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西汉赋税制度论文 中国赋税思想史文献综述

关于赋税论文范文 赋税源流考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赋税论文 更新时间:2024-01-13

赋税源流考是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赋税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赋和税的区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摘 要:中国古代赋税的最早形式—贡,源于禹之“任土作贡”.先秦时期,贡、赋、税的相继出现,彰显了时代的发展脉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税收来源和税收用途亦相应随之改变.从以实物和力役为主,到赋税征收以白银为主,这是实物财政体系向货币财政体系转换的过程.

关键词:任土作贡 赋税 源流

赋税,今称之谓税收,指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对个人或组织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的总称.中国古代赋税的最早形式——贡,最早可追溯至氏族社会末期,禹之“任土作贡”.“贡”源于“共”字,即供给于上之意,是个人或某种共同体向管辖其的统治者或集团的献纳.《说文解字》里对“贡”的解释是:贡,献功也.功的意思是用物品奉祭神明,如《国语·鲁语下》曰:“社而赋事,蒸而献功.”由此可见,“贡”的本义是指人们为祈祷丰收,用劳动所得奉祭神明,随后演变成劳动者自愿对部落首领的上供.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出现,这种对神明的奉献和对部落首领的上供逐渐演变成臣民向统治阶级固定贡纳.《尚书·禹贡》中记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夏的“贡”主要是土贡,即将土特产作为贡品,如牲畜、野兽、谷物、骨甲,甚至奴隶.其后,随着土地制度的完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殷商时,产生了基于井田制度的赋税制度——助;周代中后期,由于井田不再区分公田和私田,又演化为新的赋税制度——彻.所谓“助”,即借民力以耕公田,公田的收获,全部归统治者所有.所谓“彻”,即“贡”和“助”兼行.

而“赋”和“税”,在贡、助、彻的演化过程中,逐渐成为古代税收最基本的形式.“赋”字最早指君主向臣属征集的军役和军用品.这从“赋”字的构成也可以看出:“贝”代表珍宝、货币、财富,“武”代表军事,从贝从武的“赋”字表明用于军事的财富.“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税,租也,从禾兑声.“税”字一边是“禾”字,指田禾,农作物,泛指土地产出物,另一边是“兑”,本义是交换的意思.“禾”和“兑”在一起是“税”字,其字面意思就是拿农作物进行交换.赋,比贡出现为晚,约出现于西周后期.《史记》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此处的“贡赋”是后世的伪托.税,和税亩相联系,出现在春秋时期.孟子云:“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贡赋”或“贡税”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 对臣属征收的农产品,二是各诸侯向国王进贡的土产.“禹别九州,量远近,制五服,任土作贡,分田定税,十一而赋”,汉代司马迁对夏禹时期的贡、赋、税并没作实质性的区分,换言之,司马氏所理解的三者内容和用途并无甚区别.

实际上,先秦之贡、赋、税,其涵义并不相同.从字面上理解,贡是献纳,赋是征用军需品用于战争,税是交付农产品供统治阶层消费.赋和税,是贡之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扩大.所谓“有赋有税,税以足食,赋以足兵”,“税以供郊庙、社稷,天子奉养百官禄食也;赋以给车马、兵甲、士徒赐予也”.赋和税之间的区别还是明显的.但若从赋、税来源的视角出发,两者仍皆为土地之所出.春秋时期,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的“初税亩”,鲁昭公四年(前538年),郑国推行的“作丘赋”,在传统的“任土作贡”之层面,可以认为赋和税同义,大约同后人所谓田赋的内涵和外延相当.《左传》载:鲁哀公11年(前484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此处的“以田赋”,即用田亩起赋之意.

先秦时期,贡、赋、税的相继出现,尤其是赋、税在春秋时期的充分应用,彰显了时代的发展脉络.殷商及西周,贡品繁多,显示出奴隶社会的性质.春秋时期,列国征伐频仍,军需耗用增多,因而各国按井田系统征赋,大小国家,诸侯大夫皆按车乘数额,基层民户按井田提供军赋.此后“初税亩”兴,履亩而税,奴隶身份得以解放,由此确立了传统社会的田赋制度.这是古代社会性质的一次转变.

