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金融服务论文 普惠金融论文 国内金融期刊排名 金融博览杂志 金融经济杂志社 关于金融的论文 2018最新金融论文题目 2018年金融专业硕士毕业论文选题 2018国际金融论文2500 2018年金融论文题 2018年金融危机论文 消费金融论文

关于2018消费金融路论文范文 2018消费金融路在何方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2018消费金融路论文 更新时间:2024-01-09

2018消费金融路在何方是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2018消费金融路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消费金融2018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发展消费金融,重点服务中低收入人群,有利于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

2015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发展消费金融,放开消费金融公司市场准入;使消费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错位竞争、互补发展.

2016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

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政策利好之下,消费信贷市场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不论是银行机构、民营企业或是互联网巨擘,都将目光投入这片蓝海,纷纷入局抢夺消费金融这块万亿级的市场蛋糕.

消费金融成为竞相追逐的风口浪尖,这一领域的开发和拓展成为热点,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2017年将是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消费金融之“机”

尽管“消费金融”这个名字听起来很高大上,但这个看似新兴的行业实际上就是寻常不过的有息贷款,只是运作模式有所区别.

从表面上看,消费金融似乎让人们的购物变得更为轻松,在少钱或者是缺钱的情况下也可以轻松购得商品.但实质上,金融消费会使购物的成本有所增加,人们在后期不仅必须支付购买商品的实际金额,还需要向消费金融公司偿还利息.在可支配收入并没有出现明显提升的情况下,人们最希望的是商品的价格能够有所下降,以便令可支配收入有更多的用途.消费金融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这也意味着其不会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但就中国近14亿人口的基数而言,只要有千分之一这一看似几乎微不足道的群体对其关注,这个市场也将是千万用户群体的大市场.因此至少在最近三年内,消费金融还会是一片极有诱惑力的蓝海.该行业依然存在大量的机会,只要在场景、风控这两个关键点落实到位,相关企业依然能在这两年大赚一笔.

很多机构对借款申请者偿还能力的判断通常在于两方面,一是进行个人征信的查询,另一方面是通过查询其每月固定收入情况来判断.前者是必须的,这是风控的基本;后者看似合理,但极有可能是一个无用功.

假设某白领月税后收入1万元,为了购买一件2万元的产品使用了10个月的分期贷,也就是说每月连本带利偿还2000元即可,这是否意味着借款者还款毫无压力?当然不能说明.也许这位白领在此期间还要偿还其它消费款项,比如6000元的手机、8000元的电脑、1万元的服装等,或者还有30万元的车贷、300万元的房贷,再加上每月的基本生活开支及其它方面的消费,还会有人认为这位白领有偿还能力吗?

这也就意味着消费金融公司必须通过大数据对各种用户进行全方位的精准分析,绝对不能因为看起来能够偿还贷款、没有逾期记录就主观认定可以批准放贷.无论消费金融公司技术如何,无论是号称30分钟放贷还是5分钟放贷,金融来不得半点虚假,风控永远都放在首位,要知道各种债务崩塌都源于对风险的疏忽.

消费金融之“本”

常常有人说,这种模式在海外成熟的市场中已经常态化,将会大有发展空间.这一说法的潜台词,就是“这是运作成熟的、经过市场验证的模式”.其实,建立在“国外的都是好的”这一前提下,脱离风控的这种“论据”不一定成立,這类产品的未来也不见得就会火爆.诸多事实表明,很多发达、成熟市场的产品在当地的使用情况实际上并不理想,在国内更加会水土不服且会被添加“地方特色”.

属于金融产品之一的消费金融也是如此,火爆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发达国家已经接受了这种事物,因而各相关企业在宣传推广时都反复会提到来钱非常容易,但几乎不谈及借款申请人可能面临的风险.说实话,借款人的风险也是消费金融公司的风险,当一两个人不还债的时候,消费金融公司可以通过将这些借款人拉入黑名单、起诉等方式以儆效尤,但如果只有一两个人还债的时候,这家公司将如何生存?还是继续通过各种惩罚措施惩治逾期者?所以说,对客户的风控无法实施到位,后期的客户体验做得再好、服务做得再周到、场景植入得再完善,都是无用功.

风控作为最重要的根基,想要发展还需要在根基上进行新的模式开发.从业界公认的角度来看,消费金融最关键的就是场景生活化,电商在此方面有相对的优势.所谓场景,简单而言就是通过各种语言、画面、视频等方面刺激人们的消费,继而刺激消费者完成购买,并在消费者购买过程中推出相关的消费金融产品或方式,美其名曰“让购物变得没有压力”,以此完成商品销售、支付、消费金融交易的全流程.

