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忆苦思廉论文 王安忆的论文题目 开题报告张爱玲和王安忆 王安忆开题报告 王安忆长恨歌开题报告 王安忆长恨歌论文题目

关于琐忆论文范文 1980年代诗歌生活琐忆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琐忆论文 更新时间:2024-02-15

1980年代诗歌生活琐忆是关于对写作琐忆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琐忆唐弢课文分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一、80年代初在大学

读到朦胧诗

谈到80年代诗歌,不能不从朦胧诗开始说起.记忆犹新的是70年代末期考入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在大学第一次读到朦胧诗,使我受到极大冲击.记得是在一次文学社活动时,有同学突然开始大声朗诵北岛的《回答》,引起会场热烈反响.我对那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及其语言方式感到震惊,因为我此前并没有听说过北岛,也从来没有读到“我—不—相—信”这样的诗句.这引发了我对北岛的持续兴趣,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我的文学生活.我开始大量收集和阅读北岛的诗作,特别是他写于“ ”后期的一些作品,包括《雨夜》、《宣告》、《结局或开始》、《古寺》、《走向冬天》等.我把北岛的诗和我此前熟读的“ ”前和“ ”后的诗歌相比较,确信北岛是我们时代的一位诗歌英雄,而我们自己在“ ”中的生活却因此而变得毫无价值.北岛诗歌的晦涩曾受到不少诟病,这也成为我希望借此探讨现代诗歌艺术规律的缘由.我在后来的研究中把北岛诗歌的特点概括为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现代主义艺术方法的结合.正是这种“结合”成就了80年代的北岛,也成就了整个80年代的文学创新.北岛和他的诗在后来发生了重要变化,成为了另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朦胧诗的另一次冲击是1979年11月“渤海二号”钻井船沉船事故发生,适逢全国人大召开,人大代表对官僚主义导致“渤海二号”72名船员罹难提出严厉批评.《诗刊》1980年第10期“青春诗会”发表舒婷的诗《风暴过去之后》给我带来很大震动.在人们普遍批判官僚主义的时候,舒婷想到的却是“七十二名儿子/使他们父亲的晚年暗淡/七十二名父亲/成为小儿子们遥远的回忆”.诗人愤怒的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的漠视.这难道不正是我们那时正在追求的某种人道主义情怀的表现吗?因而这首诗最后表达的深切期望引起了深刻共鸣:“我希望,我活着并且劳动/为了别人也为了自己/我希望,若是我死了/再不会有人的良心为之颤栗/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未来的诗人们/不再有这种无力的愤怒/当七十二双/长满海藻的红珊瑚的眼睛/紧紧盯住你的笔”.舒婷后来在她的文章里谈到这首诗.这首诗当然不是舒婷最有代表性的诗作,却突出体现了舒婷诗歌的人道主义情感内涵.这种人道主义情怀和“美丽的忧伤”的姿态成为舒婷诗歌常见的风景,包括她的成名作《致橡树》和后来引起广泛关注的《神女峰》、《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的诗显然比北岛更为读者熟悉和喜爱.这表明,诗人的成功确实需要广泛的接受作为基础.

江河是我当时特别关注的另一位朦胧诗人.我甚至认为他的诗歌艺术成就不在北岛之下.江河的诗作富有历史感.他的《纪念碑》、《祖国啊,祖国》以及《从这里开始》等都属于这一类作品.《祖国啊,祖国》中的诗句曾让我十分激动,“我把长城庄严地放上北方的山峦/像晃动着几千年沉重的锁链/像高举起刚刚死去的儿子/他的躯体还在我的手中抽搐/我的身后,有我的母亲/民族的骄傲.苦难和 /在历史无情的眼睛里/略过一道不安/然后,深深地刻在我的额角上/象一条光荣的伤痕”.80年代和朦胧诗的相遇,不仅使我开始对诗歌产生新的认识,而且对以后的生活发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后来在大学参加“普通人”文学社,积极参和创办中文系文学刊物“燧石”,在中文系的壁报上发表呼吁 的长诗等.在80年代初期那样的语境下,在一个 思想根基深厚的大学校园里,所有这些都被认为不合时宜,甚至被划为错误思潮受到批判和查处.大学毕业时,我原来读中学时的学校来大学要我回去教书,被校方告知该同学思想上有一些错误认识,以致最后被发配到“巴山楚水凄凉地”的川东万县.几年后才辗转回到重庆.这可以说是年轻时为思想付出的代价,也是为80年代诗歌所交的一笔学费.