然而古代之中国,尽管以农立国,田赋亦并非国家财政的唯一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税收来源和税收用途亦相应随之改变.“有赋有税,税谓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入也”,山泽之利、关市之征、盐铁专卖,逐渐纳入国家财政的范畴.赋、税的涵义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若赋、税单列,赋专指田赋,而税则包含赋,一般田赋之外的征课,属于税的范畴,而不称之为赋.二是赋、税合而为一,成为无偿征收的所有实物和钱币的总称.殷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这是目前所知赋税一词的最早记载.随着征税范围的扩大,“赋税”连用,其内涵和外延基本和“税”等同.如杜佑《通典》所言:“古之有天下者,未尝直取之于人,其所以制赋税者,谓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入也”.赋税既包含“公田什一”之入的田赋,又囊括“工商衡虞”及其它之入.唐宋已降,赋税并称渐多,其涵义几等同于今之“税收一词,而田赋作为国家赋税,或曰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构成,此种格局则长期延续.如唐诗所云“因供寨木无桑柘,为著乡兵绝子孙.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田园高且瘦,赋税重复急”;“宽容民赋税,憔悴吏精神”.宋代“赋税田桑所出也,等谷帛之外,又折估而使输钱焉”;明初“令天下有司,度民田以万石为率,设粮长一名专督其赋税”.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力役之征”,究竟和赋税有何关联?古之所谓“力役之征”,既包括须亲身供役的徭役征发,又含有“定税以丁身”之人头税,如汉代之算赋、口赋,宋代之免役钱.而宋时之役法,明显区分为“役劳作”的“夫役”,以及“役国事”的“职役”.有明一代,所谓“力役之征”、徭役征发,逐渐可以纳银代役.纳银代役,即为“银差”,尚未摆脱役的范畴.此后,无论银差、力差、马差,抑或里甲、均徭、驿传、民壮,逐渐摆脱役的牵绊.地方政府按照上述差役所征银两制定预算,将应征丁银按丁、田编银,并逐渐向赋役合一、摊丁入亩转化.而原来之差役,无论由吏代当,还是由官府雇人募役,官给其值,实际变成了财政支出之指向.显然,在摊丁入亩的过程中,无论是摊入田亩的役,还是征收丁银的役,逐渐成为赋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以实物和力役为主,到赋税征收以白银为主,这是实物财政体系向货币财政体系转换的过程.因而明代中后期,是中国由古代赋役国家向近代赋税国家转型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98.

[2]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年.

[3]古今图书集成[M].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

[4] 王圻.续文献通考[M].现代出版社,1986.

[5]王贵民.试论贡、赋、税的早期历程——先秦时期贡、赋、税源流考[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1).

(作者单位:楚雄师范学院经济和管理学院

云南楚雄市 675000)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赋税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三足蟾蜍砚滴源流考 【摘 要】三足蟾蜍砚滴目前被认为最早出现于东汉,但这件东汉的三足蟾砚滴时间尤为可疑。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历代关于蟾蜍文献,并结合文物,得出从宋代开始。

2、 高州民歌源流考 [摘要]高州民歌虽没有一个明确的形成时间,但明朝万历年间《高州府志》记载:“渐袭风华体明之化,论治于兹,椎跣变为冠裳,侏离化为弦诵,才贤辈出,科。

3、 秦汉秘祝源流考论 提 要:秘祝是秦及西汉初期负责为君主移过消灾的祝官,通常以“移过于下”的方式履行其职能。“移过于下”是一种转嫁灾祸巫术,虽然秘祝之官晚出,但秘祝。

4、 科学源流考 西方是近代科学的发源地,由于中文语境下长期缺少与“science”对应的词语,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內以“格致”指代科学,直到19世纪末,“科学”一。

5、 佛教成语源流考辨六则 内容摘要:一些大型辞书在佛教成语的收录过程中,往往以中土文献为源,结果导致误释成语本义、义项设立不全等问题。文章以《汉语大词典》等四部大型辞书收。

6、 供给学派源流考 时下中国,最流行的词汇非“供给侧改革”莫属,有聊学者和无聊文人都纷纷撰文,探幽索微,追本溯源,有限考证,无限发挥,从35年前里根登台经济政策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