对电商而言,从前期开辟的各种宝,继而到各种钱包,再到当前的各种消费金融,这种对金融服务的持续提升依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电商看来,消费金融必不可少的征信环节是他们高度关注的,他们可以通过征信的方式获取大量消费者的大数据信息;未来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整理出来的结果,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有诱惑力的场景、提供更为丰富的服务.

毕竟这些电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各种模式来制造黏性,让他的消费者无论到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使用到电商的各种服务.从此前的物流、大健康、股市到现在的消费金融,大型电商和互联网公司都是为了尽可能制造黏性,在留住客户的同时吸引竞争对手的用户.这也意味着,近期极为火爆的消费金融对这些公司而言,只是提升客户服务体验的一大工具,不可能在后期成为其盈利的主要工具.

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涉足消费金融的行业主要有银行、电商、网络借贷平台以及专业的消费金融公司.对公众而言,银行、网络借贷平台和消费金融公司都是放贷的机构,银行有成熟的征信体系,面对的主要是信用优良的群体,对借款人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但审批相对麻烦,放款速度相对较慢,风控能力相对要强很多.网络借贷平台面对的人群较为广泛,风控能力相对较弱,他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模式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调查,审批速度虽然会快但借款人的成本会相对银行高出不少.消费金融公司有自身的运营体系,他们对借款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要求较高,审批速度更快,借贷成本自然也不少.

消费金融之“痛”

对不同需求的消费者而言,他们会根据自己最为关注的维度选择消费金融的方式.不在乎时间、希望降低成本的消费者可以选择银行;在乎时间、不考虑成本的可以选择消费金融公司.但实际上,电商所提供的场景对消费者而言更为直接,而且是否在乎时间往往都会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之中,因此电商消费金融的诱惑力要高于消费金融公司.这也意味着消费金融公司目前还处于相对尴尬的位置当中,后期还需要与电商及相关场景相结合以实现对线上及线下场景的布局.

从国家政策而言,消费金融的一大目的可以归结于刺激消费.在人们可支配收入固定或增速有限的情况下,经济体的消费总量也是有限的;但如果通过提前消费的方式,那么一部分人在某个时间段的消费就会有所提升,看起来起到了刺激消费的作用.这种刺激方式有利也有弊,好比在双十一期间,一些疯狂的购物者会在这一天一口气买下几十件衣服,然后到下一个双十一的时候还没有穿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疯狂购物.这种方式对商家而言,看起来是拉动了内需、清理了库存、加速了资金流动;对消费者而言,加大了他们的负担、造成了不必要的支出、个人未来可支配收入受到影响.

就笔者认为,提前消费已经在国内成为一种流行产物正在不断的发展、扩张,消费金融对销售产品的企业而言是好事、对拉动内需是好事、对刺激经济增长是好事、对消费者快速购买商品是好事,这些“好处”也注定让消费金融会被政府和投机机构热捧.

热捧之下,必须就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因此从金融产业专业化的角度来看,消费金融未来的重点还是会回落到银行和专业的金融服务公司当中,毕竟这不是多元化公司所能驾驭的产业,就如同信用卡的使用.消费金融和信用卡一样,都是用明天不可预知的收入来进行今天可预见的消费.但信用卡有免息期,消费者在短期内不用担心出现新增成本;消费金融则是在借款完成后便有新增经济压力,久而久之就会让消费者感觉到各种压力来袭,也会让消费金融的使用者越来越少.

总结:本文关于2018消费金融路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参考文献:

1、 消费金融公司江湖路 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期,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愈发向消费倾斜,发展消费金融可以有力拉动内需,促进经济调整转型。根据艾瑞咨询研究数据显示,2。

2、 消费金融红海走向蓝海 近几年来,消费金融业务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以小额信用借款为代表的消费信贷业务更是实现了爆炸式增长。宏观层面上,中国仍处于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之中,。

3、 严监管趋势下银行参和产业基金路在何方 近年来,在我国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各类产业投资基金相继成立,成为中国特色VC P E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优化金。

4、 合作机构不靠谱,消费金融怎么玩 某规模较大的互金公司被合作的英语培训机构坑了一把。10月初,多位网友反映,北京环球托业英语培训机构的老板陈某忽然消失,培训机构停课关门,近千名学。

5、 中小银行争抢场景,瞄准消费金融 用“饕餮大餐”形容近年来异军突起的银行业消费金融,无疑是毫不夸张的。实际上消费金融并非近年才有,很多年前,在一些银行就已经开展了一些消费信贷业务。

6、 银行系如何征战消费金融蓝海 金融科技正让银行成为一部高速运转的“永动机”,随时随地解决用户的任何金融服务需求在银行传统金融业务面临愈加激烈竞争的同时,作为银行主要收入来源。