”表征着 “禁忌”,而禁忌则意味着以“不得”为规范词的禁止 行为的规范,因此,“不得”和“德”在起源和意义上密切相关[8].在汉律的成熟文本《九章律》中,“不得”就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禁止性规范词,如“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等[9].自汉代以后,“不得”继续作为重要的规范词频现于历代律文中.虽然按照语气强弱,“不得”可以被理解为“必须不”、“不可以”、“不应当”,但我们且不可将语词随使用环境不同而出现的语气强弱变化视为语义的改变,规范词“不得”的意义并没有发生改变,变化的只是使用者的语气[8]109-110.

该条款既为强制性规范,则其是否属于《合同法》第52条第5项所规定的“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这涉及到《合同法》第52条第5项“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解释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4条规定,合同法实施以后,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其立法意图在于通过法律位阶限制,而使强制规范的范围缩小,尽量避免太多的地方性法规、政府部门制定的强制性规范对合同效力予以干预.这一立法初衷值得肯定,但是否只有位阶高的法律、行政法规才能否定合同的效力值得商榷.像那些完全不具有公共权力特征的组织内部的章程、行业规定,的确不具有干预合同效力的权限,这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能否作为判断合同效力的依据?有学者提出了对于地方性法规等适用《合同法》第52条第4项规定的解决思路[10].在合同违反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中的强制性规定时,虽不能直接援引《合同法》第52条第5项,但可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援引《合同法》第52条第4项关于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定,最终否定合同的效力,而且目前已有法院照此思路进行判决[11].我们认为不宜一概否定.一些地方性法规、规章虽在形式上处于低位阶,但我们不能忽视其对社会秩序的强制性调整功能.如果地方性法规存在上位法,因上位法规定的比较原则,作为下位法的地方性法规在不违背上位法规定的精神的前提下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或者地方性法规、规章是根据上位法的授权而做出的规定,或者地方性法规、规章意旨在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则这些地方性法规、规章虽形式上为下位法,但实质上可将其视为上位法从而可以作为判定合同效力的依据.我国也有权威学者对此持肯定观点[12].事实上,日本大审院早期的判例虽严格区分法律和“府县命令”,但若是违反“府县命令”的行为同时违反公序良俗,则判例也几乎无一例外地否定其法律效力,此点也构成了大审院判例的重要特征[13].在比较法上,和《合同法》第52条第5项相类似的规定为《德国民法典》第134条.而根据《德国民法典施行法》第2条的规定,德国民法典意义上的“法律”是指一切法律规范,包括德国民法典里的法律规范[14].此外,属于该条意义上的法律还包括行政规章和章程,无论是镇政府的,还是其他公法上组织的.但没有通过更高层次法律确认为合法的公法组织的规章和章程除外.同样,私法上组织的章程也不是该条意义上的法律[15].

总结:该文是关于债权合同效力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参考文献:

1、 商事合同规范视角下合同编立法问题 【摘要】商事合同区别于民事合同,商事合同是商行为的典型体现,在编纂民法典合同编的过程中如何安排和设计商事合同规范是学者和立法者无法回避的一项重大。

2、 关于婚姻家庭法中强制性规范探究 摘 要:婚姻家庭法是我国民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行的理论认为其属于私法范畴,强调“意思自治”,但在我国通行的婚姻法中依然存在许多强制性规范,。

3、 分析劳动法上强制性规范 摘 要:现阶段,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并没有在劳动法中能得到强制性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劳动法的法律权威,也导致人们混用劳动法强制规范和自我限定规。

4、 民法强制性规范 摘 要:民法强制性规范,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惩治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民法强制性规范的含义,对。

5、 中国国际私法强制性规范现状图景 摘 要: 国际私法强制性规范在许多国家得以发展,并在中国的理论及法律实践中得到了发展,其中,最新的立法成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法律民事关系法律。

6、 论劳动法上强制性规范 摘 要:通过对现行劳动法的分析,我们发现由于法律的局限性,我国的劳动法并不能全面的将劳动者的利益纳为强制性规范的范围内,劳动法的真实效应也未能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