二、80年代中期在北京感受

诗歌的黄金时代

1985年,我从川东万县调回到重庆师范学院教书,一个偶然机会到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进修,在北京近距离感受到中国当代文学的黄金时代.那时的北京,似乎沐浴在80年代亢奋的文学新潮中.1985年既是文学新潮年,也是所谓文学方法论年.莫言在这一年发表了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刘索拉发表了新潮小说《你别无选择》.我们常常白天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课堂上听唐弢讲鲁迅,林非讲散文,钱中文讲文艺理论,晚上则跑到北大去“蹭”各式各样的讲座.记得有一次在北大听文学新宠莫言谈他的创作,似乎不太对北大学生的胃口,居然被学生哄 .有一个周末听说李泽厚在西单礼堂讲美学,我们又赶去一睹美学大师的风采.但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是在北京大学听哈佛大学李欧梵教授讲中国现代都市文学.讲座由严家炎教授主持,李欧梵教授身着白色T恤衫,在讲台上来回不停地走,口中讲着当年的上海摩登,配以各种潇洒的手势,让人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教授风度.当然,更多的时间和兴趣还是诗歌.来北京之前,因为早已对朦胧诗许多作品耳熟能详,北京是朦胧诗的中心,所以打定主意想借此机会对朦胧诗做进一步了解.所以学习之中和学习之余,有意识接触来讲课的朦胧诗领袖人物谢冕和孙绍振老师,到北大购买老木主编的《新诗潮诗集》,到北沙滩的都乐书屋购买阎月君所编的《朦胧诗选》,参加西川等人所办的诗歌聚会等.

老木主编的《新诗潮诗集》是朦胧诗最早的民间版本,分为上下两册,作为北京大学“未名丛书”于1985年内部印行,书前有谢冕的序《新诗潮的检阅》.该书广泛选编了当时新诗潮诗人诗作60余人共计两万余行诗作.作品取名《新诗潮诗集》可能是受谢冕老师把那时朦胧诗引发的诗歌潮流称作新诗潮的影响.附印的一本《青年诗人谈诗》则提供了不少新诗潮诗人的背景材料.该书最大的价值是第一次比较全面勾画出所谓新诗潮诗人诗作的基本面貌.我自己对80年代诗歌的了解最初主要就是来自这本《新诗潮诗集》.但也正因为如此,该书所收诗人范围远远超出了所谓朦胧诗,其中有的诗人如韩东、王家新、王小龙、陈东东、翟永明、柏桦、欧阳江河、廖亦武等在稍后的第三代诗中有更突出的表现.但北京的新潮诗人之多,特别是北岛等人的《今天》所产生的影响之大,证明北京的确是朦胧诗的重镇.我对在北京近距离感受文学新潮非常满意,有一次甚至想到昌平去找北岛.

前面已经说到,朦胧诗人的作品我个人最重视的是北岛、舒婷和江河的诗.尤其是北岛的诗,令我十分震惊,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创新,所以我到北京有一个愿望,就是想见到北岛,跟他说说他的诗.于是我悉心收集北岛的资料,了解到他可能正在北京昌平县的一家建筑公司打工,于是我从北京给北岛写了一封信,信中还引用了北岛一首诗中的一句话.可惜“抛出去的石子没有回声”,我后来并没有收到北岛的回信.于是我又趁着周末,以到长城旅游为名,独自乘公交车去了昌平,可惜也没有找到北岛.后来得知,北岛那时已经被聘到《新建设》杂志做编辑去了.这给我那时有一种想和所关注的诗人近距离接触的愿望泼了一瓢冷水.但我对朦胧诗的兴趣依然不减.

北京学习结束时,我们要写一篇论文作为结业考试成绩,研究生院安排了一批文学所的研究人员作为我们的论文指导老师,于是我选择了当时刚从内蒙古调来北京的诗歌理论家杨匡汉老师作为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我把论文题目确定为《朦胧诗和艺术规律》.那篇论文的主要部分后来发表在我所在的大学的学报上,可以说是我研究朦胧诗和80年代诗歌的开始.

三、学术生涯从研究

朦胧诗开始

总结:本论文主要论述了琐忆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夏村一年琐忆 夏村其实是中国学生和访问学者对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所在地夏洛茨维尔市的简称。这个几万人口的小城,是典型的大学城,市里大约有一半人口在弗吉尼亚大学工作。

2、 燕园琐忆 我1963年考入北京大学,学制六年,“文革”期间因中央警卫部队进驻领导“斗、批、改”,以便推广“六厂二校(指北京针织总厂、北京林木厂、新华印刷厂。

3、 论1980年代来城乡书写变化 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学创作,有一些新变。进入21世纪以后,新变之“变”,更趋明显。乡土叙事的强大惯性与道德排它性、主流评价体系之价值观的褊。

4、 1980年代来路和方向 在近二十年来,关于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学与文化研究逐渐成为具有深度、广度和活力的领域。其中,自1970年代末开始的历史阶段,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对此。

5、 钱谷融琐忆 1978年我进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求学,其时钱先生六十不到。我时常会在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的走廊里、师大的林荫道上、波光摇曳的丽娃河畔,看到钱先生。

6、 我1980年代 访问者:姜红伟受访人:孙武军姜红伟: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黄金时代,您认同这个观点吗?孙武军:是的,那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