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二叉树遍历开题报告 西方教育历论文

关于历史书论文范文 历史书读什么,如何读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历史书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03

历史书读什么,如何读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历史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历史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与所有学科一样,存在着专业与非专业之别.历史学很多专业课程,比如《史学概论》如果让非专业的人去听去读,一定会产生“受罪”之感.相应地,这样的书籍,让非专业的人士读起来,自然也会味同嚼蜡.虽然如此,历史学却是最具有通俗价值的学科,因为人与社会的历史,并非只属于专业人士,非专业的读者不仅有感兴趣的权力,也很容易具备深入阅读的能力.毕竟,生活是历史的外景地,惊人相似之处比比皆是.了解历史,是理解生活的一个渠道,所以人生在世,很容易对历史产生好奇,因而调动起阅读的兴趣.看看中国历史,给予文学、戏剧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原料,中国电影史也指出,早期的中国电影常常从历史与戏剧中选取素材.

中国文明的连续性,是今天的人们津津乐道的,丰富而系统的历史记载,是重要的证明.一部《二十四史》,从上古记载到明朝,仅此一点,就让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文明国家叹为观止.但是,阅读古代史书,从《史记》到《资治通鉴》,对于多数人而言,都是有困难的.第一是繁体字难题.古书多为繁体字印刷,现在专业人士使用的史料,多为繁体字书写.如果借助工具書,阅读的愉悦感立刻消失,让读者不得不知难而退.下决心解决文字的难题,必须具备足够的时间,这对于很多读者而言,完全不切实际.文字的拦路虎,就这样横亘在读者与古书之间,望洋兴叹是基本结局.

即使没有文字障碍,阅读古代史书也不无困难.以《史记》而言,需要了解全书结构,知道各个部分之间存在彼此支援的关系,于是结合各个部分甚至不同的传记弄清一件事,已经是比较专业的行为了.其实,《史记》相对好些,只要知道取舍,只读传的部分,以人物为核心的故事立刻可以获得,阅读愉悦感会立刻涌上心头.而表、志的部分可以弃之不顾.世家部分有点难,因为事实上存在两类世家,一是战国七雄那样的政权传记,一是陈胜世家那样的人物传记.后者与传没有什么不同,仅仅因为作者认为他们更重要,完全按照传去读便没有问题.政权传有的时候太枯燥,一个君主之后另一个君主,世系介绍没完没了,虽然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不做研究完全可以不顾及.

如果读《资治通鉴》会更有难度.与《史记》那样的纪传体不同,人物传总是比较好读,但《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虽然有追述但毕竟时间是最核心的主线,同年发生的事必须写在同一年里,于是各个事件难免不发生相互影响,让读者颇感不耐.没有专业需要,读者如果通读《通鉴》,至少意志力是绝对可以称赞的.《通鉴》的难读问题,在《通鉴》刚刚诞生的宋朝已经显现.据说司马光亲自邀请几个人通读《通鉴》,只有一个叫王胜之的完成,多数人都半途而废.司马光曾经想写部简化版的《通鉴》,叫《通鉴举要历》,当然没有完成.直到袁枢的出现.袁枢是南宋人,是位《通鉴》的绝对爱好者,他通读多遍,仍然感到难读,于是把《通鉴》按自己的原则重新抄写一遍.他的抄写,以历史事件为核心,给每个事件进行了重新命名,如开篇之名为“三家分晋”,然后把《通鉴》的相关文字都系在新的标题之下,于是一部新书诞生了,这就是《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一共239个事件,另有附录事件66个.一个新的史学体裁由此诞生,这就是“纪事本末体”.

如今,专业学生都被老师要求先读《通鉴纪事本末》,而对于非专业的阅读者而言,42卷的《通鉴纪事本末》看上去依然部帙浩繁,难免望而生畏.很多的读史爱好者,绝不是为了研究历史的来龙去脉,而是为了积累人生阅历,培根不是说过读史明智的话吗?那么什么样的书籍最为合适呢?

今天看来,张国刚教授的《〈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就是这样一部书.

好书应该有很多标准,而作者的专家身份往往最受重视,原因很简单,专家的学术底线是令人放心的.张国刚先生作为历史学家,对于《通鉴》的熟悉是无可置疑的,而此书的写作,又是针对非专业人群,于是成为两个最重要指标的保证.这两个指标,一是学术根本,一是通俗特性.通俗的历史写作,是非虚构的作品,是有学术依据的,所谓通俗至少是文字通俗,较少专业术语而已.

因为大众阅读的需求,现在市场的通俗历史书籍并不少,参与写作的人群也是形形色色,比较而言,专家针对非专业读者的写作并不多.分析原因,不外有两个,第一是与环境不适应.学者的环境主要是学术环境,但历史学界不鼓励专家书写通俗读物,相关的学术评价体系,也十分排斥通俗读物写作.比如,一个大学历史教授,如果书写通俗历史读物,在专业审评的时候,往往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一部通俗读物的写作肯定比一篇学术论文更难,但在学术评价中却不如一篇论文重要.这看上去与号称重视人民性的中国国情不符合,但事实的确如此.于是,写不了学术论文的非专业作者,就成了历史通俗读物写作的主力军.第二,有的专家不屑于写作通俗读物,有的专家是写不了通俗读物.长期的学术训练,导致部分专家只掌握学术语言,请他们把文字写做到通俗一点,他们不会.肯花工夫为非专业读者写作,是难能可贵的,而张国刚先生此书正是如此.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一共是20讲,也可以说是张国刚的“通鉴二十讲”,每讲之下,再设三五个小标题.有的标题,直接用了《通鉴纪事本末》的,如“三家分晋”,多数都是自己命名的.全书的思路,其实跟袁枢是一致的,就是以历史事件为核心,讲述《通鉴》的多个侧面.从基本面看,《通鉴》所涉及的历史,从战国到五代十国,本书涉及了所有重要朝代,战国、秦汉、三国两晋、隋唐,省略了十六国和五代十国,不过在《隋唐霸业》一讲中,第一节是《北朝政局》,从北魏讲到隋朝,多少弥补了大标题中缺少十六国这个时代问题.各个朝代也各有侧重,唐朝后期就没有涉及.

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张国刚新书其实比《通鉴纪事本末》更适合,因为张先生的分析与导论,会引导 读者思考,尤其是人生思考.比如《三家分晋》,《通鉴》开篇,司马光重视的是人才观的问题,于是用“臣光曰”的方式进行讨论,强调人才德的方面是如何重要.张先生则把当今的领导学内容带进来,导言指出“三家分晋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和领导能力是带好队伍,不光自己要谦虚谨慎地处理国务政务,而且要让人愿意跟你走,愿意为你做事.同时,一个真正的人才,应该等”.这样的导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用,更重要的是,这才是非专业读者最想要的东西.在《纵横捭阖》一讲中,主要是秦国的崛起,第一节是《南取巴蜀》.故事发生在秦惠文王的时候,关于秦国的发展战略出现了分歧,张仪主张进攻中原,司马错主张南取巴蜀,双方各自申诉理由,秦惠文王决定赞同司马错的意见.张先生的新书认真分析秦国的局面,理清两个战略的利弊,论证为什么秦国的决定是正确的.张先生指出“我们发现,司马错讲的道理,其实就是闷着头发财,就是在你实力不够强大的时候,你要避免成为众矢之的”.这是国家发展战略问题吗?至少也是人生抉择吧.读史明智,首先是人生智慧的提升.历史,不过是前人的人生,因为所有人生都有相似性,于是前人的经验教训就可以成就后人的智慧,读史于是成为提高人生智慧的课堂.所谓通俗特性,并非单指文字通俗,更是指议题的发散性,不仅对理解历史有帮助,对于理解人生也有帮助.

总结: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历史书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参考文献:

1、 十二月,看过电影,读过书 空气里的热闹一如去年12月,裹着羽绒服走在繁華的商业街上,到处张灯结彩。商店的年末促销广告提醒着你2017年真的要过去了,你总会忍不住感叹时间的。

2、 兼读三书,精读心书 人要读三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此三者涵盖了一个人所需的实用之学、处世之学与精神之学,因而需要“兼读”。而其中,我认为心灵之书又是最高。

3、 文物和博物馆学历史溯源在左,文化传承在右 我们专业的名称是“文物与博物馆学”,但其实我们的课程有三个方向的内容:考古学、博物馆学和文化遗产。这三个方向的内容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相互融合。

4、 王学泰在历史边上,慢慢读 著名学者王学泰先生1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作为一个学者,王学泰研究的主题是游民、流民与江湖文化。而近几年,他更多是以“读书人”的身份在。

5、 因文配诗厚书读薄 “举要治繁”,“提要钩玄”,“由博返约”是阅读理解的必由之路,也是阅读理解的重要策略。如何指导学生把“厚书读薄”,老师们曾作过若干尝试,如串词法。

6、 书读完了 有人记下一则逸事,说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过,他幼年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